中西教育文化差異論文
全球教育一體化傾向越來越明顯,因此,需要我們對比中西教育的文化差異,尋找中西方教育文化的有利方面和各自弊端,取長補短,相互借鑑,為推動中國教育實現全面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中西教育的文化差異》
摘要:當今世界,競爭激烈,教育成了各個國家發展關注的焦點。本文試從教育的三大主體——學生、教師、學校的中西方差異出發,分析產生差異的深層文化原因,並在中西方教育的對比中,為當下中國的教育制度的改革作出反思。
關鍵詞:中西教育;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0-0061-02
隨著時代的發展,全球化競爭的激烈,教育已經成為了一個全世界發展所關注的問題。全球教育一體化傾向越來越明顯,一方面各國的教育都在為應對當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不斷改革,另一方面中西方教育相互學習,相互借鑑的行為日益頻繁。然而,在這種交流過程中,存在著簡單複製、粗暴照搬,注重形式而忽視實際效果等問題。因此,需要我們站在更高高度審視這一問題。對比中西教育的文化差異,尋找中西方教育文化的有利方面和各自弊端,取長補短,相互借鑑,為推動中國教育實現全面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由於歷史起源不同、民族性格不同以及其他諸多因素造成了中西方在許多層面存在著各種差異,如文化差異、思維差異等等,而這種差異越在歷史的前期越明顯,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頻仍,在相互借鑑中相互融合,然而這種教育差異依然廣泛影響著當前的教育事業。中西教育文化的差異,既表現在教育傳統的差異,也表現在教育現實的差異,其具體表現在受教育者、教育者、學校以及教育體制。
一、受教育者
***一***中國學生:被選擇
大部分中國人的中國式審美的評價思維——注重外部的評價,“好學生”的三條標準——人品、素質、潛能,這些都是自我是無法界定的,只有社會通過學生一系列的行為來進行判斷;這個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並且各個方面都很優秀,符合中國社會對於素質人才的界定。至於“潛力強”這個很難以界定,但是中國人獨特的成才思維認定,如果這個學生學習很輕鬆,付出的努力少,但是成績優秀,就被認定為一個潛力很強的學生。
從文化層面上來看,這種注重外部評價,是中國農耕文化這棵種子所發散出來的一株枝蔓。在古老的農耕社會,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必須依靠團體的合作,才能保證糧食的收成。在長期的勞作過程中,中國人越來越注重群體,希望得到社會的認可。使他們在決定自己的行為的時候,“十分留心他人對於自已行為作出的反應和期待,儘量避免窘迫與衝突,強帶哦自我反省、克己、慎獨、三省吾身。”
***二***西方的學生:自我選擇
大部分西方人的審美的評價思維——注重自我的評價。三條準則——熱情、有歸屬感、有恆心,都是從學生自我內心的情感出發,帶有很強的自我意志,即使在個人和社會的關係上面,西方人非常注重個體的獨立性,強調的是自己內心的歸屬感。他們遵循的不是法律亦或是道德,而是內心中的、“約”。這是很典型的海洋文化所孕育的性格。西方的古代文明在人與海的搏鬥中展開,所以他們性格中有一種自然界是可以征服的“物我”兩分的態度,他們有很強烈的個體本位意識。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生命的價值就體現在自我的選擇上。西方的學生很注重選擇的權利,他們忠於自已的內心的感受“激情、歸屬感和恆心”這些社會沒有辦法界定的品質才是他們自我意志選擇的體現。
二、教育者
中國以教育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中教師是為人師表的,是蠟燭,燃燒自已照亮學生,有著“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精神。而在西方的很多影視作品中,教師是“為師不尊”,雖然也有教師的奉獻精神,但是他們更具有體制之外的特色與麻辣。
***一***中國教師:嚴父慈母
在中國,教師的職業和形象存在很大程度的社會刻板化現象,我們相信教師有教師的樣子,即所謂的“師表”。在古代的中國,教師又被稱作“師父”,由此可以推斷,最初人們心目中的“師表”可以是某種意義上的“嚴父”的形象。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教師職業的逐漸女性化之後,“師表”又增加了另外一種“慈母”的形象。
而在師生的關係之上,教師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學生是像“兒女”處於服從的地位。在教學評價之中,不管是對學生的學業還是對學生的道德品行都處於疏導的地位,對於學生任何細小的錯誤都要有錯必糾。中國教師的角色設定其實是中國家族本為與倫理至上的文化傳統在教學組織中的延續。“家庭及其延伸家族在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地位卻是任何一種別的文化都無可比擬的。”
***二***西方的教師:亦師亦友
具體表現在,在課堂的組織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正如西方教育的始祖——蘇格拉底的教學方式“對話式”。他認為教師是一個“產婆”他只能引導“母親”生孩子而不能代替“母親”生孩子。在師生的關係上他們是相對平等和民主的。因為他們都是隻通往真理旅途中的“探索者”。在教學評價之中,學生群體的評價和教師的評價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對於學生的所犯的錯誤教師基本上是不會予以否定的,一方面他們認為如果學生的思想是錯誤的,那麼在今後學生的知識體系日益完善的時候就能進行自我的糾正,另一方面他們無法確定學生所謂的錯誤思想之中是否就有帶有真理的苗子,因為即使是他們所使用的教材也不是絕對的真理。
三、學校
***一***中國的學校:求同
中國的學校雖然有著各式各樣的校訓用以展示其辦學思想的不同,但基本上中國的學校也是機器化製造的。有人戲稱,你只要進入一所小學中,瞭解學生的學習的進度,就可以知道全中國學生的學習進度;你只要進入一所大學,瞭解大學生的生活狀態,就可以知道全中國大學生的生活狀態。這在某種程度上誇大了,中國教育的高度一致性,但是它很值得我們的反思。
***二***西方的學校:存異
西方的學校雖然在“自由’”和“真理”大體相同的校訓的指導下,但是他們的學校發展卻各不相同,每一所學校都有自身鮮明的特色。他們還率先開發了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是指學校依據自身的辦學理念、特點、條件以及可利用和開發的資源,以學校教師為主體,學生、課程專家、家長以及社群人士共同參與的,旨在滿足本校學生學習發展需要的一切形式的課程開發活動。”西方這種存異的現象也是西方求變務新的開拓進取精神的傳承,個體本位思想的傳承。西方文化中有“浮士德精神”,即不斷地向上發展。在開拓的過程之中,必然會產生很多的新思想,會出現很多的“異”的局面,西方人尊重個人,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是尊重各種“異”。正如美國的本尼克曾在《文化模式》中總結的那樣“每一種文化都必須得到尊重和維護的尊嚴和價值。”
此外,表現在教育體制上,中國更注意家庭倫理的教育,而西方對此則不很重視;中國更注意社會道德約束的教育,而西方則注重法律以及社會責任的教育。中國傳統教育強調知識的傳授,西方教育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補。通過查閱有關書籍,我們也意識到:中西教育在各個教育層次上都存在著差異,並以不同的表現形式體現出在美國,年輕人大多很有主見,這種獨立意識是從小培養出來的。
不同的教育方式背後,都有著不同文化的淵源。所以我們所要做的不是單純地引進,而是要思考西方的教學模式是怎樣調動起他們的文化優勢的。目前教育改革的制定者,往往是從教學形式方面入手,沒有看到或很少看到教育潛在的文化影響;而對於中西方文化有著深厚研究的學者,因不從事教育工作而對教學方式不甚瞭解,無法將文化這種抽象的東西具體化。筆者認為如果兩者能相互結合,這也許將是中國課程改革深入和發展的一大契機。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