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愛的哲學論文

  冰心的創作以“愛的哲學”為佳境,形成了文學史上受到一致好評的“冰心體”。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論冰心的“愛的哲學”

  冰心的創作以“愛的哲學”為佳境,形成了文學史上受到一致好評的“冰心體”:她以少女般的清純眼光看世界,用行雲流水似的文字與親切的溫柔為語調,傾訴對童心、母愛與自然的一片衷情,摯情相伴著哲思,婉麗糅合著清愁,其清澄淡雅之美打動了無數兒童與成人。本文將對“愛的哲學”的產生極其與文學創作的關係進行研究。

  一、冰心“愛的哲學”的產生

  首先,冰心於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10月5日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城內一個海軍軍官家庭,這個海軍軍官家庭是一個溫馨的家庭,她的祖父謝子修是一位私塾先生,其手書的“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的對聯,足以道出這個家庭的宗教文化氛圍。冰心的母親一心向佛,與世無爭,這對早年冰心的“愛的哲學”有一定的影響。

  其次,在她的成長經歷裡面,她深受基督教的影響,而基督教的“博愛”精神對她本人的“愛的哲學”的產生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她生活了若干年的福州,基督教的影響十分巨大,幾乎涉及到福州慈善事業的方方面面。這種影響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積累。福州是中國最早的通商口岸,西方文化大量湧入福州,基督教的聖公會、衛理公會、公理會都很早就開始在福州傳教,並建立了十餘座教堂,開設了兩所神學院和近十所公校,還創辦了幾所教會醫院和一所基督教福建孤兒院。她的家庭環境本身與基督教會有一定聯絡,二伯父在一所教會學校***福州英華書院***教書,書院裡的男女教師都是傳教士,曾來家中做客。冰心出生時,父親請教會醫院裡的女醫生來接生,她記得美國女醫生來給她弟弟們接生並在他們滿月時來探望的情景,冰心說“父母對她們的印象很好”。家遷到北京後,冰心的舅舅常到北京基督教青年會看書報、打球,與青年會幹事們交上了朋友,通過青年會幹事的介紹,冰心的大弟和舅舅的兒子在青年會夜校讀英文,冰心入美國衛理公會辦的貝滿女中讀書。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會是基督教會與社會之間的橋樑,它的會訓“非以役人,乃役於人”,即耶穌訓言:“我來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

  第三,泰戈爾的哲學思想對她的影響也很大。冰心早年融合了泰戈爾、紀伯倫所代表的東方生命哲學的思維理路。泰戈爾的散文詩如心有靈犀一點通般地打動並啟發著中國的新一代的女詩人、女散文詩作家――冰心。泰戈爾的泛神論,使她走向溫柔的愛的吟頌,她寫了頗有影響的《寄小讀者》,便是最好的例證。冰心那篇《寄小讀者・通訊十》,裡面說:“只有普天下的母親的愛,或隱或顯,或出或沒,不論你用斗量,用尺量,或是用心靈的度量衡來推測;我的母親對於我,你的母親對於你,她和他的母親對於她和他;她們的愛是一般的長闊高深,分毫都不差減。小朋友!我敢說,也敢信古往今來,沒有一個敢來反駁我這句話。當我發覺了這神聖的祕密的時候,我竟歡喜感動得伏案痛哭……我的心潮,沸湧到最高度……。”“窗外正是下著緊一陣慢一陣的秋雨,玫瑰花的香氣,也正無聲地讚美她們的‘自然母親’的愛!”

  再有,冰心本人思想的避世性,她平時脫離內心矛盾的境界,也促使她“愛的哲學”的產生。就拿她在1923年去國留美時期為例,那時她與國內的劇烈的鬥爭呈現完全脫節的狀態;在美國威爾斯利學習僅幾個月,就因病遷住青山沙穰療養院。遠離家鄉和病魔纏身,使她的“獨坐沉思的脾氣”得到更甚的發展,於是她的思想更加內向,甚至墮入了神祕的境界。她自述在療養院中的生活是“完全與‘自然’相對。以讀書,凝想,賞明月,看朝霞為日課”。這種隱士式的生活使她覺得“世事從頭減去,感悟逐漸侵來,已濾就了水晶般清澈的襟懷”。與此同時,她誇大母愛是一種濃郁、誠摯的能開天闢地的感情,竭力鼓吹愛世上所有的母親,所有的兒子,總之,不分階級地愛一切人。這當然也是這種“愛的哲學”的侷限性所在。

  二、“愛的哲學”與冰心的文學創作

  當時二、三十年代的女性作家的創作風格有激進的,像“復仇女神”廬隱所寫的愛,但冰心卻完全走的是風格溫和路線,在她的文學世界裡,即使有悲愴、有憤慨,那麼悲愴是有節制的,憤慨也不那麼激烈,悲憫中融入了愛的撫慰與希冀,讓人在悲苦的咀嚼中也領受一份人道主義之愛的慰藉和召喚。她的“愛的哲學”在她的詩歌、兒童文學、小說中都有很好的體現:

  一、在她“愛的哲學”體系裡,愛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這在她的詩歌裡體現得尤其明顯。在前文中,我們提到在她的成長中深受基督教的影響,詩人筆下的“繁星”、“花兒”、“石子”、“風”、“大海”等自然景觀,都是宗教性靈的產物,散發出一種愛的生命氣息,是人類生命的起源。詩人甚至稱讚道:“我們都是自然的嬰兒,/臥在宇宙的搖籃裡。”***《繁星》第14節***她寫繁星:“繁星閃爍著――/深藍的天空,/何曾聽得見它們對語?/沉默中,/微光裡,/它們深深的互相頌讚了。”***《繁星》第1節***她寫花兒和石子:“軌道旁的花兒和石子!/只這一秒的時間裡,/我和你/是無限之生中的偶遇,/也是無限之生中的永別;/再來時,/萬千同類中,/何處更尋你?” ***《繁星》第52節***她寫風:“風啊!/不要吹滅我手中的蠟燭,/我的家還在這黑暗長途的盡處。” ***《繁星》第61節***她寫“大海”:“大海啊,/哪一顆星沒有光?/哪一朵花沒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裡/沒有你波濤的清響?”自然的力量是偉大的,人不過是自然懷中的一個有命脈的靈魂。冰心試圖通過對大自然的內模仿而達到淨化心靈、向內觀照、凝心忘我的恬淡心境。在靜默無言的大自然面前,通過幻想而達到一種宗教式的適意感受。

  冰心在詩歌中讚頌的“母愛”也是萬能的,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在詩人看來,靈魂的幸與不幸都取決於母愛的有無。而“母愛”不僅是生命的庇護者,更是靈魂的拯救者;不僅是肉體的給予者,更是性靈的授予者。她把母愛看得樸實真切、委婉動人。她在詩歌中這樣寫道:“假如我走了,/彗星般的走了――/母親!/我的太陽!/七十年後我再回來,/到我軌道的中心/五色重輪的你時,你還認得這一點小小的光明嗎?/假如我去了,/落花般的去了――/母親!/我的故枝!/明年春日我又回來,/到我生命的根源/參天凌雲的你時,/你還認得這一陣微微的芬芳嗎”***《致詞》***詩中,冰心把母親比作太陽,而自己,則是陽光映照下的彗星,故枝結出的落花。這比喻新穎而奇特,蘊含著真理。彗星不會永遠遊行在太陽系,落花脫離故枝也是必然的結局。然而彗星,比如哈雷彗星,將按一定的週期返訪太陽系;同樣,來,來年春天吹拂的時候,花兒將重新開放。當彗星重返太陽系――“軌道的中心”,當春日花兒怒放於故枝――“生命的根源”,這也是太陽母親、故枝母親的盛大節日,太陽當然認得彗星“這一點小小的光明”;故枝也認得春花“這一陣微微的芬芳”。在這首詩中,母親的愛“神祕而偉大”,兒女對母親的愛“歸心低首”。

  二、在她創作的兒童文學中,她善於運用姐弟對話的形式來實現自身“愛”的感情的滲透。在她一系列的以兒童為講述物件的作品中,作品的風格都是姐弟相待的傾心交談、平等對話,都是親身經歷的描述、真摯感情的傾吐。她熟悉兒童,理解兒童,喜歡兒童,肯定並開掘兒童的純潔,表現兒童的天真幼稚。只有存在著這一份孩子氣的天真,在她的作品中,她才能在《離家的一年》裡津津有味地寫出小小與堂妹釣魚、搖冰激凌、講故事的童趣及堂妹走後他那稚弱心靈裡的幽幽寂寞;才能傳神地寫出通常成人不易體察到的13歲少年他鄉求學不得與小姊姊作別的感傷、纏綿與一年後回家的喜悅。正是她的那顆一直存在的愛心這些使得作者與小讀者聲氣相通,使得她的兒童文學在中國的文壇上擁有獨特的魅力。這裡以《寄小讀者》為例進行說明:

  《寄小讀者》最初題名為《給兒童世界的小讀者》,是1923――1926年冰心留美期間為《晨報副刊》的“兒童世界”專欄所寫的通訊。自1923年7月29日起於該欄陸續發表。1926年5月北新書局結集出版時已達27篇***另有《山中雜記》在內***。1927年出第四版時加進通訊二十八篇與二十九篇,計29篇。在與小讀者進行交流的篇章中,愛的主題在不斷迴響,她以自己人道主義的寬廣博大的心胸,以自己女性特有的細膩、溫情,感受著大千世界的起伏波動,體味芸芸眾生的冷暖甘苦,不停地展現著自己對愛的感受、理解與呼喚。溫婉、雅緻構成了每篇的基調。在《山中雜記――遙寄小朋友》中,她向小朋友講述她在美國沙穰山中養病期間怎樣重複小時埋存與發掘的故事,將名片、西湖風景畫、用過的紗巾等埋得幾乎滿山星羅棋佈,然後興之所至地掘開來獨自欣賞。在《寄小讀者》多篇通訊篇章中,她在遠遊的海輪上,在異域的學校裡,在山中的病床上,記掛著對小朋友的許諾,向他們描繪旅途的風光,舊書堆雪人的夢境,回憶自己在母親身邊的往事,抒寫自己讀書、生活的感性。

  三、在她的小說創作裡,冰心受泰戈爾泛愛主義的影響,在她“愛的哲學”裡也滲雜了“博愛”,並且具有人道主義的美。冰心的詩歌雖然無法回答人類疾苦的根源,但她滿心希望人類真切相愛,愛是人的本性,是人性慾望的自然發展,是人類進步、社會前進、世界發展的原動力。冰心認為,只要人類真誠相愛,“向著同一歸宿”,就能夠共同抵達和平世界的美好彼岸。這裡以《超人》為例來加以說明。

  《超人》被視為冰心早期的成功代表作,也是她宣傳“愛的哲學”的力作。主人公何彬在一箇舊機關裡辦事,孤單一個住在一間公寓房子裡,屋裡冷陰陰的,如同山洞一般。他每天獨來獨往地住著,沒有朋友,沒有歡樂,“永遠得不到一封信”。一天夜裡忽然聽到樓下慘叫的聲音,他下去看,原來是為廚房跑街的祿兒。他聽房東程姥姥說,祿兒上午上街的時候把腿摔壞了,何彬給她一點鈔票叫祿兒找大夫治一治。祿兒把腿治好了。給何彬送來一籃子金黃色的花兒,給他留下一封信,說這是自種的花兒。何彬捧著花兒,看完信,不禁嗚嗚咽咽地痛哭起來。他從此搬家走了,給祿兒留下一封信,深深地向祿兒謝罪,“我的恩德,就是我的罪惡”。他說:“我這十幾年來,錯認了世界是虛空的,人生是無意識的,愛和憐憫都是惡德。我給你那醫藥費,裡面不含著絲毫的愛和憐憫,不過是拒絕你的呻吟,拒絕我的母親,拒絕了宇宙和人生,拒絕了愛和憐憫。上帝啊!這是什麼念頭啊!”最後,他又滿懷感傷地說:“天已明瞭,我要走了。沒有別的話說了,我只感謝你,小朋友,再見!再見!世界上的兒子和兒子都是好朋友,我們永遠是牽連著啊!”作者創作《超人》的時代,正是國難深重、政治腐敗的舊中國,許多青年發生種種悲觀的念頭:世界是空虛的,人生是夢幻的。何彬的形象有著典型的意義。作者苦心的用意,在於援救一般頹喪的青年,委婉地告誡青年:徒然煩悶苦惱,想消除社會惡勢力,不能實現光明的世界,不如讓愛去引導自己的人生。何彬何嘗不是一個“冷心腸”,外觀雖冷,裡面卻很熱,我們看他對窮孩子祿兒,就有一副強烈的同情心,他從祿兒身上受到愛的啟發,觸起了他長期割斷的母愛,他承認祿兒比他“懂得多得多”了,這就敲響了他那孤獨的喪鐘。一切使得他的心靈發生大轉變的就是“愛”。

  篇二

  冰心與基督教——析冰心“愛的哲學”的建立

  茅盾在《冰心論》中說:“一個人的思想被她的生活 經驗所決定,外來的思想沒有‘適宜的土壤’不會發芽。”這話是用來說明冰心之所以受到基督教等思想的 影響 ,取決於她那充滿了愛的家庭生活經驗。在這種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冰心明確地說:“又因著基督教義的影響,潛隱地形成了我自己的‘愛’的 哲學 ”1然而,長期以來,基督教影響一直被 研究 者視為冰心思想中的消極因素,或避而不論或採取簡單的批判態度,沒有得到足夠的研究。?

  據冰心回憶2,她的家庭與基督教會有一定 聯絡,二伯父在一所教會學校***福州英華書院***教書,書院裡的男女教師都是傳教士,曾來家中做客。冰心出生時,父親請教會 醫院 裡的女醫生來接生,她記得美國女醫生來給她弟弟們接生並在他們滿月時來探望的情景,冰心說“父母對她們的印象很好”。家遷到北京後,冰心的舅舅常到北京基督教青年會看書報、打球,與青年會幹事們交上了朋友,通過青年會幹事的介紹,冰心的大弟和舅舅的兒子在青年會夜校讀 英文 ,冰心入美國衛理公會辦的貝滿女中讀書。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會是基督教會與 社會 之間的橋樑,它的會訓“非以役人,乃役於人”,即耶穌訓言:“我來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3。作為這樣一個 組織形式的北京基督教青年會,為 中國 當時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個 文化活動場所,曾與中國 現代 文學有過一段姻緣。“文學研究會”的幾個重要成員如鄭振鐸、瞿世英、耿濟之、許地山,以及瞿秋白等,在這裡讀到許多當時國內讀不到的外國書籍,還在青年會的資助下辦了《新社會》《人道》雜誌。後來,通過許地山和瞿世英的推薦,冰心列名於“文學研究會”。?

  冰心所在的貝滿女中,並不像人們想象中的教會學校那樣封閉和專制,從她後來的回憶來看,那裡有著相當濃厚的自由風氣。除了 學習 文理科課程外,還有每星期三舉辦的“文學會”,冰心受到演講辯論的訓練。她還參加學校的戲劇演出和夏令營等活動,扮演過天使以及其他角色。甚至在校期間,還參加了抗議袁世凱賣國行為的遊行示威等等。正是在這裡,冰心繫統地學習了《聖經》,而且《聖經》課和英文的成績是最好的。每天上午除上課外,最後半小時還有一個聚會,由本校中美教師或衛理公會的牧師來講道。星期天還有查經班,協和女子書院校長麥教士先講半小時《聖經》故事,然後去衛理公會教堂去做大禮拜。冰心回憶道:“我們的《聖經》課已從《舊約》讀到了《新約》,我從《福音》書裡瞭解了耶穌基督這個‘人’。我看到一個窮苦木匠家庭的私生子,竟然能有那麼多信從他的人,而且因為宣傳‘愛人如己’,而被殘酷地釘在十字架上,這個形象是可敬的。”4此時冰心並沒有信教,在她心目中,耶穌是一個人之子,而不是一個神之子。?

  貝滿女中畢業後,冰心又考入另一所教會學校——協和女大***後併入燕京大學***。在燕大期間,冰心還寫有一篇散文:《畫——詩》,描述她在《聖經》課教授安女士房間裡看到一幅畫時的感受:

  一片危峭的石壁,滿附著蓬蓬的枯草。壁上攀援著一個牧人,揹著臉,右手拿著竿

  子,左手卻伸下去撫摩崖下的一隻小羊,他的指尖剛及到小羊頭上。天空卻盤旋著幾隻

  鷹。……牧人的衣袖上掛著荊棘,他是攀崖逾嶺的去尋找他的小羊,可憐的小羊!它迷

  了路,地下是歧途百出,天上是飢鷹緊追著——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牧人來了!並

  不責備它,卻仍舊愛護它,它又悲痛,又慚愧,又喜歡,只溫柔羞怯的!仰著頭,挨著

  牧人手邊站著,動也不動。

  這幅聖畫取材於《聖經》,把耶穌比喻為一個忠實的愛護小羊的牧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迷失道路的人。對此,飽受飄零之苦的郁達夫在作為懺悔錄而寫的《迷羊·後序》中,借一個傳教士的口表達了他自己的領悟:“我們的愁思,可以全部把出來,交給一個比我們更偉大的牧人的,因為我們都是迷了路的羊,在迷途上有危險,有恐懼,是免不了的,只有赤裸裸把我們所擔負不了的危險恐懼告訴這一牧人,使他為我們負擔了去,我們才能安身立命。”而尚未受到社會風霜雨雪侵蝕的冰心,在牧人尋找迷羊的畫中感受到的是其中飄溢位來的愛的情趣,她陶醉於那愛和美織成的審美境界之中。同時,這種感受又與她的生活經驗融成一團,給她帶來的不僅是“品鑑玩賞”。她說:“它是暗示我,教訓我,安慰我。它不容我說出一句話,只讓我靜穆沉肅的立在爐臺旁邊。——我注目不動,心中的感想,好似潮水一般的奔湧。一會忽然要下淚,這淚,是感激呢?是信仰呢?是得了安慰呢?這不容我說,我也說不出——”她只能用《聖經》中的話語來表達她那不可言說的感覺:“上帝是我的牧者…

  …使我心裡甦醒……”“諸天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手所創造的……無言無語……聲音卻流通地極。”也正是燕大期間,冰心在一個牧師家裡受洗入教。?

  冰心受到的是雙重 教育 ,一是充滿了儒家色彩的家庭薰陶;一是在教會學校獲得的正式教育。在家庭 環境裡,她閱讀了一系列 中國 古典書籍;在教會學校裡,她系統 學習 了西方 文化典籍《聖經》,這給她提供了 文學上的可借之鑑。冰心在後來接受採訪時談到了她對宗教信仰的態度,“我是不注重宗教儀式的,只以為人的行事不違背教條好了。”5她反對“在基督教傳入以前,中國沒有文化”6的沙文主義觀點。認為受洗入教,進教會學校,不一定就要當牧師,過穿道袍上講壇的生活。”“要表現萬全的愛,造化的神功, 美術的引導,又何嘗不是一條光明的大路”7,冰心選擇的是文藝的道路。在教會學校上的《聖經》課,使她得以瞭解這部博大精深、包羅永珍的基督教經典,對她的創作產生了不可忽視的 影響 。如在《信誓》一詩中,冰心借鑑《聖經·詩篇》二十三篇“上帝是我的牧者”,寫道:“文藝好像遊牧的仙子,我是溫善的羔羊,甘泉潺潺的流著,青草遍地的長著,她慈憐的眼光俯著,我恬靜無聲地俯伏在她的杖竿之下。”在《我的老師》中回憶上學時模仿《聖經·雅歌》寫詩的一段趣事,這篇小說收在冰心以“男士”為筆名的《關於女人》集內。小說集帶有郁達夫式的自敘傳色彩,創作的題材來自家庭環境和教會學校的 經驗:在 語言風格和美學情趣上,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特徵,一是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中蘊藉典雅的傳統,融會古人詩文,文筆淡雅,簡練,清詞麗句,絡繹紙面。一是接受了博大精深的《聖經》文學影響,領會富於神祕和啟示性的《聖經》章節,行文平易而多比喻,基督教詞彙,俯拾即是。正如她自己所說:“我想如現在的作家能無形中融會古文和西文,拿來 應用 於新文學,必能為今日中國的文學界,放一異彩。”8

  冰心不僅在文學風格上表現出她的獨特之處,在思想上也唱出一支與眾不同的歌,那就是她的“愛的 哲學 ”。正如同她的文學主張,她在思想上也是求中西融會貫通,因著在家庭環境中所耳聞目睹的父親身上那傳統的愛國思想,她找到了基督教義中入世救世普度眾生的精神;因著她所體驗到的母親那深厚的天性之愛和浸透了“溫良恭儉讓”的德化人格,她找到了耶穌那愛和犧牲的典範人格。這又給她帶來了深沉的感化和啟發,為她建立“愛的哲學”提供了一個人格精神上的參照。

  “五四”時期,一批深刻的中國知識分子已認識到,單線條地靠 科學 興國***如洋務運動***,或 政治 革命***如辛亥革命***,往往是欲速則不達,而改變民族 心理,培養新型的中國人人格精神則是終極關懷。致力於改變國民性,建立理想人格,進行精神再造則是當時普遍的呼聲,其中以魯迅的吶喊尤為深重悠遠。然而,作為燕大畢業生,冰心的主張更符合燕大的宗旨,即為改造中國而培養具備基督品格的人。她在《人格》中這樣寫道:“主義救不了世界,學說救不了世界,要參與那造化的妙功呵,只有你那純潔高尚的人格。”《我的學生》中塑造了這樣一個燕大培養出來的典型基督徒形象——S。她放棄了一切優裕的條件,放棄了做大使夫人的榮耀,到艱苦的南方邊區去負生活的千鈞重擔。在基督徒的信仰中,這種行為不吝是對耶穌撇棄天堂福樂,上帝之子的尊榮而降生世界為人類擔當罪惡的效法。S在邊區備受艱難,性格堅毅,充滿樂觀,她被當地人稱為“牧師夫人”。最終她也是為救人性命,自願輸血過多而死,這也有著耶穌在十字架上為人類流血而死的意義。《一個不重要的軍人》中又塑造了一個卑微老實為別人犧牲自我一切的普通士兵形象——福和,他像耶穌一樣受盡逼迫,他替賴賬的士兵暗中付錢,代受欺負的小孩承受拳毆等行為,有著基督為人類代贖的意義。小說暗示了這種精神的來源,福和常在禮拜天去聽基督教救世軍的講道。他的死與耶穌的死所導致的結果是一樣的,所有的人“心靈裡只是悽黯煩悶,如同羊群失了牧人一樣。”?

  冰心的思想根底是“愛的 哲學 ”,其中貫穿著基督教因素。母親之愛,兒童之愛和 自然 之愛是冰心“愛的哲學”的一鼎三足。三者統一起來看,體現出冰心的人類之愛的大同理想。“愛的哲學”的出發點是她所說的“教人一心一念”,“神魂奔赴”9的母親,“母親”是她生命中的最深體驗,是等同於上帝的“亂絲糾心”的情結,“上帝呵!母親呵!——你們原都糾在亂絲裡——我不知道再說些什麼好了。”10她認為,母愛包含著她所讚賞的耶穌那“完全的愛,完全的犧牲”,為人類“負上罪擔千鈞”11的自我犧牲精神,“使我由生中求死——要擔負別人的痛苦,使我由死中求生——要忘記自己的痛苦”12;母愛是推動 社會 前進的動力,是解決社會矛盾,擺脫個人苦悶的力量,“‘母親的愛’打千百轉身,在世上幻出人和人,人和萬物種種一切的互助和同情,這如火如荼的愛力,使這疲緩的人世,一步一步的移向光明!”13母愛甚至有著來自鴻蒙初闢而又流傳不盡的永恆性,“這樣濃深,這般誠摯,開天闢地的愛情呵!願普天下一切有知,都來頌讚!”14她不惜大量借用基督教中讚美上帝的詞彙,為這萬能的“母親”寫讚美詩,“我只願這一心一念永住永存,盡我在世的光陰,來謳歌頌揚這神聖無邊的母愛!”15類似的句子在《舊約·詩篇》等卷中都可以找到對應章節。?

  那麼,冰心所讚美的“母親”與宗教中的“上帝”之間是否有什麼 聯絡呢?這裡實際上反映的是一個“母系宗教” 問題 。宗教體現的是人性中深沉的 內容 ,即自我如何尋求與更加強大的力量融為一體,從而克服與生俱來的孤獨感,超越個人天地,最終實現人類大同。作為個體的兒童是通過與母親溶為一體,而人類在童年是通過與大自然取得和諧,宗教表達的是人類與上帝建立和諧關係的形而上追求。在母系神階段,宗教積澱著人類對母愛的體驗,母愛與神愛有著共同性,即,一個是個體的母親之愛,一個是被看做是人類的母親之愛。二者基於一個共同的基本實質:都是一種無條件的祝福,一直被看成是愛情的最高形式和最神聖的感情聯絡,在上帝那充滿了母性溫柔的愛裡人人平等。宗教從母系神轉向父系神,又反映了人類從母親轉向父親的生命 經驗,但這種轉化並不意味著擯除母愛和上帝的母性因素,兒童因為弱小無力需要作為無條件的恩賜的母愛,然後他把愛的中心轉移到父親,父親成了他思想和行為的準則。宗教的母系成分意味著人愛上帝如愛包羅永珍的母親,又相信不管自己如何貧窮和卑微,神都愛我,祝福我。父系成分意味著人像愛父親那樣愛神,相信神賞罰嚴明,最終會選中我作為他最心愛的兒子。這樣看來,上帝這個形象就具有了嚴父慈母的雙重性質,對父母的愛和對神的愛之間有著十分重要的一致性。就基督教而言,正天主教中的聖母院和聖母瑪麗亞象徵著母親;新教中路德提出的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上帝的愛是恩賜,宗教的態度就是信賴這一個恩賜和把自己變成弱小和需要幫助之人,其中隱含著母性成分。《聖經》中的許多章節是把上帝看做是一個母親,如在《舊約·以賽亞書》四十九章,上帝被描寫成一個用奶餵養孩子的媽媽;《詩篇》第一百三十一篇裡詩人說:“我的心平穩安靜,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新約·馬太福音》二十三章,耶穌面對耶路撒冷說:“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路加福音》十五章《浪子回頭》的故事中,那個盼兒回來的父親身上有更多的母親的慈愛。《金陵神學志》第二期 發表丁光訓的《上帝不是男性》一文,對神的母性內容作了充分的論證。文中有這樣一段話:“神的希伯來原文Elohim這個詞前半部分Eloh最初原本是一個女性的神的名字,後面加上的im是希伯來文用於男性多數的詞尾,這也說明,把神看做男性是片面的,不妥當的。說神也有母性不能算錯。更確切一點來說,母效能夠彰顯神被人們多年來忽略了的部分性格,母性對於豐富我們對神的認識是可以做出很大的貢獻的”。

  如果把冰心《寄小讀者·通訊十》中的“母親”換成“上帝”,簡直可以說是一篇對上帝頗有靈性體驗的講道文。然而,在這篇文章裡,冰心在進行她自己的上帝向“母親”轉化的講道,她傳的不是母性的上帝,而是上帝化了的“母親”。冰心道:“天上的星辰,驟雨般落在大海上,嗤嗤繁響。海波如山一般的洶湧,一切樓屋都在地上旋轉,天如同一張藍紙捲了起來。樹葉子滿空氣舞,鳥兒歸巢,走獸躲到它的洞穴。永珍紛亂中,只要我能尋到它,投到她的懷裡……”這情景描寫是對《聖經》的借鑑,《聖經》道:“天上的星辰墜落於地,如同無花果樹被大風搖動,落下未熟的果子一樣。天就挪移,好像書卷被捲起來,山嶺海島被挪移,離開本位。”16耶穌說“狐狸有洞,天上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17在這種世界末日的景象中,《聖經》中的祈禱者說:“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18冰心則說:“永珍紛亂中,只要我能尋到她,投到她的懷裡……”?

  在過去的 研究 中,研究者常常舉出冰心讚美母親的話來說明冰心躲在母親懷裡逃避 社會 風雨,事實上,這裡的“母親”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母親,而被轉化為宗教般的上帝,對她的祈求正如同基督徒對上帝的禱告,“母親”像上帝一樣被視為“磐石”“山寨”,即力量的源泉。對她的讚美和祈禱中包含著對愛和力量的呼喚,以便自己“沉著的應酬眾生”而不是逃避,堅定地面對危難而不是躲藏,這裡面透露的是宗教性的意義。所以,冰心讚美母親的愛如同上帝的愛一樣“長闊高深”,天久地長,“不因著萬物毀滅而更變!”“天地一切都信她!”19甚至斷言:世界就是靠著母愛建立起來的。冰心鮮明的造神傾向表現在她把“母親”和上帝視為同等,她說:“母親,這兩個字,好像不是這樣的說法,只是一團亂絲似的。這亂絲從泰初就糾住了我的心;稍微一牽動的時候,我的心就痛了,我的眼睛就酸了,但我的靈裡那時候卻是甜的。這亂絲,世上沒有人能解得開,上帝也解不開——其實上帝也是一團亂絲,母親也解不開。”20如同基督教義中“上帝”與“耶穌”父子位格相融***即所謂“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21,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十章第三十節說:“我與父原為一”***冰心也是這樣形容兒女與母親的關係:“這時宇宙已經沒有了,只有母親和我。最後我也沒有了,只有母親,因為我本是她的一部分!”並且是在母親的愛中,我在宇宙中找到了自我,“逐漸的發現了,完成了我自己!”又如《以賽亞書》六十六章,“耶和華如此說……你們必蒙抱在肋旁,搖弄在膝上。母親怎樣安慰兒子,我就照樣安慰你們”,冰心伏在母親膝上,問:“媽媽,你到底為什麼愛我?”母親的回答是說:“不為什麼,——只因你是我的女兒!”22??

  冰心對母愛宣教似的竭力張揚,意在建立一個有牢固 理論 基礎的人生觀,以求完美地解說社會和有效地解救眾生。其中反映出中西兩種 文化傳統的相輔相成,即 中國 “救國救民”的傳統思想和基督教“入世救世”的宗教精神,特別是冰心把自己的生命體驗與基督教 影響 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象徵性的“母親宗教”,她試圖在 哲學 上、宗教上對宇宙人生進行整體的把握,期待這種人生哲學能有現實的、社會的功效。冰心在《超人》裡設定一個冷漠的心,再設定一個母親的愛。祿兒的呻吟是兩者之間的一座橋樑。最後完成了一個寓言:冷漠的心如何被母親的愛感化,從而表現出主題:“世界上母親和母親都是好朋友,世界上兒子和兒子都是好朋友。”冰心相信自己的“母愛”哲學有深厚的人性基礎,因為“誰無父母,誰非人子”,23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母親是人人平等的基礎,如同“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母親的愛是人類相愛的基礎,正如同上帝的愛聯絡了人類。這樣,觀念上的上帝之愛轉化為現實中的母親之愛,母親成為人類崇拜的物件。因此,冰心下了一個這樣的結論:“世界便是這樣的建立起來的!”24在這樣的基礎上,她針對世界作出了自己的評價,認為人間一切的不幸都來自“人類的不愛”,她也開始了她的傳教似的講道:“我要提醒的是‘母親’這兩個字。誰無父母?誰非人子?難道上天生人有厚薄?無貧富,無貴賤,造物者都預備一個母親來愛他。又試問鴻蒙初闢時,又哪裡有貧富貴賤,這些人造的制度階級?遂令當時人類在母親的愛光之下,個個自由,個個平等!”25何彬夢中的母親被冰心描繪為聖畫中的聖母形象,她的來臨,彷彿的是《聖經》中的天使降臨:“風燈,那壁廂放起光明,繁星曆亂地飛舞進來,星光中間,緩緩地走進一個白衣的婦女,左手撩著裙子,右手按著前額,走近了,清香隨將過來,漸漸的俯下身來看著——目光裡充滿了愛。”她凝視著搖籃裡的嬰兒***兒時的何彬***,像一幅聖母瑪麗亞凝視聖嬰耶穌的西方聖畫,這裡表現的正是冰心思想中的母性宗教意識。冰心說:“我反覆思尋印證,心潮幾番動盪起落,自我與我的母親,她的母親,以及他的母親接觸之間,我深深地證實了我年來的信仰,絕不是無意識的!”26??

  冰心“愛的 哲學 ”中還有一個 內容 是對童真的讚美,這兒又是一篇讚美詩:“萬千的天使,要起來歌頌小孩子,他細小的身軀裡,含著偉大的靈魂。”在冰心的許多篇章中,兒童被描繪為天使,他們是冰心的“愛的哲學”裡的天使,飛翔而來,口中說著象徵性的話語,傳達的是冰心本人的思想。天使這一形象來自基督教義的啟示,在《聖經》中,當有人問什麼樣的人才能進天國時,耶穌回答說心靈純潔像小孩子的人才能進天國。冰心在貝滿女中讀書期間,曾在聖劇演出中扮演過天使,而且,系統的《聖經》課 學習 ,以及西方聖畫的感染等,都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使形象正好可以借來描繪純潔天真的兒童,“兒童之愛”代表了它的“人類之愛”的理想。她的一篇散文《笑》就表達了這種從天使到兒童的轉化過程:“憑窗站了一會兒,微微的覺得涼意侵入。轉過身來,忽然眼花繚亂,屋子裡的別的東西,都隱在光雲裡;一片幽輝,只浸著牆上畫中的安琪兒。——這白衣的安琪兒,抱著花兒,揚著翅兒,向著我微微的笑。”由此聯想到五年前,古道邊,一個孩子:“他抱著花兒,赤著腳兒,向著我微微的笑。”

  在冰心的心目中,天使是純潔美好的象徵,並不一定具備多少宗教上的含義,更多的是要自由地表達冰心“愛的哲學”中的某些內容,在作為詩人的感受中,小孩子因著自己純潔無瑕的心靈,甚至能接通神明。所以,在冰心的一些具有泛神論的色彩的篇章裡,或者是天使般的小孩子,他們超凡脫俗,靈犀通神,能給詩人帶來靈感。或者是小孩子般的天使,他們來自天堂,翩翩飛來,向人傳達神的旨意,給人類帶來希望。《愛的實現》中的兩個兒童,在一種夢幻般的境界裡飄來飄去,始終無言無語,卻給詩人靜伯帶來了無限的靈感。詩人總在尋找著他們,在一個雨夜裡看見他們睡在自己的書房裡,像是天使降臨,詩人因而文思泉湧。在《最後的使者》中,詩人向神請求絕特的天才橫溢的神思,使他得以因著這無限的智慧,而寫出絕美的詩篇來解脫人類的愁苦。然而詩中寫盡了宇宙的神祕,和人類的深思,卻無法遮蔽人生的煩悶。詩人像《聖經·傳道書》那樣感嘆道:“世上到頭都是空虛”。於是詩人又向神祈禱:“神呵!這難道是我惟一的使命麼?若這是你的旨意,我又何敢妄求;只是還求你為無量數的青年人著想,為將來的世界著想。”這裡的“神”並不是基督教中的上帝,而是一種多神論思想,或者說是一種神話方式的表現,但是,其中也有《聖經》中“天使傳信”啟示。在篇末,“最後的使者”出現了,他給人類帶來了希望,或許這在觀念上受到了基督教中聖子耶穌降生的啟發,在形象描寫上也有基督教聖畫的 影響 :“天外,翩翩飛來了雙翅的雪白的嬰兒,持著金斧,前面迴翔著,歡唱著:詩人呵,我就是希望的使者,現在入世了,詩人呵,跟著我!”

  這翩然入世的天使化為人間的兒童,以他們的同情心給人生以慰藉。《世界上有的是快樂……光明》中,那兩個在沙灘上的兒童在“朗耀晶明”之中,在“金赤的夕陽下”,身著“縞白如雪的衣裳”,帶著“溫柔聖潔的笑臉”和“天使頂上的圓光”,說的是隻有天使才能說出的話語,啟發將去蹈海自殺的“五四”青年凌瑜不要走黑暗悲慘的道路,因為“世界上充滿了光和愛”。《最後的安息》中的惠姑彷彿帶著天堂般的幸福飛臨人間,用她那充沛的憐

  憫心撫慰一個“腦中所充滿的只有悲苦恐怖,軀殼上所感受的,也只有鞭笞凍餓”的童養媳。因為惠姑憐憫的目光,關心的問候和溫柔的撫慰,使她的精神在愛的靈光照拂下與惠姑達到了融和。“她們兩個的影兒,倒映在溪水裡,雖然外面是貧富智愚,差得天懸地隔,卻從她們天真裡發出來的同情,和感恩的心,將她們的精神,連合在一處,造成了一個和愛神妙的世界。”最終翠兒被毒打致死,惠姑陪伴到她死去,看到“她憔悴鱗傷的臉龐上,滿了微笑,燦爛的朝陽,穿過黑暗的窗櫺,正照在她的臉上,好像接她去到極樂世界,這便是可憐的翠兒,初次的安息,也就是她最後的安息。”?

  有的 研究 者認為,《最後的安息》的結尾讓翠兒含笑歸天,把她的死籠罩在基督教愛的靈光之中,破壞了小說嚴峻的悲劇性。事實上,冰心以這種理想境界與醜惡的現實進行反照,恰恰增強了悲劇效果;既表明冰心對天堂的寄託,又反映出她強烈的 社會 責任感,她是拿“最可愛最可憐”的翠兒作為“苦人的代表”去撫慰,愛就由翠兒而施及整個社會,正如她在《安慰·二》中所說:“我憐恤遍了人間的孤獨者”。由此可以看到,冰心身上有極其強烈的愛國愛民意識,然而,其中又隱藏著一個矛盾,那就是 中國 文化傳統中的“學而優則仕”制度,給知識分子造成的精神上的依附性, 政治 上自覺自主意識的喪失。愛國思想中包含著對人民生死禍福的無限關切,又伴隨著國家至上主義的色彩,因而也有著幾千年來中國詩人的困惑,那就是屈原似的矛盾:一方面要為“民生多艱長太息”,另一方面,在某些時候又得違揹人民意願,不顧人民苦難,去為政治意識的人為形態——國家,殫精竭慮盡忠報效。其矛盾的契機就在於沒有分清祖國和國家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冰心在《一篇小說的結局》中,表達出類似的困惑:??

  有兩件事,我心中永遠不至於模糊,就是我愛我的祖國,我愛我的母親,母親啊!

  世界上為什麼要有戰爭?我們要愛國,為什麼就要殺人呢?母親呵!

  冰心藉助於兒童的互愛精神給她的感觸, 聯絡基督教普世的愛和大同社會等觀念,對狹隘的愛國主義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寂寞》中小小和妹妹之間有一段對話:小小說:“我只愛我的國……”妹妹說:“我們也應當愛外國……”小小說:“橫豎我只有一個心,愛了我的國,就沒有心再去愛外國……”妹妹說:“一個心也可以分作多少份兒,就如我的一個心,愛了父親,又愛了母親,又愛了許多的……”這裡面表達的人類觀念,即來自基督教義給她的啟示,在《國旗》中可以看到這種思想來源的暗示。小說描寫的是不同國籍的兒童之間的朋友之愛對國家之愛的突破,那阻隔了“天真的,偉大的愛”的國旗,最後“幻成了一種新的標幟”。小說開頭“我”凝想著一段費解的《聖經》經文,在結尾時又跳上眼簾,似乎給“我”帶來了啟發:“因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27這裡表現的是冰心在思想上對國家形態的超越和對未來理想世界的展望,等“完全的”***在《聖經》中指的是再次來到世界的耶穌***到來,國家所造成的人類感情的隔閡將被消除,人與人將在“愛”中互相聯絡為一體。

  冰心還以人類之愛為參照,站在愛護人的生命,尊重人的權力的基礎上,對製造戰爭的國家制度給予否定。《一個軍官的筆記》表現的是一對童年時在一塊玩打仗遊戲的堂兄弟,後來在真刀真槍的“不人道”的戰爭中莫明其妙的相互為敵,堂弟被打傷致殘。他不願久安於廢人,“要往一個新境界去了,那地方只有‘和平’、‘憐憫’和‘愛’。”臨終前,他超越了自我的怨恨,發出了基督似的寬恕和憐憫:“可憐的主戰者啊!我不恨你們,只可憐你們!

  忠平***堂兄***呵!我不記念你,我只愛你!父親呵,妹妹呵,再見罷!”在小說的結尾,冰心引用《聖經》話語來表達自己理想中的世界:

  上帝也要擦乾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愛的 哲學 ”中的“上帝”觀念,特別是在論述“ 自然 之愛”時,冰心常常用的是“造物者”這一稱呼來表達。在她的思想中,造物者是有意志,有情感的人格神,是萬物的創造者,“在宇宙之始,也只有一個造物者,萬有都整齊的平列著”,29即《聖經》所說:“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30這是冰心論證自然不是“盲觸”的基礎。冰心說:“談到我生平宗教的思想,完全從自然之美感中得來。”聽見到的自然“山水”和“全美的血肉之軀,往往使我肅然的讚歎造物。”她於是在《讚美所見》中寫下這樣的讚美詩:

  嗟呼,粲者!

  我因你讚美了萬能的上帝,

  嗟呼,粲者!?

  你導引我步步歸向信仰的天家。

  冰心把 自然 當做審美的、 哲學 的物件進行體驗,其中滲透了宗教性的感悟,在她的自然觀裡充滿了詩化的泛神論思想,自然山水的清秀燦爛和莊嚴,好像是造物者“特用慧力來導引,使我印證,使我妙悟?”她領悟到“萬有都蘊藏著上帝,萬有都表現著上帝”32,“花影樹聲,都含妙理”,“流溢著滿空幽哀的神意”,“逗露我以造化的愛育”。33所以她入山尋寺,浸濡於自然之中,要達到與自然同化的境界。《月光》中主人公維因體驗到自然景色美到極致,“一剎那頃臨感難收”,投湖自殺。她把這種自殺稱為“收束”,“打破自己,和自然調和”。有的 研究 者因此批評冰心的這種“宗教式的迷戀”是“一種自然拜物教”,是逃避 社會 ,忘卻現實。其實,對冰心這篇小說只能從哲學層次上予以說明,而不能從社會層次上進行圖解,因為這樣得出的結論必然是冰心在引導青年人走向自殺。事實上,冰心用的是一種具體行為來表達一種抽象的象徵的意義,這也如同莊子所謂“棄智”或基督教義中的“倒空”指打破形體的阻隔,使靈魂無礙從而冥合自然或融會上帝。同時,這與冰心看待社會的方式有關,在冰心的思想中有兩個層次,一是現實的社會關注,一是宗教性的哲學把握。冰心相信,“社會的一切現象,原是隻可遠觀的”34,在“遠觀”中對宇宙人生進行整體的體悟,以求形成哲學的、宗教的圓滿解釋,其目的最終還是為解決 時代 的、社會的 問題 。因此,她在《晚禱·一》中,她祈求上帝從自然中給她以“酬應眾生”的智慧:

  濃濃的樹影,做成帳幕,絨絨的草坡,便是祭壇——慈冷的月,穿過密葉,照見了

  虔誠靜穆臉龐,四無人聲,嚴靜的天空下,我深深的叩拜——萬能的上帝,求你絲絲的

  織了明月的光輝,作我智慧的衣裳,莊嚴的冠冕,我要戴著它,溫柔的沉靜的酬應眾生。

  在《晚禱·二》中,冰心把天上閃爍的繁星比喻為造物主為人世的“晦冥”和“銷沉”而流下的眼淚,這給人揭示出造物主“威權的邊際”和“慈愛的埃涯”,而“光明”就是愛,代表著造物主給黑暗人世所昭示的愛。冰心表示“銷沉也好,晦冥也好,我只仰望這點點的光明”。從冰心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那個時代一部分青年人的惶惑,出於對社會沒有愛的失望,以自然的“盲觸”來證明“天地不仁,萬物芻狗”,人類社會“制度已定,階級已深,自私和自利”“當面輸心背面笑,翻手作雲覆手雨”35,由此產生悲觀,煩悶,甚至走向自殺。冰心認為“如是種種,均由不愛而來”,她反覆陳述她的“愛的哲學”,以帶有宗教底蘊的“自然”和“母親”證明宇宙人生之愛。以天使般純潔的“兒童之愛”來表達人類之愛的理想,試圖給苦悶青年以解答和提醒,使他們能從心灰意冷的情況中走出來,以自己愛的行動向被汙染已久的社會輸愛,走出“開天闢地的第一步”。這裡也反映出基督教思想給冰心超越性 影響 ,使她在入世救世的同時,又能跳出社會層次的實際問題,追求世界人生整體的永恆意義,以期使問題得到根本解決。所以在她的作品中反覆進行“愛”與“憎”的爭論,她相信“愛”才是宇宙人生的根本,一切暫時性行為都得服從這一永恆性原則,一切相對價值都不能損傷這一絕對真理。她的“母愛”和“自然愛”相依相融又彼此證明,她眼光中的宇宙充滿了母性溫情,造物者不僅賦予人類以“天性之愛”,也把這愛賦予了宇宙的一切生物,“你看母雞、母牛、甚至於母獅,在上帝賦予的愛裡,她們是一樣的不自私,一樣的忍耐,一樣的溫柔,也一樣的奮不顧身的勇敢。”36“茫茫的大地上,豈止人類有母親?凡一切有知有情,無不有母親。有了母親,世上便隨處種下了愛的種子。於是,溪泉欣欣的流著,小鳥欣欣的唱著,雜花欣欣的開著,野草欣欣的青著,走獸欣欣的奔躍著,人類欣欣的生活著。萬物的母親彼此互愛著;萬物的子女,彼此互愛著;同情互助之中,這載著眾生的大地,便不住的紆徐前進。懿哉!宇宙間的愛力,從茲千變萬化的流轉運行了!”37這樣,“造物者真切的在我面前,展開了一幅萬全的‘宇宙之愛’的圖畫”。38??

  如果把冰心“愛的 哲學 ”進行簡化說明,大體構架是:造物者上帝賜與每個人以母親,又為人類創造了 自然 ;母親以愛聯絡了整個 社會 ,自然以愛聯絡了整個宇宙;人類是母親的兒子,又是自然的兒子。“我們都是自然的嬰兒,臥在宇宙的搖籃裡”39,受自然的愛護,在“自然的微笑裡,融化了人類的怨嗔”40從而達到人類之愛的境界。這境界就是冰心在《往事·以詩代序》中唱的最初的歌:“人世間只有同情與愛戀,人世間只有互助與匡扶,深山裡兔兒相伴著獅子,海底下長鯨迴護著珊瑚。”這也就是《聖經·以賽亞書》中所描繪的“耶和華聖山”:“豺狼必與綿羊羔同穴,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它們的和愛無忌的景象。”

  自然之愛的哲學建立,目的在於療救社會,它的基礎是什麼呢?冰心用的是基督教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神學中證明上帝存在的五大原則之一——以果求因法。即從宇宙間一切的井然有序而推匯出最初的設計者——造物主。這一萬全的“宇宙的愛”的圖畫,並非是“盲觸”的結果,而是造物主的“化育”而成。“因著金字塔,而承認埃及王,因著萬里長城,而追思秦皇帝”同樣,因著宇宙萬物而推匯出創始成終的造物主,靠著這造物主“慧力的引導”,便可“印證”“妙悟”出他的意旨所在:

  科學 家冷枯的定義,只知地層如何生成,星辰如何運動,霜暴如何凝結,植物如何

  開花,如何結果。科學家只知其所當然,詩人、哲士、宗教家、小孩子,卻知其所以然!……

  科學家說了枯冷的定義,便默默拱立,這時詩人、哲士、宗教家、小孩子卻含笑向前,

  合掌叩拜,歡喜讚歎說:這一切只為了“愛”!42

  “五四”時期,冰心走出狹小的家庭 環境和教會學校的門檻,看到了 中國 社會“有血,有淚,有凌辱和呻吟,有壓迫和呼喊”的苦難現實,以及青年知識分子對社會的失望而造成的普遍“煩悶”,她把所受到的基督教“愛”的 教育 與她的改良社會的愛國理想結合起來,提出了自己“愛的哲學”,想為青年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路。“愛的哲學”的建立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特別是要唱一首與眾人不同的歌,《往事·以詩代序》表現了她的痛苦和惶惑,有時還流露出“虛無”思想。這主要來自她對宇宙人生不確定性的哲學感悟,她的理想在現實中顯得美好而又渺茫,正如她說的“雲彩在天空中,人在地面上——思想被事實禁錮住,便是一切苦痛的根源”43。與《女神》中所表現的那種人站立起來了,無所不能的“五四”精神不同,冰心受到基督教關於人的觀念的 影響 ,認為人是軟弱的,是需要被拯救的,這成為她倡導愛的前提,即要為弱者背上“光明的十字架”44。即使攀上“絕頂的危峰”,求得“自身解脫”也念著“山下勞苦的眾生”45哪怕“本是頑石一般的人”,因為“宇宙的莊嚴”,“自然的幽深”,“母親的溫情”,也“竟低下頭兒,做了人間的弱者”46。事實上,“愛的哲學”所依據的並不是一個真正宗教信仰中的上帝,冰心藉助基督教中的上帝觀念,人的觀念,大同世界的景觀,天使形象等等,以及從泰戈爾、歌德那裡接受的泛神思想影響,在自己生命體驗的基礎上,結合宗教感悟和審美感覺,進行了一系列哲學性的調和,在強烈的入世救人精神的激勵下,建立起來一個愛的信仰。“愛的哲學”並不一定有完全可靠的根基,有某些勉為其難的成分,冰心對此取“寧可信其真”的態度,對這信仰反覆“印證”,自證自疑,疑而再證,模糊而又堅定地認為愛創造宇宙,調整永珍,引導人生,這實在出自冰心救國救民的熱誠之心,所以在愛與憎的爭論中,她真誠地說:??

  再退一步,已是退無可退。即使我的 理論 全是假的,你的理論完全是真的,為著不

  忍眾生苦中加苦,也寧可教你棄你的真來就我的假,不但你我應當如此信,而且更大聲

  疾呼勸眾生如此信。

  篇三

  冰心“愛的哲學”與女性主義翻譯

  摘 要:翻譯一直以來都與女性有著割捨不斷的淵源,古今中外的翻譯理論家和實踐家均或多或少的將翻譯與女性比較或聯絡。譯作和女性一樣在某個特定階段都被比喻成為弱勢邊緣群體。。80年代初的文化轉向,使女性主義思潮與女性主義翻譯緊密結合,並逐漸對中國產生影響。在中國,雖然越來越多的女性加人到翻譯事業中,因為沒有轟轟烈烈的女性主義運動,沒有鮮明的政治文化背景,真正的女性主義翻譯家並不多,甚至可以說在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女性主義翻譯家。冰心也未完全擺脫傳統翻譯思想的影響,但擁有西方教育文化背景的她,卻也是真正的能夠反映女性主義的翻譯家。其主要的女性主義思想與自身經歷相結合,演變成獨特的“愛的哲學”,並對其翻譯生涯產生了深遠影響。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女性主義在國內外發展的不同狀況,在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的指導下,西方女性主義譯者提倡從女性主義視角來處理翻譯作品;認為譯文與原作是一樣平等的,否定了譯作處於邊緣的主張,指出翻譯是極為複雜的過程,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儘管從冰心的作品可以看到女性主義的身影,但是在中國特殊發展背景的情況之下,女性主義翻譯仍然是有限制的。所以,“愛的哲學”便是冰心女性主義翻譯的最好而又獨特的詮釋。

  冰心是文學大家也是翻譯大家,“愛的哲學”在她的一生當中佔有重要位置,這裡,“愛的哲學”是並非哲學學科範疇的概念,而是冰心思想及眾多作品中的一種文化精神。是女性主義在她身上的獨特體現。另外,不同於其他的翻譯家,冰心的翻譯是雙向的。她不僅翻譯了大量的外國作品來中國,也把中國的作品翻譯成英語介紹給世界。事實上,冰心最早的翻譯作品即是漢譯英的,早在威爾斯利女子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時候,她就選擇了"李易安詞的翻譯與編輯"的作為自己的畢業論文,她的研究方向,正是翻譯。

  冰心有著眾多成功的翻譯作品,她的翻譯目的,對某些特定翻譯作品題材的選擇——即對母愛和兒童題材翻譯的偏愛,對“弱勢國家”作品的偏愛等等,都是其“愛的哲學”的表現。儘管冰心沒有像其他翻譯大家一樣留下了系統的翻譯理論,但是她的翻譯目的一直很明確:“一切為了讀者”。在《譯書的我見》中她提到“歸總說一句,就是譯書或著書的宗旨,決不是為自己讀閱,也決不是為已經懂得這書的人的讀閱,而是為供給那些不懂外國文字的人讀閱。”***謝婉瑩: 1920***作為一位女性翻譯家,她已然不把自己置身於弱勢群體當中,首當其衝的擔當起了讀者思想的領路人,愛每一位讀者,對每一個讀者負責。

  在翻譯比利時劇作家毛里斯梅特林克的《青鳥》之時,冰心表現出女性特有的對民族和人民的熱愛。九一八事變之後,她又以女性讀有的柔剛之筆翻譯了尼姆·威爾士的《古老的北京》。

  在她沉默地屈從了日本的時候的一個印象

  北京死了,死了,無恥的,公然的,和那些

  在失去的戰場上,受挫被掠之後的,溫暖裸露的生物一同死去了。

  ——冰心譯《古老的北京》

  柔中帶剛的語言,表現出不輸男性的民族責任感,表現出對當年國民黨不抵抗政策的抗議和對全民族的深深的同情和辛酸無奈的心情。梁實秋對此評價:“1936年,日軍侵略正急,華北處於危疑震撼之秋,……冰心也忍耐不住了,她譯了一首《古老的北京》給我,發表在《自由評論》上。那雖是一首翻譯作品,但是清楚地表現了她自己的情緒。……我抄出這首詩的用意,是在說明冰心在譯詩時必有十分辛酸的感受。”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少有女性會直接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情緒,特別是通過翻譯手段,如此可見女性主義在冰心翻譯作品中的影子。

  冰心愛的哲學還主要表現對兒童的關愛。她為中國兒童翻譯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並將這些作品放入自己的文學作品當中,比如華茲華斯的《我在不相識的人中間旅行》以及路易斯·安特邁耶的《小神祕家》,都收入了她著名的《寄小讀者》,字裡行間,全是對祖國的思念,對孩子的關愛。

  “正不知北京怎麼樣,中國又怎麼樣了,在國內的時候,不曾這樣的關心?——前幾天早晨,在湖邊石上讀華茲華斯***Wordsworth***的一首詩,題目是《我在不相識的人中間旅行》:

  I traveled among unknown men,

  In lands beyond the sea;

  Nor, England! did I know till then

  What love I bore to thee.

  直至到了海外,

  在不相識的人中間旅行;

  英格蘭!我才知道我付與你的

  是何等樣的愛。”

  ——《寄小讀者. 通訊八》

  借這首詩,冰心表達出了對祖國無限的眷戀,對故土的擔憂,並教育青少年,即使走的再遠,也不能忘記自己的家園。冰心用自己的作品詮釋了不管是兒童還是女性,都不再是處在邊緣地帶的人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和責任去熱愛自己的國家,批判傳統思想,用女性的聲音去呼喚去言論。

  在翻譯作品選擇上面,冰心更傾向於第三世界亞非拉國家的作品。她是迄今為止泰戈爾作品在中國最成功的翻譯家,無人能超越,泰戈爾的作品,是世界公認的難譯作品,然而冰心的譯作幾乎達到了與原作的完美契合。一方面是她熱愛著泰戈爾的詩,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她對第三世界的國家的同情和關注,她認為這些國家的文學絕非邊緣文學,一樣值得世人矚目和研究,她在《先知》前記中曾經說過:“我衷心地希望我們中國通曉阿拉伯文字的學者能給我們介紹些優美的黎巴嫩和中東文學,有更多青年人去學習阿拉伯文字,將來可以大量地有系統地把阿拉伯文學介紹過來。”

  冰心作為中國為數不多的擁有西方文化教育背景的女翻譯家,用自己的作品給了我們女性主義在中國的最好的詮釋,,以女性特有的身份擔當起中西文化交流大使,反對傳統觀念,一直為世人尊重,其翻譯作品,翻譯思想都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