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學導論的論文
教育哲學是整個教育科學中一個重要的分支科學,又是教育科學中一門具有方法論性質的學科,從其同哲學的關係看,它是一門邊緣學科;從其與其他教育學科的關係看,它又是一門基礎學科。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論生本教育》
摘要:教育一直培養國家人才的重要方式,當今社會不斷髮展,教育方式也應不斷髮生變化,自由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類的出發點和歸宿,當今社會需要自由教育,當然前提是注重培養人格,創造學習的歡樂。而生本教育是新時代新型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強調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以學生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重點培養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完善學生人格。
關鍵詞:生本教育,自由,創造,概念,意義。
生本教育的概念
一種有創造的學習,它是生本教育是郭思樂教授創立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也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理念。以這種理念為指導,在祖國內地、香港、澳門等地100多所中小學、職業中學、幼兒園等進行實驗,成效顯著,獲得意義深遠的理論與實踐成果。生本教育同時是一片肥沃的思想土地和智慧田野。
一、為什麼要提倡生本教育?
在傳統的課堂上,基本上都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大部分都是一種填鴨子式的教學方式,一味的講,分析,閱讀,沒有情感態度,只是有一個標準,就是考試要考的標準,老師大部分都自己認為的重
點難點傳授給學生,老師主要是依靠教,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忽略掉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一個愛好的點,光憑老師的灌輸學生會不感興趣,課堂也就會無聊乏味,所以要提倡一種自由的教育方式,生本方式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
學習可以有三種狀態:一是跟著老師學習,一是老師傳授,一是師生互動。教育工作者應該從幫學生學轉換到一種他學,我幫的狀態,這樣主體的積極性就是學生自己,給他一個引導,規劃,給他適當的幫助,這樣子,以學生的學習為標準,形成有感悟的學習主體,改造教學方式的同時也能以學生為本。
二、生本教育是一種理想。
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它一出現,就指出了為教師好教而設計的師本教育與之的差別,生本教育把傳統的交轉化為學,這就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積極性,促使他以生命的全部天性和潛能投入教育過程,即使學生在老師的幫助和組織下能自主學習的過程。
學生學習的一個理想狀態就是快樂的學習,素質提高了,思想提高了成績也就自然的會理想了,一般的補課加課都只能加重學生的負擔,對知識的硬搬也只能產生反效果,生本教育提倡減少或最終取消學習成長期中的考試評核,頻繁的考試並不能對學生的成長產生多大的作用,應該在不干擾學生成長,把考試評核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而不是老師,把教學過程的評價活動改為鼓勵活動。鼓勵學生用成長期
中的生動,活潑,主動,自然豐富的積累和感悟,這樣才能更好的感受生活,學習知識。當學生成為課堂中的真正的主人,自己去體驗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學中飽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的進入學生本體,從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因此,課堂教育才回成為最自然,最樸素的無形的德育過程。
三、生本教育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呢?
郭思樂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在教育中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充分地讓兒童依照自己的學習天性來學習,依靠學生的內部自然發展學生的學習天性。
從郭思樂生本教育帶給我們品味的生本課堂是:譬如,實驗小學一年級的自然課《水的認識》,教師除了讓學生做一些觀察和實驗之外,還要學生找關於水的資料。這使家長們十分興奮,他們積極地為孩子收集並列印了二十餘篇各種不同的關於水的資料。而孩子們為了參加討論和誦讀這些資料,查字典,找大人。一位孩子在課堂上朗讀了他的家長列印的六百多字的關於西部缺水和需要保護水資源的文章,令來聽課的香港同行大為驚奇。在這樣的活動中,家長不再是板著臉孔地訓斥和簽名,而是與孩子們一起共同尋找知識,建立起新型的親子關係。學校裡學生的主動性,也傳遞到了家庭,使家長們大開眼界,他們為之動容,為之歡愉,他們也參加了孩子的課題,“學校把教育的工作轉嫁到我們身上”的抱怨銷聲匿跡了,他們更愛自己的
孩子了。他們在學習中如此興奮不疲,他們不讓老師下課,為的是要讓他有機會講述從書上看到的故事。進行有趣的統計、分類、評判,進行學習性的遊戲,他們自編兒歌,自編謎語,每個事實都在彰顯孩子們潛能無限,都在呈現著他們是天生的學習者,而且,由此還表現出不多見到的學習效率。他們真正處於一種忘我的狀態。
四、生本教育的體現
一切為了兒童
郭思樂生本教育從“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引申“以人為本,以生命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強調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教育價值原則。生本教育的目標“以學生的生命價值為出發點”,其目的是“以學生的生命價值為體現”。強調不能壓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強調人的生命價值和智慧價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發展的追求”的教育。他認為,人要生存,就要學習,只有通過學習才能適應環境。學習往往是很艱苦的。現在的學校成了文化孤島,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命的價值,遠離了社會,培養的人不是自然人。現在的孩子除了春節陪爸媽走走外,再也不能去與界接觸;四周奔跑,他們不太注意春天、秋天的景色變化,更多的注意爸媽的臉色,象一群關在籠子裡的野生動物。這種怪圈,應該引起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足夠重視。否則,將帶來文化棄視。
高度尊重兒童
生本教育強調兒童的學習天性。他認為,人之初,善本學。兒童生來就是學習者。兒童有自己的學習本能,擁有自然天真的世界。幼兒一旦揭觸了外界,就會不斷地提出問題。比如,這朵花是什麼顏色?你告訴他是紅色,他會問:“好看嗎?”你告訴他“好看”,他可能要進一步問:“為什麼你覺得好看,我也覺得好看呢?”這個時候,我們當然不能答以“你有自己的認識體系,我也有自己的認識體系”等。事情就是這樣,問題越基本,越難以回答。不管怎樣,兒童的思考是十分積極、豐富和靈活的,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性。他要了解自己生存的環境,以便適應它,這不是我們所教,而是出自先天的一種本能,他們甚至想得比我們成人還要多。一則故事說,媽媽帶著孩子,遇到狗在吠,媽媽說,不用怕,會叫的狗不咬人。兒子卻擔心地問:我們知道它不咬人,可是狗自己知道嗎?想起來,孩子實在是多慮。但嚴格說來,他有他的道理,甚至比大人的思考更精彩。兒童沒有成人的種種拘束,擁有自然和天真的世界,他們就像嬰兒學游泳比已經開始怕水的兒童來得快一樣一個依著自己的學習天性來思考的性靈,較之於具有種種後天的框框和侷限的思考要更為寬廣和敏捷。成人總是不自覺的想當然按自己的經驗來,壓抑兒童的精神,貶低他們的學習本性。生本教育的課堂或者整個生本教育體系,正是把社會規範的要求與學生的天性統一起來,使得學生樂而忘返的活動恰好就是最能激發他們潛能的:做班級遊戲,做小課題研究,閱讀,尋找資料,寫自己最喜歡寫的東西,演課堂劇,創作小小說,編謎語,編兒歌,讀書會,講演會,小競賽,觀察實驗,等等。生本教育強調尊重兒童的思維。生本教育強調多次反覆獲得知識。善於在學生的錯誤或不完善中看到他們的積極因素,是教師應該要做到的,更是教師的一種科學認識。在生本教育模式中,學生有許多探索機會,而探索是一種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生本教育強調對兒童的學習隱私保密,不應該一味的憑藉成績來評定一個學生。這樣不符合現代教育的理念。生本教育體系就是促使學生奮發向上的情境。
全面依靠兒童
生本教育強調把課堂成為學生的實驗室。教師儘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把可以託付的教學託付給學生。此時,學生處在真正自主的狀態中,他的潛能得到激發,他的天性得到發展,他的收穫像鮮花怒放。這樣的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和教學,就是生本教育體系。生本課堂強調把學生作為教育資源來開發和利用。學生的全部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和學習內在積極性都以成為教師的教學所用,以成為動力之源,能量之庫。教師希望學生正規地學習,你就可以從他喜歡的東西開始。例如學生讀書,每個學生喜歡的地方都不一樣,他可以看到喜歡的就在那裡停住,然後與別人交流,分析,有一些話題可以深入去談的,還可以延伸到很多的閱讀„„不論他們做什麼,教師總能找到其中蘊涵的基礎知識,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得把他的活動,都看作是學習的一部分***哪怕它並不完善,甚至是似乎同我們原來的學校教育內容格格不入***。我們所做的,
全都要通過學生自己去最後完成。生本教育強調借學生自身的能力,本體的力量,內在的潛能,發展學習天性,達到學習的最高境界,自主學習,忘我學習,使之達到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果。生本教育也強調教師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老師起了什麼作用呢?一是教師確定了內容和進度,這個內容和進度是在教師對學生自身的情況的培養下的整個考慮提出來的。二是給出了對學的恰當的而不過分的指導。學生這個時侯的學,是有教師導的背景的學,但誰也不能否認,課堂這一段的基本過程仍然是學。三是教師在其中貫徹了一個原則:只要有可能讓學生自己學,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學生不能自己學也要創造條件,轉變方式,讓學生能自己學。這樣,先學後教就不僅是一種時間順序,更表明了學為根本的地位。生本教育的一個含義,是原來在教育教學範疇中的事情大都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之下,由學生自己來做—個體在行動中。而討論,就是普遍地讓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的一種良好方式。學習者基本上是討論者。學生能為難老師,能提出別開生面的問題,乃是教學的成功。人不能僅僅依靠訓練,就會有所創新,創造性不能訓練出來。學生創新是學大於教的行為,是以感悟作為其基本的工作形式的。所有的學習最終歸結為感悟。淡化形式、注重實質、鼓勵感悟,是最優化的學習之道,也是不斷形成自己的、使之與眾不同、享受自己的存在的那樣一種行動方式。這也是生本教育的深層意義之一。有利於學生的感悟和依靠學生的感悟成為生本教育的顯著特徵。生本教育中很少限制、很少說教,就只是引導他們觀察、活動、閱讀、思考,學生們從中自己感悟了,這就成為他們頭腦
中最穩定的精神財富。過去的教學中,可以說就是由教師或教材編寫者鋪設得十分周全,設定了小步子、面面俱到的教材,不想有什麼地方為難學生,最好是他們一學就會,一蹴而就。這樣培養學生條列式的思維,而不是培養輻射式的思維,因為他們不需要他們有什麼創造性,只需要他們依照考綱考得好。這就是一直以來教學模式的弊端,顯然,要使學生注意感悟,以形成他們自己的思想,就要防止過去的傳統的教學。生本教育的本質,就是保護每個人的內在積極性,這樣,就保護了許多原來可能會被認為是差生的學生,更多的培養有潛質的學生。
郭思樂說越是自然產生的東西就越有作用,越牢靠,教育之所以艱難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一直依靠教忽略了自然的東西,我們尊重自然呢,雖然慢,但是學生興趣上來了,學生也是大自然的精靈,需要等待,我們可以嘗試用生本教育來改變教育,我們要自己創造自己,自己發展自己,無論實現與否,那是大自然給與我們可能性的訊號,我們也要依靠本能來學習。
通過學習郭思樂的“生本教育”思想,對課堂改革確實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當今社會日新月異,教育改革已成為時代教育的主題。及時的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來,教育才有出路。
篇二
《當前我國教育實踐中教育價值選擇的評析》
摘要:教育是個永恆的話題,兩千多年前,我們的教育大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提倡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並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認為學習文化知識是為道德修養服務的。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好教育應當給學生一種技能,便他可以貢獻社會。換言之,好教育是養成學生技能的教育,使學生可以獨立生活。”當前,我國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教育事業在繁榮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廣大教育工作者對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好的教育應該具備哪些價值,和如何進行教育價值選擇等問題進行了思考。不同的教育價值選擇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為了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對當前我國的教育價值選擇進行評析,從而探求適合我國教育事業的價值理念。
關鍵詞:教育價值選擇;素質教育;應試教育
正文:
一、什麼是教育價值選擇
什麼是教育價值觀,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價值是指作為主體的人的需要與作為需要物件的客體的屬性之間的一種特定關係。教育價值就是指作為客體的教育現象的屬性與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的人的需要之間的一種特定關係,對這種關係的不同認識和評價就構成了人們的教育價值觀。一切具有教育價值特徵的事物和人,總是一定形式的主體關係表現出來。這就是說,教育價值最終體現的是主體的需要和客體對需要的滿足程度。價值選擇是人們按照某種價值取向在價值評價的基礎上對自己價值活動所進行的價值選擇過程,價值選擇是一種觀念性和實踐性活動[1]。教育要“以人為本”,以受教育者的智慧特徵需要,匹配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方案。教育的本質就是開發人的智力潛能,其前提是人人都能成才,只是教育的方式、方法,適不適應的問題。教育價值選擇就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動中堅持的教育價值觀,在教育價值取向,價值評價的基礎上對自己價值活動所進行的價值選擇過程。我國古代的教育價值可分為兩大類:功利主義的教育價值論與非功利的教育價值論。近年來我國的教育價值分類存在分歧。
二、當前我國教師的教育價值取向
人們對教育的態度是建立在對教育價值的評價之上的,對教育價值的不同評價,導致人們對教育持有不同的態度。用系統論的觀點看,由於主體的狀態不同,需要的物件和水平一樣,以及教育價值客體屬性的多樣性,教育價值觀體系事實上是一個複雜的系統[2]。建國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然而教育價值觀念卻沒有跟上,在教育上我國的多數教師依然堅持著落後的價值理念,或者教育價值觀和現實教育產生嚴重的衝突,導致價值選擇陷入困境。目前,我國教育界存在兩種教育價值取向,一是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培養德智體美兼具創新精神的學生教育理念,二是以應試教育為目標培養成績優異的學生的價值觀。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等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一種強調學生的潛能開發、個性心理品質培養和社會主義文化素質訓練的整體教育。就是發現並發展學生特長,全面發展人才。部分教師認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尊重人性”。既指尊重兒童作為自然人的特性,表現為尊重兒童個性心理特點,尊重兒童的學習規律,把兒童當成兒童,保護兒童該有的童真和想象力以及創造力;也指尊重兒童作為社會人的特性,讓兒童瞭解規則,瞭解生活的各個方面,提高生活能力,培養自我控制能力。教育就是讓兒童更好的生活。
然而大部分教師卻是不顧學生的真實需要和教育的本質,緊緊圍繞考試和升學需要,考什麼就教什麼,所實施的是片面內容的知識教學。只教應試內容,忽視了素質培養。採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題海戰術,猜題押題、加班加點、死記硬背、“填鴨式”等,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也使學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養。不少老師更是把應付考試作為整個教育的重心,對教育的基本職能“儘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發展,最大限度地為每一個人創設良好個性最佳成長的空間,為社會的良性發展不斷提供最大的創新動力”不能顧及或者乾脆不提甚至對教育“基本職能”產生“負作用”。進行的是一切為了考試分數、忽略人性的和諧健康發展的“不健康”的教育,更多的體現的是功利性的教育價值。儘管應試教育在中國廣受唾罵,但它久久不能廢除是有一定原因的。應試教育和科舉制相似,中國實行了幾千年的這種教育制度,要改變,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應試教育在中國是目前最為公平的一項政策,他統一考試按分數入取。其中幾乎不摻雜任何人情事故原則,也不包含權利入侵,應試教育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而且有益於社會公平,更人促進人才的培養,也有意與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影響我國多數教師的教育價值選擇的因素
***一***片面追求名師的榮譽及升學率
在教育生活中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產生了強烈的衝突。在學校的考核制度中,應試教育與教師的“結構工資”掛鉤,與此同時,在現有的教師評價體系中,“出成績”也是教師證明自己的能力,實現自我的最顯著的標誌。試問,哪位名師不是因為教出的學生成績好而成為名師的?因此,“出成績”是成為名師的最快捷的通道。相對於“出成績”,以培養學生為主的教育則是一個更為純粹的教育目標,意味著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和身心和諧發展來考慮問題。只有從內心深處把教育事業當作一項培養人的職業,對教育事業充滿高度的熱情的人才會把素質教育放在首位。在對功利性價值目標的過度強調和追求中,教師們的內心會感到憂慮和不安。但教師們最終的選擇卻仍然傾向於功利性價值目標。在教師們的職業生活中,“出成績”的操作性目標卻與“培養學生”的價值目標發生了衝突。在本質上,工具理性僭越了價值理性而影響了教師們在職業生活中的價值選擇[3]。
教師的價值選擇,從主觀層面分析,主要表現為教師對功利性價值目標的追求和對超越性或存在性價值目標的忽視。教師自我價值認同的建立,一方面需要功利性價值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從教師自我認同建立的本質來看,存在性價值目標的實現具有更本質的意義。
一般來說,升學率代表了一間學校的教學水平,師資,硬體等等,會以學校的升學率來評價學校的好壞。家長幫孩子挑學校也會看重升學率,評價什麼市重點學校,縣重點學校,優秀學校,都會以升學率作為一個指標。因此,一方面,社會用升學率的高低來衡量一所學校的教學成績,另一方面,學校急於用升學率證明自己的能力,最終導致了正確教育價值選擇的偏離。
***二***對文憑的過度追捧
一個人只要考上了大學,幾乎都可以拿到文憑。過去有一個文憑就可以分配到一個工作。現在,雖然國家不包分配了,學生可以拿著文憑自己找工作。只要找到了工作,就可以有一份收入,就能養活自己。在各種招聘會上,幾乎都要求有文憑。當文憑成為年輕人找工作的必要條件時,幾乎每一個年輕人都想要文憑。
那些走進新辦各類企業的則是年輕、有一定學歷的人。那麼自然而然地幾乎無需任何人的號召和鼓勵,大眾都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要想就業,就得使孩子考進大學。在這種普遍社會壓力之下,家長與子女的認識幾乎是一致的。嚴峻的生活現實使他們把目標定在將來的孩子能有一個比較好的飯碗,而進大學深造,拿到各類高校的文憑,幾乎成了唯一的擁有較好飯碗的保證。特別是近幾年來,由於大學的擴大招生,大學畢業生比以往有了很大的增加,使其在一個短時期內擁有大學文憑已不是獲得好飯碗的保證。由是,許多的家長又將目光瞄向了重點大學這個新的更高的目標,因為現實就是重點大學畢業的學生相對就業更容易些。
***三***家長的推波助瀾
家長們之所以成為應試教育的支持者,出於潛在的本能,即人們通常說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家長們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可能進入以前只有少數幸運兒才能進入的大學。他們認為孩子在學校讀書就是為了考取大學,他們關心的就是這一點。當一些家長因為虛榮而盲目攀比時,尤其時下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遭遇高學歷門檻時,這種好東西在現實中只能被應試教育殘酷地架空了。在現實面前,學校教育不能“免俗”,家長也無法“脫俗”,只能揪住孩子的耳朵,伴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亂舞”。家庭教育被應試教育捆綁,這是一個時代的強大陣痛,它讓家長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孩子在應試教育下,變成了學習的工具。家長們不但找不到突破口,反而輕易就成為幫凶。
四、什麼樣的教育價值選擇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歷史上,由於不同民族之間存在不同的文化傳統,不同的教育價值觀,便造成了具有民族特性的個性行為特徵。當前的教育價值選擇是中國的孩子在夾板和框架中長大,兒童過早的失去了幼稚,天真,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能夠被家長和老師稱讚都是那些沒有創造精神和個性的,但成績十分優異的孩子。這種片面的教育價值觀導致了教育實踐中忽視人的個性和創造精神的培養。今天的教育,只講教師如何教,不講學生怎樣學,教學過程本來是一個充滿樂趣和探索精神的師生雙向認知過程。可是在“出成績”的硬性要求下,教育的價值選擇離開了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一代新人的本質,走上了狹隘的發展之路。
然而,不管現實的教育是多麼的讓人充滿困惑,教育價值選擇是無可避免的,任何一種改革都是一種選擇。中國的未來命運取決於今天的教育,在現代社會歷史大勢面前,教育活動必須圍繞促進人的發展來組織活動,為每個人最大可能的實現自身價值提供基礎。因此,每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堅持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
***一***必須立足提高人的整體素質。
***二***必須堅持培養勞動者,建設者。
***三***必須樹立全面的人才觀,引導受教育者全面發展。
***四***必須注意形成學生創造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簡而言之就是以提高人的素質為立足點,以現代化服務為特徵,培養德、智、體、美、技多方面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具有獨立個性和創造精神的一代社會主義新人。[4]。時代在不斷地發展,教育價值觀必須做出調整和轉變,要改變知識的傳授方式,更多的倡導探究性學習,發現學習和自主學習,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為創造和發現新的知識提供良好的教育指導。
參考文獻:
[1]王坤慶.〈教育哲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2]王玉樑.《當代中國價值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7.13.
[3]王冀平,教育價值觀的若干問題,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5年第3期。
[4]王坤慶.〈教育哲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