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初探論文

  小學科學教學是科學的基礎教育,是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一門主要課程,擔負著兒童科技創新的啟蒙眾人。關於學習科學,應該是學生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談談小學科學教學》

  摘要: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我們要積極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探究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做學生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讓他們主動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將來成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科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5-0353-01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應如何做才能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做了以下嘗試。

  1.精心設計課堂問題,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統一

  要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門課的學習中來,我們就要注意從各個方位設計課堂問題,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主動參與的意識。

  1.1 選擇好提問的角度。課堂提問的角度不同,激發學生思考的效果就有很大的差別。教師在設定問題時,應從不同的角度,力求新穎,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他們的注意,喚醒他們的參與意識。例如:在"水的三態變化"這部分教學中,關於蒸發的概念,我並沒有直接教給學生生硬的概念,而是讓學生把水和酒精分別塗在手背上,讓學生親自感受蒸發的過程。這樣,學生對蒸發有了感性的認識。然後我讓學生描述自己感受到了什麼。在學生的描述中,學生對蒸發有一些理性的瞭解。這時候,我問同學們,你們能總結一下什麼是蒸發嗎?這樣的問法能使學生跟著老師的問題去開動腦筋,也鍛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比死記老師總結的概念要強得多。

  1.2 安排好問題的梯度。課堂教學中,如果問題太簡單,會使學生產生輕視心理,不能調動學生動腦的積極性;如果問題太難,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挫傷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出條理清晰、合乎邏輯和學生認知心理的階梯式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地探究學習。例如在講"機械和工具"這一課時,我給學生設計瞭如下問題:

  ***1***你見過滑輪嗎?說說它是什麼形狀。

  ***2***你見過的滑輪有什麼作用?

  ***3***探究定滑輪的工作原理。

  ***4***探究動滑輪的工作原理。

  ***5***我們來一起設計滑輪組。

  學生在研究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對滑輪的認識,由淺入深,一步步深入,最後,通過積極的探究過程,抓住了事物的本質。

  1.3 所提問題要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為了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習慣,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我們設計問題的時候,要有一定的思維含量,能直接在課本中找到的問題儘量少提。要多設計一些緊緊圍繞教材內容,讓學生經過探究之後可以獲得答案的問題。例如:在學習"熱和燃燒"這一課時,我給同學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1***你認為燃燒需要幾個條件呢?

  ***2***你能找到幾種滅火的方法呢?

  這樣兩個問題,學生一下子不容易答全,需要進行探索研究之後才可以一步步找到答案。所以,我們提問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開放性,能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和自由發展的空間,這樣就能夠積極調動學生探究的熱情,使學生體驗到探究的快樂。

  2.上好實驗課,給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

  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我們必須給予學生觀察和實驗的機會。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學生完成每一項實驗。作為教師,要如何指導學生做好實驗呢,筆者以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2.1 指導學生做好實驗準備。實驗課上所需要的材料,來源廣泛,既能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啟發學生充分利用資源。因此,學生能準備的材料,教師一定要讓學生自己準備。教師要提示學生在準備材料過程中,注意觀察什麼,為什麼用這些材料。這樣可以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2.2 正確引導學生做好實驗

  2.2.1 實驗前的指導是保證一節課成功的前提。教師要檢查好學生的預習情況,說明實驗要點。在教學中,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多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2.2.2 實驗過程中要適當引導。教師在實驗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引導學生注意操作的順序,觀察產生的現象,記錄產生的資料。及時發現問題,以便調控實驗程序。對個別遇到困難的同學,要及時指導。如果發現大多數學生對某一問題都感到困難,要及時對問題進行補充說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挫折和失誤,而這些挫折和失誤會給打擊他們參與和探究的積極性。作為教師,要允許他們犯錯誤,面對對這些挫折和失誤,要積極地鼓勵和引導學生,鼓勵他們,失敗是成功之母,要敢於嘗試,不怕失敗,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筆者發現,學生上實驗課,積極踴躍,提出的問題多了,問題的含金量也提高了,形成了樂學、好學的良好風氣。由於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驗,看得見,摸得著,直觀性強,學生印象深、記得牢、記得準,不但掌握了知識,同時也開發了智力,培養了能力;不但提高了實驗技能,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還能激發、鍛鍊學生的探究能力。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我們要積極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探究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做學生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讓他們主動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將來成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