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外語翻譯工作實踐
日本語,簡稱日語,其文字稱為日文,是一種主要為日本列島上大和族所使用的語言。雖然日本並沒有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其官方語言,但是各種法令都規定了要使用日語,在學校教育中作為國語教授的也是日語。日語是日本的公用語言是不爭的事實。
[摘要] 通過從事日語翻譯工作二十多年的親身體驗,感受到翻譯工作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深切體會到翻譯工作離不開實踐,耳聽、腦想、口說一氣呵成的難度,在實踐中摸索、在摸索中實踐,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翻譯水平,提高自己的翻譯技能。
[關鍵詞] 翻譯 實踐 提高
[內容]
綜合古今中外翻譯理論家的闡述,可以將 “ 翻譯 ” 的任務歸納為:通過把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如實地轉達原文***原話***的意思和風格,使語言不通的人能夠相互溝通、理解。即通過語言轉換,達到意思傳達。認為翻譯不是語言轉換,是不全面的,認為翻譯僅僅是語言轉換,也不全面,轉換語言是手段,不折不扣、原原本本傳達意思才是目的。翻譯是形式與內容、方式與目的的統一。譯員不是機器,翻譯不能機械化批量化生產,它不是從耳朵裡輸入一種語言,就可以從嘴巴里自動地流出另一種語言的對等語。翻譯工作是高度緊張的創造性腦力勞動,對合格翻譯的要求,歷代翻譯家也都有不少評述。
由此可見,掌握運用一門或幾門外語,能夠達到精通的程度,無疑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學校書本上所學的知識真正用在實際工作中時,常有杯水車薪之感。隨著工作接觸的專業範圍越多,越感覺到語言的複雜和翻譯的難度,因此,為了提高自己的翻譯業務水平,除了學習他人的翻譯理論、技巧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自身的翻譯實踐。在翻譯中靈活運用他人的經驗,摸索總結自己的教訓體會,日積月累、熟能生巧,才能逐漸豐富個人的語言知識,才能在各種行業、不同範圍充分發揮出語言橋樑的作用。
一、 聽、想、說,在實踐中加深體會
眾所周知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歷史悠久,特別是文字方面,日本從中國受到了巨大的影響,中文和日語之間,有很多漢字、詞完全相同,但又是兩種不同的語言,畢竟是兩種不同的符號體系,在語言體系的特徵上和表達思想意識的習慣上都有很大的差異。當我們走在日本國某城的街道上,如果聽不到他人的講話,眼睛看到的是漢字書寫的招牌廣告時,也許會忘記是身在異國他鄉,同形同義的漢字確實為日語翻譯工作者提供了不少方便,例如:人、手、山、河、水、火、日、月、東西南北、春夏秋冬、外國等詞語除了發音有些差別,其意義完全相同,翻譯時就可以原封不動地使用,但是很多的同形詞還是存在相當大的意義差別,比如漢語中的“手紙”在日文中是指書信,日文的“切手”譯為中文是郵票的意思,日本麻將館門口樹立的招牌“麻雀”二個字與中文的麻雀本意相差甚遠。
隨著語言的發展變化,同形詞的差異越來越大,有些詞語只有在使用過程中才能體會到它們的微妙差距,尤其是中譯日時,既要不脫離原意又要符合日語的表達習慣,做到忠實原文、通順易懂,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是具有相當難度的,有些中國特色的事物只得用中文特有的詞彙表示,難免就成了中國式的日語,例如只有我們這代人經歷過的“上山下鄉知青”,我曾譯為“舍に住著いて働く知識を持つ若者”、還有中華料理中很多特色菜餚,像“拔絲籮卜”、“拔絲蘋果”就譯為“大根のバースー”“リンゴのバースー”,這種直譯不在具體的環境下,會使人聽得似懂非懂,但又找不到恰當的同義詞直截了當的代替。
有些詞語在書本上、字典中一看就一目瞭然,卻往往不知道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合適,很怕使用不當鬧出笑話,所以我經常是用一、二個生硬的動詞來翻譯,記得曾經與日本熟人閒聊時,問他最近工作還忙嗎?得到這樣的回答:“貓の手を借りたいほど忙しくて”***忙得不可開交***,這句話直譯就是都想借貓的手來幫忙,類似這樣風趣幽默的慣用詞語,聽起來感覺是即生動又形象。比如將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幾年後的大城市裡,和發達國家一樣出現上下班高峰時的大塞車現象說成“數珠繋ぎ***串珠子***等等,我經常是在聽別人講過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可以這樣說,在語言溝通過程中掌握的恰當、貼切的語言表達方式,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記。正像我們認識一個事物,一個現象,從感性到理性,一開始可能不會理解得十分透徹,往往需要多次的反覆,從理論到實踐,通過實踐來驗證,甚至花費很長的時間,才不斷地從同一個事物、同一個現象上認識到新東西、學到新知識,語言也是如此。
二、 聽、想、說,在實踐中擴大知識面
魯迅先生說過:“創作難,翻譯也不易……,為了想一個名詞或動詞,寫不出,創作的時候可以迴避,翻譯上卻不成,也還得想,一直尋到頭昏眼花,好像在腦子裡摸一個急於要開啟箱子的鑰匙,卻沒有。”魯迅先生所說的翻譯過程正是這樣,外語中一詞多意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同一個詞在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中都有不同的含義,就是在同一系統、同一專業中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叫法,不懂專業、不熟悉所處環境,就容易用詞不當,句型用錯,其結果將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3月我在深圳華加日鋁業有限公司為模具技術指導擔當翻譯的第一天,一個簡單的名詞“ベアレング***bearing***”,當我說出“軸承”後,中方人員隨後就問什麼軸承?那裡用的軸承?我再次詢問確認,才知道“ベアレング***bearing***”在模具上稱為工作帶,出現這樣牛頭不對馬嘴、詞不達意的情況,究其原因是不瞭解這個專業造成的。我在西南鋁加工廠擔當軋機改造專案的翻譯時,遇到類似情況就有了經驗,鋁坯被軋成板材的過程中,有一個“ワンパス***one pass***”的指令,不加思索的話很容易認為是一次通過,實際上在當時是指軋一道,根據軋製厚度不同,也許還需要二道軋製。
現代科學技術種類繁多,一個人能夠精通和熟練掌握的只能是一種或幾種,要想成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學多才、無所不能的“超人”是不現實的,語言表述也是如此。
三、 聽、想、說,在實踐中總結提高
當每項工作告一段落,及時總結翻譯過程中所表述的語句有無欠缺,再次推敲有難度的地方,同時力所能及地廣聞博覽,用心蒐集,拓寬自己的知識範圍是非常必要的。日語雖然不如英語那樣使用廣泛,但卻比較複雜,因為日語不僅有漢字,有平假名,還使用片假名來表達外來語。另外,我們漢語中的敬語在日文中分成了“尊敬語”、“謙譲語”、“丁寧語”三個層次,與中文的文明禮貌用語相比,日語敬語的用法,無論是電話溝通,還是面談業務,當然類似銀行、酒店商業服務行業務必使用敬語之外,上下級之間、長輩與晚輩、同事或客戶之間的親疏關係、內外有別的感覺通過對話交談就能反映出來。而且日語表達男女有別,日本女性在交談中,經常說出“わよ、ねえ、よね、でね”這類語氣助詞,充分體現出了“女性らしさ”***女人味***,這方面與我們的國情有所不同。
世界科技正在日新月異地發展,語言詞彙的用法和新的詞彙也是層出不窮,作為一個稱職的翻譯,起到一座堅固的語言“橋樑”作用,就得不斷地學習、接受新事物,無論是口頭還是筆頭,只有動才能有所得、有收益。歌得說過“要成為業有專長的人,只要才能是不夠的,必須生活在重要環境中”,翻譯工作者也是同樣,為了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需要與以前的自己比較、與現在的他人比較,才能超越自己、超越他人。通過工作環境的實踐,擴大知識面、提高自身素質,在三個基本功***理解、表達、專業知識***方面下功夫,才能作到“信達雅”。“譯無定法”、學無止境,無論是選詞還是琢句,沒有現成的公式可以套用,這就需要自己靈活掌握。二十數載過去,我一如既往地欽佩從事同聲翻譯的高階翻譯者,能夠做到耳聽、腦想、口說“一心三用”,一氣呵成,流暢無誤,是擁有超強記憶、敏捷思維、豐富想象之能力者,達到這樣程度是腦力和體力均應具備極限素質的人方可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