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結課論文

  目前大學生面臨的社會環境複雜多樣,資訊渠道日益增多,由此引發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不斷增加,引來了人們的關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結合》

  摘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關係密切,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必須要結合心理健康教育,這樣才能在培養合格人才的道路上走的更遠。本文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進行簡單的論述,探索適合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他們不僅要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同時還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我們一直提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讓大學生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服務社會的人生價值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越來越發現,有些學生的心理需要疏導,僅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是解決不了的,因此,高校要對學生進行心理指導和健康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開展深入細緻的思想教育活動,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化解矛盾,潤物無聲”。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有機結合。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區別和聯絡

  二者的主要區別有:

  1.理論基礎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旨在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觀念即政治觀點、信念、世界觀和道德觀的社會活動,屬於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哲學、政治學和倫理學的講授,心理健康教育則旨在培養和提高教育物件的心理素質。而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學、醫學、教育學方面的理論為基礎,涉及到行為主義、精神分析、人格的發展和完善,是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感、意志、性格、動機、潛意識等一切心理活動的總稱,側重的不是社會意識形態。

  2.目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質上是以符合社會需要的世界觀來培養適合社會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大學生對美與醜、善與惡的分辨,以積極的人生態度來面對生活。而心理健康教育側重於學生心理層面,不以道德選擇和價值培養為目的,不指定任何既定的價值觀,不從內容上干預當事人的價值取向,而是培養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3.教育方法不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除具備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教師外,非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教師、機關人員都可以,採取外部灌輸的方法,通過正面教育、榜樣示範、批評表揚、實際鍛鍊等手段,力圖用教育者的思想觀念影響受教育者。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專門學過心理學等專業課程和具有從業資格的人員進行,主要採用心理訓練、心理測量、心理諮詢等方法,不採取強制和灌輸的方法。

  二者的聯絡有:

  1.教育內容具有互補性。當今的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是多方面的,但是多數是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到一起,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還是人的心理,都屬於主觀意識方面,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質有利於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發揮,同時經常性和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會對健康心理的形成有作用。

  2.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適合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通過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來體現出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心理諮詢、心理輔導來引導大學生心理向健康方向發展,以此來預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質,也是為了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服務。

  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的對策

  以愛為橋樑,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溝通。無論是通過談話,還是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來了解大學生,學生工作者的目的是為了建立與大學生密切的聯絡,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中。要想達到這樣的結果,教育者必須要付出愛心與耐心,既要做細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要結合心理諮詢或調查問卷的形式得出的趨勢性問題做好提前準備,並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為載體,在實踐活動中建立起彼此的尊重和信任。

  學生工作者要加強心理學方面的學習,通過對學生行為方面表現出來的特質,分析學生的心理,給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以及時的心理疏導和心理輔導,避免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的長期得不到解決,防微杜漸,提高解決問題的科學性。

  要建立師生間無障礙的聯絡渠道。網路的發展,讓當代大學生都喜歡上網,所以要想及時解決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問題,學生工作者必須充分利用網路這個平臺,可以在部落格上發表一些勵志方面的故事和名言,可以把自己在學習、找工作、婚姻方面的經驗以正面引導的方式展現給學生,增進彼此之間的瞭解。可以通過郵箱、網路聊天,給問題學生髮送祝福和問候,談談家庭和未來,化解問題學生心中的疑問。

  遵循規律,應對問題。既要遵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也要遵循大學生心理髮展的規律,切忌在解決問題上一刀切。

  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要增加一些心理健康講座等方面的內容,營造有利於學生及時發現自身心理問題、解決問題。因為高校的心理教師配備情況不同,不是每所高校都建立完備的心理諮詢室或者可以進行經常性的心理測評,這就需要各高校結合實際,聘請心理方面的專家學生到學校進行講座或輔導,並能夠進行一些心理方面的互動遊戲,現場解答問題,疏導大學生們的心理。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中國教育報,2004-10-15.

  [2]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社政[2005]1號***[Z].

  [3]胡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若干心理學方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

  [4]馬向真.關於高校輔導員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高校理論戰線,2003***2***:176-178.

  篇二

  《淺談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謂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素質教育改革的核心環節。觀其現狀,當前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造成影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項內容:社會環境的衝擊問題、學生身心發展的失衡問題、家庭因素的困擾問題、現代傳媒內容的侵蝕問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滯後問題等等。所以,如果希望推動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便必須進行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體系的革新與完善。本文便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題進行了分析與論述,希望藉助本文內容,能夠促使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體系構建

  縱觀現狀,由於當前我國的大學生均處於青年的中期和晚期,許多學生都處在個體心理髮展階段。在這種心理階段過程中,大學生的心理現象極為複雜多變,非常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從而促使個體心理走向不健康的發展道路。本文便論述了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因素以及完善性教育策略,希望藉助本文內容,能夠有效改善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促使其健康和諧的發展。觀其現狀,當前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造成影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項內容:社會環境的衝擊問題、學生身心發展的失衡問題、家庭因素的困擾問題、現代傳媒內容的侵蝕問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滯後問題等,下文就這些問題進行了一一論述:

  一、社會環境的衝擊問題闡述

  在馬克思主義中這樣認為:人的本質屬性應當是社會性,人便是社會的人。所以社會因素便是影響當代大學生心理髮展趨向的重要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主要由於以下幾項原因對大學生造成影響:其一,大學生對於社會的複雜性缺乏正確合理的認知,非常容易面對人格扭曲、價值失落、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道德滑坡等社會現象,這便容易促使學生形成迷茫、悲觀、失望甚至消極等負面心理。久而久之,存在負面心理問題的學生,便很容易出現人格障礙;其二,面對著當前多元化的世界,大學生們一旦走出校門則需要承擔著十分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就業緊張感不言而喻。在這種壓力之下,當代大學生非常容易出現畏懼、過度焦慮、恐慌等不良情緒,從而導致心理健康水平失衡;其三,由於我國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當前社會中的倫理價值正處於無序性的狀態,傳統道德思想正與現代生活方式交織並存著,促使許多高校學生覺得無所適從。與此同時,伴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湧入以及多元化資訊時代的到來,傳統文化價值觀念被不斷推翻,當代大學生對於新舊觀念的整體整合能力還有所欠缺,便非常容易產生心態失衡心理或到的困惑等心理健康問題。

  二、家庭因素的困擾問題闡述

  眾所周知,家庭乃是個人成長的第一環境,更是直接影響個人身心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此其中,父母的教育模式、教育態度、家庭經濟情況、家庭整體氛圍以及家庭結構等眾多因素都會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永久性的影響。據相關調查資料顯示,不良的家庭環境因素對於家庭成員的影響十分深遠,非常容易導致家庭成員的心理及行為產生異常。針對於該問題,也有以下幾種原因:其一,當代大學生所處家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獨生子女。在這種環境背景下,家長很容易對孩子產生溺愛,與此同時,父母對於子女的成才期望又過高。如此一來,當代大學生極容易養成依賴性強、驕橫任性的心理;又容易產生心理負擔過重,恐慌焦慮的不良情緒;其二,受到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許多家長均認為成績能夠決定未來,綜合素質能力發展不過是一句空談。這便會導致當代大學生的適應能力、協調能力與社交能力均受到影響,僅僅注重知識與智力教育;其三,城鄉差別導致收入懸殊問題。可以說,家庭經濟因素往往會決定學生的成長性格。部分大學生除了需要應對學業競爭壓力以外,還需要承擔高額學費與日常生活開支所帶來的經濟壓力,過重的心理負擔問題非常容易導致其心裡不平衡,最終出現心理疾病。

  三、高校心理教育開展的滯後問題闡述

  自高中進入大學以後,由於學習方式以及學習條件、人際交往背景的變化,促使許多大學生均揹負著極為沉重的心理壓力,許多學生對於大學生的現實生活並不滿意,認為與理想中的大學生活相差過遠。這種強烈的落差感很容易促使其出現冷漠、壓抑、沮喪、煩躁等不良心理傾向。但是,觀其現狀,當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較為滯後,例如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不曾步入正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有待完善,心理諮詢工作人員嚴重欠缺等等。換者言,高校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輔導均不曾跟上當代大學生變化、發展的步伐,從而導致當代大學生的人格素質發展無法健全。當前,針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著三個十分顯著的傾向:其一,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強調與心理醫療教育,但是對於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設、理論建設、教育教學研究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以及制度建設均缺乏重視度;其二,許多高校均將心理健康問題和心理素質問題歸結為道德問題,全部用道德教育代替心理教育;其三,運用心理課程教育取代日常心理輔導。這些問題都會影響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續發展。

  四、現代傳媒的侵蝕問題闡述

  傳媒本身是向用戶傳遞資訊、交流情感的一種載體,它具有具體形象、傳播迅速、導向性強、資訊含量大以及覆蓋範圍廣泛等眾多優點,深刻影響著社會中的方方面面。所以,在當代大學生與媒體接觸交流的過程當中,同樣潛移默化的受到這些資訊的影響。但是,也同樣會受到一些不負責任媒體的毒害與侵蝕。正如同德國古典哲學大師黑格爾所說:“在公共輿論的傳遞過程中,真理與無窮的錯誤會直接混雜在一起。”大學生正處在心理髮展的形成階段,並且對週遭事物充滿好奇。故此,現代傳媒對於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侵害非常明顯。

  五、身心發展的失衡問題闡述

  當代大學生的生理髮展雖然早已成熟,但是其心理髮展卻依然尚未成熟。在這一階段的他們,內心非常複雜多變,很容易產生矛盾糾結的心理。這一時段,如若他們的自我意識發展不夠完善,無法調節好自我心態,便非常容易對週遭事物產生心理偏差,從而形成心理失衡的情況,造成自我否定、心理障礙、價值取向缺失以及道德失衡等問題出現。

  六、結語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乃是一件持續發展狀態的事情,絕非一朝一夕便可完成。但是,只要社會各界齊抓共管,高校教師共同努力,終有一日,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會得到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會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劉萍,方樂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2003***06***.

  [2]周留柱.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成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6***07***.

  [3]王振全.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6***04***.

  [4]賈玉霞.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討[J].教育探索.2007***08***.

  [5]張彥.大學生心理素質與健康教育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