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標誌

  大家可能都還不知道心理健康具體指的是什麼,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心理是健康的呢?現在小編就給大家總結以下心理健康的十大標誌。

  

  一、週期節律性。

  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比如白天思維清晰,注意力高,適於工作;晚上能進入睡眠,以便養精蓄銳,第二天工作。如果一個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不著覺,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動的固有節律處在紊亂狀態。

  二、意識水平。

  意識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為客觀指標。如果一個人不能專注於某種工作,不能專注于思考問題,思想經常開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現工作上的差錯,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了。

  三、暗示性。

  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圍環境引起情緒的波動和思維的動搖,有時表現為意志力薄弱。他們的情緒和思維很容易隨環境變化,給精神活動帶來不太穩定的特點。

  四、心理活動強度。

  這是指對於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種強烈的精神打擊出現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遺留下後患,可能因為一次精神刺激而導致反應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強的人雖有反應但不致病。

  五、心理活動耐受力。

  這是指人的心理對於現實生活中長期反覆地出現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這種慢性刺激雖不是一次性的強大劇烈,但卻久久不消失,幾乎每日每時都要纏繞著人的心靈。

  六、心理康復能力。

  由於人們各自的認識能力不同,人們各自的經驗不同,從一次打擊中恢復過來所需要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恢復的程度也有差別。這種從創傷刺激中恢復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稱為心理康復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

  情緒的強度、情感的表達、思維的方向和過程都是在人的自覺控制下實現的。當一個人身心十分健康時,他的心理活動會十分自如,情感的表達恰如其分,詞令通暢、儀態大方,既不拘謹也不放肆。

  八、自信心。

  一個人是否有恰當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種標準。自信心實質上是一種自我認知和思維的分析綜合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在生活實踐中逐步提高。

  九、社會交往。

  一個人與社會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標誌著一個人的精神健康水平。當一個人嚴重地、毫無理由地與親友斷絕來往,或者變得十分冷漠時,這就構成了精神病症狀,叫做接觸不良。如果過分地進行社會交往,也可能處於一種躁狂狀態。

  十、環境適應能力。

  環境就是人的生存環境,包括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工作性質、人際關係等等。人不僅能適應環境,而且可以通過實踐和認識去改造環境。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1、樹立明確的生活目標。斯大林說:“只有偉大的目標,才能產生偉大的毅力”。寓言故事《白頭翁》就形象地描繪了這樣的人生:白頭翁幹什麼都虎頭蛇尾,半途而廢,頭髮白了還是一事無成。這個寓言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沒有一個固定的人生目標,要成功是不可能的。

  2、凡事寬以待人。《心靈導師•情緒管理》一書指出:付出,讓你更健康。伸出援助之手,寬以待人,協手共進,卻使人永遠年輕、健康、快樂的“新增劑”。

  3、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國上古時代的奇書《黃帝內經》上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數術,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4、要有合理的營養構成。合理的飲食應該是每餐八分飽,主、副食各佔一半,主食宜粗細糧搭配;副食以1:1:3的比例為宜,即動物蛋白***雞、鴨、魚、肉等***1份,植物蛋白***黃豆及各種豆製品***1份,蔬菜、水果3份。

  5、保持青春活動力的祕訣在於運動。第一是適度,第二是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6、必不可少的業餘愛好。從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作為業餘消遣活動,這對於調養心情、消除疲勞是很有好處的。

  7、塑造幽默樂天的性格。“幽默是日常生活愉快的新增劑,幽默是生活波濤中的救生圈”。必須排除誹謗和譏誚,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或尷尬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