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處世之道心得體會

  《論語》之所以流傳兩千多年而不衰,就在於它對於人內心最本性的理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你參考!

  篇1

  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可以說更近了,也可以說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係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孔老夫子說,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那麼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該如何把握為人處世的分寸,在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自已親近的人,我們又該掌握什麼樣的原則?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怎麼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人既關係?

  一:孔子不提倡以德報怨,他給的分寸是以直***公正與正直***報怨,以德報德

  二: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三:當我們關注社會環保的時候,但沒有關注的我們心靈環境的荒蕪,和我們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

  四:避免資源的浪費,就是面對一件事情,迅速地做出判斷,選擇自已最有價值的方式

  五:做任何事,要注意,過猶不及,要光意把握住個“度”,這是人際關係最重要關注的。

  六:最恰當的距離是彼此互不傷害又能保持溫暖,這就是人際關係分寸的一個“度”

  什麼叫好朋友:你看到他有不對的事,你好好地去告訴他,把忠告告訴他,他不聽你的那就算了,別再說了,再說就是自取其辱。好友也有個度

  七:父母對孩子的愛,是越早讓孩子獨立,脫離自已的關愛,這才是父母真正對孩子的愛

  八:距離和獨立是對人格的尊重,最親近的人之間也應該保有。人際關係應保持一定的距離。

  九:禪宗說人間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留一點以期待,從而產生美。

  十:在什麼位置做好本身,不要越過位置做不該你做的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為別人操心是錦上添花,自已的工作則是雪中送炭。

  十一:做人做事多思多想多看多做事,少指責,少抱怨,少後悔

  什麼是君子:先把自已修煉好,修好則影響別人,幫助別人***修已而安人***

  十二:自已身經力行的為直接經驗,聽別人所做的事為間接經驗,多聽間接經驗可以讓自已多些直接間接

  十三:***小孩子生氣拔釘的故事***與親人朋友之間爭吵,過後可以道歉,但在親人朋友心中永遠留下了傷痕

  十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做人多做事,少說空話。

  十五:說話要動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事要懂得禮節。做好人首要是學好禮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堅難,與其怨天尤人,不如躬身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做到把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我們就會少很多煩惱,自然就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了

  十六:格物致知誠心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需先端正自心,正心需先誠實自已所發的意念,立念則需學知識,而學知識當研究一切事物的真理。

  篇2

  在現代生活中,如何把握為人處世之道?孔子說:“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那麼如何把握分寸?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要保持怎樣的心態?面對自己親近的人又該掌握什麼樣的原則?在紛繁複雜的社會關係中又應該怎樣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呢?

  弟子問孔子說:“老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一個人已經以德報怨了,那他還拿什麼抱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對你好時,你該怎麼辦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報怨”也不可取,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還是“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用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當前人的心靈環境荒蕪,自身生命能量浪費,物質繁榮了,但心靈的生態未必隨之改變,變得欣欣向榮。怎樣才能避免心靈資源浪費呢?就是面對一件事要迅速做出判斷,選擇最有價值的方式。

  宰我問孔子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個特別仁義人掉入井中,你會跟著跳下去嗎?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也許不能避免許多傷害了,可以被別人欺騙了, 但自己的心不可迷惘,人不能被自己欺騙了,不可衝動、莽撞行事,做出人生沒有效率傻事。孔子告訴我們,人的行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則,把握尺度。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困惑,父母對孩子關愛得無微不至,為什麼孩子會反感?親密無間的好朋友,為什麼會彼此傷害?費盡心機和領導、同事套近乎,為什麼總是好心不得好報?

  是因為“過猶不及”。你去工作,面對領導,要忠誠,要熱愛領導,這沒有錯;面對朋友要將心比心,甚至是兩肋叉刀的,也沒有錯;但不管是對領導 ,還是對待朋友,要有分寸嗎?子由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就是說,你跟你的領導關係過於密集,離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你與你的朋友關係過於密集,就離你們倆疏遠端度就不遠了。

  有一個哲學寓言叫"豪豬的哲學".說有一群身上帶刺的豪豬,大家擠住在一起過冬,它們一直有一個困惑,不知道大家在一起保持怎樣的距離最好,離得稍遠一些,冬天冷,不能互相取暖,離的太近,彼此的刺又扎的慌,多少次磨合後找到最合適、最恰如其分的距離,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群體的溫暖。

  今天的社會,物質生活是越來約發達了,但人際關係卻越來越冷漠。

  子貢問孔子說:“什麼樣的朋友是好朋友啊?”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務必辱焉。”朋友有不對之處就善意地告訴他,如果不聽就不要說了,否則就是自取其辱了。好朋友也有度,因為沒有任何人能給他人一個未來。

  無論是朋友還是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稀疏的分寸,那麼對自己親人是不是就可以親密無間嗎?父母和子女之間,丈夫和妻子之間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嗎?

  現代人交往中有一種“非愛行為”,就是以愛名義對自己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的掠奪,這行為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以愛的名義進行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他人按自己的意願去做。英國有一個心理學女博士說:“世上的所有的愛是以聚合為最終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越早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你的教育就越成功。”明白距離和獨立是一種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該保有。

  《論語》中講的仁愛之心到底是什麼呢?是從一開始就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留一點的分寸,保留一點的餘地,就像禪宗裡所說一種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也就是說花一旦全開,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就要虧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園,就是你內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海闊天空。

  無論對待朋友還是對親人都應該把握一個分寸,適度為最好。那麼對待工作也要有分寸嗎?無論是對待份內還是份外工作,是不是做的越多越好呢?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一個人不要越俎代庖,在什麼位置上,做好本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只要把你應該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這個社會不缺少錦上添花,缺少雪中送炭。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我也,義之於比."這是一個多麼坦蕩、磊落的態度,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沒有薄厚親疏之分,只有一個標準在前,就是一個字義,按照你的標準去做。

  處世之道首要任務就是把握好一個度,否則“過猶不及”。為人處世更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言談舉止要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