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學科技論文
環境學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是一項長期而又複雜的系統工程。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篇一
媒介環境學發展現狀初探
【摘要】媒介 環境學是一種比較前沿的傳播學理論,在我國的 發展還處於起步的階段,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本文將媒介環境學的理論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做了一個大致的梳理,並對代表人物的理論貢獻做了 總結。
【關鍵詞】媒介環境學 傳播理論 發展
隨著當代電子媒介技術的迅猛發展,作為新興媒介的 網路正在逐步改變著人們對於媒介的 應用方式。電子資訊的傳播將時間和空間的消耗降低到最低點,於是麥克盧漢的預言“地球村”成為了現實。近年來,學者開始關注技術對媒介的影響,在研究中發現麥克盧漢的媒介學說不拘泥於傳統的批判學派和 經驗學派的理論,自成一家,媒介環境學成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登上舞臺,隨著這一理論的發展,長期處於傳播學邊緣的媒介環境學已經成為重要的媒介理論。
一、媒介環境學的興起
媒介環境學研究的起源最早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晚期的北美,以多倫多學派和紐約學派最為著名,早期的代表人物首推麥克盧漢。早在麥克盧漢之前值得一提的學者是伊尼斯,著名的代表作是《帝國與傳播》以及《媒介的偏向》。《帝國與傳播》開篇他這樣寫道,“一種基本媒介對其所在的文明的意義,是難以評估的,因為評估的手段本身受到了媒介的影響。實際上,評估本身似乎就某種型別的媒介的特徵。”所謂傳播偏向,就是“傳播的形式可能會對傳播的內容產生影響”這可以看做是“媒介即資訊”的開端。在此基礎上麥克盧漢提出的“冷媒介”、“熱媒介”、“媒介即訊息”、等一系列理論,並且通過使用媒介環境,方便大眾理解傳播技術和媒介對 文化和 社會環境產生的影響。
媒介環境學這個術語首創者是麥克盧漢,但正式的使用者是尼爾·波茲曼***N Eil M.Postman***。20世紀60年代晚期,波茲曼在紐約大學拓展媒介研究課程時採用媒介生態這一術語後,它才轉變為代表一種媒介研究中用於正式學術領域的專有名詞。他於1970年在紐約大學的 教育學院設立了“媒介生態學研究”***Media Ecology Program***的博士和碩士學位課程,這是媒介環境學的最初基石。之後在波茲曼的帶領下,他的博士生、研究生以及很多有此共同興趣愛好的人沿襲了麥克盧漢的媒介學說,並將這一理論發展成為媒介研究新的領域。1998年8月4日,媒介環境學會***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在紐約宣告成立。學會繼承了伊尼斯、麥克盧漢的媒介和傳播研究思想,其精神領袖是尼爾·波斯曼。
二、媒介環境學的內涵
波茲曼給媒介環境學下的定義:“媒介環境學研究人的交往、人交往的訊息及訊息系統。具體的說,媒介環境學研究傳播媒介如何影響人的感知、感情、認知和價值,研究我們和媒介的互動如何促進或阻礙我們生存的機會。其中包含的‘環境’一詞指的是環境研究——研究環境的結構、內容以及環境對人的影響。”①
媒介環境學將環境分為三個方面:符號環境,感知環境和社會環境。波茲曼認為新的媒介的出現勢必會帶來環境的改變,他將人類文化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工具使用文化階段、技術統治文化階段和技術壟斷文化階段。人類文化大約也分為相應的三種類型,即工具使用文化型別、技術統治文化型別和技術壟斷文化型別。②媒介環境學的研究者幾乎都看到了媒介環境對文化的影響,媒介的變化帶來認識論和意識形態的改變,一種重要的新媒介會改變話語的結構,這種影響無疑是潛移默化地進行的。面對技術變革,新技術的影響不可能被控制在有限的人類活動的範圍內,我們在使用任何媒介的時候,都適應了媒介本身這一符號環境。
三、媒介環境學的代表人物和主要理論
1、麥克盧漢
麥克盧漢的媒介學說主要包括四部分:“媒介即資訊”,“冷媒介與熱媒介”,“媒介是人身體的延伸”和“地球村”,主要收錄在他的著作《機器新娘》***1951年***、《古登堡群英》***1962年***、《理解媒介》***1964年***、《媒介即訊息》***1969年***,這些理論在傳播學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媒介即訊息”中,他認為任何媒介的內容都是另一種媒介。“任何媒介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於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③新的媒介出現可能會淘汰舊的環境,但是也會隨之形成新的角色。
麥克盧漢將媒介和文化的變遷 聯絡在一起,使人們相信媒介是當代社會最具有創造活力的文化形式,也是改變我們生活的最直接動力。
2、尼爾·波斯曼
波斯曼與麥克盧漢的媒介學說一脈相承,並提出了自己獨特的主張。
波茲曼的理論集中體現在他的“媒介批評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娛樂至死》、《技術壟斷》中。在《童年的消逝》中,他闡述了童年這一概念從無到有再到一步步走向衰落的過程。中世紀並不存在童年,也意識不到童年和成年的不同之處,印刷術的出現對知識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於是人們開始意識到對童年是不等同於成年的特殊階段,於是為保證這一權利的實行,世界各地開始興辦學校。媒介環境學認為任何一個社會環境都是一個複雜的人際互動傳播系統,其符號環境決定的不僅僅是資訊的產生,還有該環境中的人,學校作為一個複雜的“多媒介”符號環境,形成了獨特的 語言體系和結構,在文化的發展和童年形成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波斯曼擔憂電子媒介的出現最終也會導致學校的消亡。
電視出現後,作為電視的受眾沒有嚴格的區分,所有的節目展示在兒童的面前,童年開始逐漸消逝。“一如語言文化改變了公元前五世紀雅典人的思維傾向,一如公元五世紀社會識字文化的消逝促成了中世紀的頭腦,一如排版在16世紀增強了思想的複雜性,其實改變了思考的內容,那麼,電視使我們不必區分兒童和成人,因為電視的本性是使智力趨向單一化”。④
《娛樂至死》中提出“媒介即隱喻”,“媒介認識論”,認為無論 政治、宗教文化、教育都成為一種娛樂活動,在技術帶來大量便利條件時,人們已經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成為娛樂的階下囚。“我們認識到的自然、智力、人類動機或思想,並不是它們的本來面目,而是它們在語言中的表現形式。我們的語言即媒介,我們的媒介即隱喻,我們的隱喻創造了我們的文化的內容。”⑤“隨著一種文化從口頭語言轉向書面文字,再從印刷術轉向電視,關於真理的看法也在不斷改變,尼采說過,任何 哲學都是某個階段的哲學。我們還應該加上一句,任何認識論都是某個媒介發展階段的認識論。真理和時間一樣,是人通過它自己發明的交流技術同自己進行對話的產物”。⑥波斯曼對技術的負面影響憂心忡忡,他提出媒介環境學的全部命題是推動人們的洞察力,做到人文關懷。
四、媒介環境學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媒介環境學在20世紀90年代產生,一般認為引發國內媒介環境學大討論的是2001年邵培仁教授的兩篇文章《傳播生態規律與媒介生存策略》、《論媒介生態的五大觀念》,但文章多是從政治, 管理的角度出發,多為研究媒介之間的生態環境,不同於北美的媒介環境學。
林文剛的《媒介環境學在北美之學術起源簡史》比較系統地介紹了媒介環境學的發展和概況,他認為媒介環境學是社會文化研究領域。在《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裡說:“媒介環境學不可能***大概也不應該***等同於波斯曼研究或麥克盧漢研究,也不能和芒福德研究、艾呂爾研究、翁研究或朗格研究劃上等號。從整體上來看,媒介環境學的思想超過了它思想成分的總和。”何道寬翻譯了大量關於媒介環境學的著作,並 發表了《媒介革命與學習革命——麥克盧漢媒介思想述評》、《麥克盧漢在中國》、《媒介即文化——麥克盧漢媒介理論批評》等多篇 論文介紹北美的媒介環境學理論,提出區分中國的媒介生態學和北美的媒介環境學的理論差別,注重研究媒介本身對文化的影響,而不是媒介內容。
在國內的研究中很多人將麥克盧漢、波斯曼理解為媒介決定論,認為他們過分誇大了媒介效果,麥克盧漢一味強調技術對社會環境的強大作用,認為社會是一個被技術和媒介充斥的世界,而波斯曼則是過分悲觀地認為面對技術人們無能為力,在享樂中失去自由,他擔心人們會毀於他們所熱愛的東西。近年來,在研究中也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聲音,認為“媒介決定論”是對麥克盧漢和波斯曼的媒介思想的誤讀。
無論如何,媒介環境學的出現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很多人歸因於美國當時的政治和社會背景,處於兩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社會思想異常的活躍,這就為媒介環境學的產生奠定了良好的氛圍。其次對於媒介的研究,學者只是從媒介的內容研究媒介效果,而忽視了媒介本身的作用,對新技術的探討提升了日程。第三,媒介或者說技術的變革帶來了整個社會環境和文化的變動。其實,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們只是一味強調新技術的優勢而忽視了其對文化和舊的社會環境的衝擊,在這個大潮中,很多優秀的文化在不斷地消逝,而人們沉迷於新媒介的享樂中,最終迷失自我。
媒介環境學為傳播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新領域,雖然還處於成長階段,存在著很多的爭議,但是依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關注和研究。我國的媒介環境學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對這一領域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從事研究的過程中要看到國情的不同和媒介體制的差異,尋找自己的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①②尼爾·波斯曼 著,何道寬 譯:《技術壟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③[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商務印書館,2001:33
④[美]尼爾·波斯曼:《童年的消逝》,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⑤⑥[美]尼爾·波斯曼:《娛樂至死》,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15,23
***作者:均為河北大學研究生學院09級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篇二
城市環境學的發展變遷
隨著城市的 發展和城鎮化的加快,城市灰塵的治理也面臨著新的課題。
當低碳經濟和節能減排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城市本身自然成為其難以忽略的主體。隨著世界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城市的 環境問題日益為人們所關 注。城市灰塵汙染、城市大氣汙染、城市水汙染、城市熱島效應、城市光化學煙霧等,構成了城市環境災害系統,成為城市環境重點預警、防治、治理的物件。
在常靜等人 發表的文章《城市地表灰塵的概念、汙染特徵與環境效應》中,將城市灰塵汙染描述為城市環境學研究的內容之一。目前,城市灰塵汙染尚 未被人們所認識,實際上城市灰塵及其在城市環境中的作用,是不能被忽視的。城市灰塵汙染可以作為城市環境學中的一個科學研究分支。
城市灰塵概況
城市灰塵是指粒徑小於20目***<0.1920mm***,分散於城市不同區域***位置、功能區***的表面固體顆粒物。按照城市灰塵的來源和顆粒物的性質,進一步劃分為街道灰塵、區域灰塵、大氣灰塵。
城市灰塵的物質來源屬城市灰塵環境汙染研究的重要內容,城市灰塵的物質來源分為三類:其一為遠端來源;其二近程來源;其三為市內來源。
遠端來源以三種形式遷入,一種為風塵沙的作用;第二種為大氣顆粒物的作用;另外一種為人為遠端帶入作用。近程來源為近程風力作用、近程帶入作 用、市郊混染作用;市內來源為市內建設作用、市內交通作用、市內汽車尾氣、市內顆粒物排放等。城市灰塵的物質來源研究是城市灰塵防治、治理的基礎,截源才 能堵流。
城市灰塵物質組成研究沿用自然科學的基本方法,通過物質組成發現規律、揭示原理、尋求質的變化。通過對城市灰塵粒徑組成研究可以弄清灰塵的物 理學性質,城市灰塵礦物組成研究可以弄清灰塵的礦物學性質,城市灰塵元素組成研究可以弄清灰塵的化學性質。城市灰塵物質組成研究是城市灰塵環境汙染最基 礎、最本質的研究內容。城市灰塵物質組成的研究,除了進行元素及其同位素含量測定外,還要考慮超微粒***<66μm***物質研究,因為小於200目 ***<66μm***物質粒徑分離要使用非常規方法。從物理學角度講膠體顆粒級***<0.14μm***、介觀物質***微米或亞微米級,包括 108~1011個原子***、奈米級物質***包括9~10個原子,<0.11μm***,其顆粒極小,可稱為超微細物質;從化學角度講離子、原子、分子、原 子團、分子團、汽溶膠,其含量甚微,一般為ng/g、pg/g含量水平。城市灰塵對人體和環境造成危害的以超微細粒物質為主,因為超微細粒物質和粗粒、細 粒、微細粒物質相比,它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環境學性質有本質的區別,其在人體中的附著力***滯留時間***、對有害元素的結合力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的。城市 灰塵中重金屬及其有害物質的賦存狀態研究,是城市灰塵物質組成研究的內容之一,因為不同賦存狀態、不同價態的元素,其環境學效應是不同的,其緩解和治理的 方法也是不一樣的。
城市灰塵樣品風乾後,除去樹枝、雜草、石塊等雜物,對樣品進行連續粒徑分級,最粗粒徑為1.00mm***1000μm***,最細粒徑為 0.066mm***66μm***,還可以再細分下去,但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引起的誤差會更大,因此,僅分為11個粒級。從城市灰塵粒徑分佈和以上顆粒物的劃分 標準比較以及城市灰塵隨環境的可變化性可以看出,其所屬範圍廣泛,對人體有很大的危害,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商翎的研究成果《元素生態地球化學及其 應用》認 為,顆粒尺寸是表徵顆粒物行為最重要的引數,顆粒物的全部性質都與粒徑有關,而某些性質則非常強烈地依賴於顆粒尺寸。各種環境介質中,微粒粒徑分佈關係, 既可用顆粒數目、體積描述,也可用質量引數描述。在粒徑r和r+dr間的微粒數dN的粒徑分佈關係為:dN=f***r***dr***f***r***是粒數隨粒徑變化的分 布函式***。相應地,與粒數dN相當的體積dV的粒徑分佈關係為:dV=v***r***dN=v***r***f***r***dr,其中v***r***是粒徑為r的單顆粒物的體積系 數。與微粒的體積分佈相類似,其質量dM的粒徑分佈關係為:dM=ρ***r***v***r***f***r***dr,其中ρ***r***為粒徑為r的微粒的密度係數。利用以上關 系,可以分別給出微粒數目、體積及質量對粒徑的函式關係,並轉換成頻率分佈。對於微粒數目的頻率分佈,設總粒數為Nt,Nt=∫21f***r***dr,則樣品 微粒隨粒徑的頻率分佈是:dN=1/Ntf***r***dr。通常,天然物質微粒的粒徑分佈並非正態分佈,一般服從對數正態分佈。
城市灰塵分佈分配規律是指城市灰塵在各個區域或者各功能區的含量規律研究,這裡的分佈是指城市灰塵在總體中含量,分配則是指城市灰塵在分體中 含量,分佈分配是相對的概念。通過分佈分配規律研究弄清城市灰塵的基本分佈特徵,除此深入研究城市灰塵中的礦物、元素、同位素的分佈分配規律,圈定和辨析 灰塵、元素、同位素環境汙染異常,劃分城市灰塵環境異常災害區***Ⅰ級、Ⅱ級、Ⅲ級***,製作城市灰塵、重金屬、放射性元素等環境異常圖。
城市灰塵遷移演化機理是指城市灰塵遷移演化模式的探索研究。以不同來源介入城市的灰塵,又以不同形式在城市中遷移、迴圈、演變、消失,這樣年 復一年、日復一日,構成了城市灰塵的動態演變系統。弄清城市灰塵遷移演化機理,有助於尋求最佳時間、最佳空間、最佳位置、最佳方案,進行城市灰塵汙染的災 害預警、預防、治理。
傳統汙染型別與治理
城市灰塵的汙染型別大致可以分為五種:城市灰塵動力汙染、城市灰塵地理汙染、城市灰塵物質汙染、城市灰塵迴圈汙染、城市灰塵人體汙染。
美國進行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人體吸入大氣顆粒汙染物會引起呼吸道炎症,並導致嬰兒早產死亡率增加。這與顆粒物的化學結構無關,不管所研究的 顆粒物是來自煤煙型汙染,還是來自交通型汙染。較小的顆粒佔的比例越大,其危害也越大。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大的是10μm以下懸浮的顆粒物,粒徑為 10~0.1μm的顆粒物有90%沉積於呼吸道和肺泡上,其中粒徑為5~0.5μm的顆粒物沉積率隨粒徑的減小而逐漸減少。0.5μm顆粒物的沉積率為 20~30%,粒徑為2~4μm的顆粒物在肺泡內沉積率最大。沉積在肺部的汙染物如被溶解,就會直接侵入血液,造成血液中毒;未被溶解的汙染物有可能被細 胞所吸收使細胞遭受破壞,侵入肺 組織或淋巴結可引起塵肺。細顆粒物的比表面積大,所以它們吸附的重金屬和有毒有害物質多,同時也使這些有毒物質在肺部更容 易溶解。有害化學成分,如多環芳烴、重金屬的存在和它們的濃度也決定了其毒性的大小。另外,人們在細顆粒物中暴露的時間長短對人體的健康也有重要影響。
城市灰塵的截源、城市灰塵的預警、城市灰塵防治、城市灰塵治理等,屬城市灰塵 環境汙染研究的重要內容。建立城市灰塵環境汙染科學研究系統,建立城市灰塵環境汙染與生態侵害研究系統,城市灰塵環境汙染防治治理系統,建立優美的人類城市生態環境。
城市灰塵汙染治理,需要從城市灰塵防護林帶、城市灰塵阻滯植被帶、城市灰塵吸附綠化區、大面積轉基因植物修復等途徑,來降低城市灰塵汙染物的容納數量,減輕汙染程度。其中,地球化學工程學被認為是21世紀重要的環保產業。
現狀與探索
近年來,永續性難降解有機汙染物***POPs***的環境效應已引起人們的特別關注。研究表明,城市地區尤其是中心城區,土壤和灰塵中的多環芳烴 ***PAHs***濃度在不斷增加,並顯示出一定的空間分佈特徵。工業區和交通要道含量明顯高於校園和居住區,且呈較明顯的季節分佈。Brisa等的研究表明, 巴黎市區灰塵中PAHs達到3~11μg•g-1,是農田土壤的213倍,呈現出由中心城區向郊區逐漸遞減的趨勢。Yang等的研究表明,高雄市中心地區 PAHs含量為298μg•g-1,遠遠高於鋼鐵廠、水泥廠和海濱等汙染地區含量***122~182μg•g-1***。Fang等對臺中市地表灰塵主要交通幹 道、工業園區、文教區3種地表灰塵進行的分析表明,其PAHs含量分別達到6518、2617和1611μg•g-1。郭琳等的研究表明,長沙市地表灰塵 的浸取試驗分析表明,灰塵以總碳***TC***和COD汙染為主,其次為石油類物質。陳麗旋等的研究表明,廣州市各功能區道路灰塵的鄰苯二甲酸酯***PAEs***含 量平均為132158μg•g-1,其中商業區、交通主幹道明顯高於其他區域。
與城市大氣、土壤汙染相比,地表灰塵具有分佈廣、取樣方便、代表性強、與非點源汙染 聯絡緊密等獨特的環境特徵。鑑於此,城市地表灰塵應該成為 我國環境研究的一個新的切入點,並且在幾個方面需要尤其加強。首先,取樣方法對地表灰塵研究至關重要,尤其是有關灰塵累積規律及粒徑分析的研究,更要求採 樣的準確性。國內地表灰塵研究應該進一步同國際研究接軌,統一取樣方法,以利於學術交流。其次,結合城市區域特徵對地表灰塵進行有側重的研究。對於部分西 部城市而言,研究地表灰塵與大氣汙染、沙塵暴機制的關係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而對於以平原河網特徵為主的東部城市,地表灰塵研究則應側重於與徑流汙染的關 系,重視灰塵的水體非點源汙染效應。再次,要積極借鑑相鄰學科的相關技術手段,提高城市地表灰塵汙染物判源分析的精度。最後,應重視生態毒 理學在地表灰塵 暴露風險研究中的作用,加強地表灰塵生態效應及其安全風險評估研究。
作者單位為九江市環境保護監測站
""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