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理念論文
通過對於中外一些現存的教育理念的比較和思考,並進一步分析其存在原因,可尋找出我國教育理念的不足,以促進我國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和發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關於中外教育理念的比較和思考》
摘要:教育的發展與改革是我國家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必要條件。本文通過對於中外一些現存的教育理念的比較和思考,並進一步分析其存在原因,旨在通過比較,尋找我國教育理念的不足,以促進我國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和發展。
關鍵詞:中外;教育理念;比較
科學的教育理念是實施科學管理的前提和保證。我國教育的歷史悠久,建國以來,特別是1978年中國進入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來,教育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但其教育理念和管理體制與外國相比有諸多需改進之處,我們需要學習和分析他國教育理念,以便促進我國教育理念的發展與改革,使其適應新的形勢,更好地促進我國教育的發展[1]。
通過對於一系列中外教育現象以及教育體制的學習探討,不難發現中外教育的一項重大差別:我們以課本為世界,而人家是以世界為課本。學生教育亟需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課堂教學應加強“課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絡,從課本中解放出來,以便使學生的視野能從狹小的“課本世界”擴充套件至廣闊的“生活世界”。
一、個性化與社會化
有一項關於“中美學生道德認識比較”的調查,內含若干涉及道德認知的問題,當我們對中美兩國學生的不同答案進行比較之後,會更清楚地看到不同文化環境、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學生社會化之差異。從中美學生對調查問卷中問題的回答可發現兩個基本現象:
***一***美國學生對同一問題總是有多種不同的回答,其回答的角度也不盡相同。而中國學生對同一問題的回答往往是相同的或者相類似,這表明美國人在學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沒作統一要求,即沒有向學生灌輸統一的道德價值標準。
***二***從美國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發現他們的道德認識裡含有較強的“自我中心”傾向,他們的性格成分中含有較強的攻擊性。從中國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發現他們的道德認識裡含有一定的“體諒他人”的傾向,性格成分中含有較強的忍讓性。
這項調查顯示出,中國學生的社會化程度比美國學生高,而美國學生的個性化程度比中國學生高。
總之,能對社會發展產生效益的社會化必然不是一律化,社會化的目的絕不是把所有個體都訓練成一個模式。社會化也絕不是個體對社會的消極適應,單純的消極適應只能保證社會的簡單延續,而不能促進社會的快速發展。真正意義的社會化應當包括個體對社會的積極適應與創造。在強調促進學生社會化的同時,也必須重視學生個性化的發展[2]。
西方人比較重視自我意識的個性發展,多鼓勵學生自由且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中國人則比較強調自我意識的社會性發展,多引導學生逐漸學會在某些場合掩飾和控制自己的真實情感或真實想法。
學校的學習內容是與社會相連的,瞭解社會是學校生活的重要內容。
在法國,除了日常的各種社會活動之外,一般從小學三年級起學校就組織學生每年到外地去,離開家長的照顧討一段集體生活。
學生都要按照教師的要求,自己準備行裝。時間為2—3周,或去鄉村、山區,或去海邊,而許多地方都有政府開設的類似夏令營的基地,長期供學生們使用。
也學些文化,但更多的是參與爬山、騎馬、游泳、採集標本、瞭解當地風土人情等活動,充分接觸大自然、瞭解社會、瞭解學校之外的廣闊世界。這類活動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見識,而且極大地鍛鍊了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
發達國家的學校教育使學生意識到,學校裡所學的內容是與自己周圍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並使學生主動而且全面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發達國家的基礎教育是向“廣”的方向發展,教師總是設法引導學生把眼光役向課本之外的知識海洋,併力圖使學生們能夠保持對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時注重鼓勵和培養學生們獨立思考的習慣以及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中國的教育是向“深”的方向發展,學校教師總忘不了提醒學生要“吃”透課本內容,學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教科書上,學校生活則與社會生活完全隔離[3]。
二、關於考試外國壓力也很重不僅考還要公開排名
楊福家教授談中外教育差別在哪裡,提到第一個差別是:同學進學校的門是不一樣的,這個關是不一樣的。
中國總的來講,從古代開始到現在都非常重視考試。現在一談到應試教育這麼幾個字,就有種貶義,實際上認為不然。考試要不要?要!考試本身其實並不壞,但有一點我們要檢討的,就是中國學生現在很多的教育是一卷定終身。
在復旦大學工作的時候,有一次一位同事來見楊福家教授,他當時心情非常不好,說他的女兒考了99分。楊福家教授不認為99和100有什麼差別,誤差百分之一是國際水平嘛。但同事的回答讓他無話可說,他說,差一分能進你們復旦大學嗎?教育電視臺每年暑假就要公佈今年最低錄取分數多少,而且教委宣佈,所有進大學的人,都在這個錄取分數線以上,沒有一個人開後門的。這個分數實在太重要了,差一分也不行。
而在美國要進好的大學,一般要有五個方面的要求。
第一,有個SAT考試,一年考7次,隨便你什麼時候考,滿分1600分,進哈佛大概要1400分。但是沒關係,負擔不是太重,高一你就去考吧,你高興什麼時候去考就什麼時候去考。
第二,高中四年要學220個學分,至於你三年學完也可以五年學完也可以,220個學分,每一門課5個學分,屬於學分制。
第三,他考試的平均成績要比,什麼叫比,不是一張考卷是全部的分數,一張考卷給你的大概最多一半,你考卷全部對了,給你50分,平時如果你做一個航天的模型,玩一個能夠遙控的風箏,都可以拿25分、30分。另外平時還有其他作業,甚至於對同學的幫助都算分,這樣子綜合起來看你是A還是B。
第四,考大學要有推薦信,推薦信不好隨便寫,要有個性的推薦信。中國很多學生總是要出國了,就找一些名人寫推薦信,甚至於把草稿已經寫好,我感到都是廢話。楊福家教授介紹一個同學到了斯坦福,老師一看就行,為什麼?這裡面寫了一句話,楊教授說,這個同學從小修電視機,什麼壞的電視機到他手裡都能修。斯坦福一看這裡有他的個性,能修電視機的人他做實驗恐怕不會太差,要他。所以有個性的推薦信非常重要。
第五,個別來談,很多同學老師找你一談就很清楚了。
在不少人印象中感覺國外的孩子很輕鬆,而事實並非如此,有時候考試的壓力比我們的中學生還大。據南京外國語學校董正璟校長介紹,以麻省為例,從2000年開始,初二到高二年級每年都會舉行數學、英語、科學三門課的全州統考,不僅統一試卷,統一閱卷,還在媒體上公佈排名。如果學校考不好,不僅校長,教育局長的壓力都很大,如果整改之後仍不見起色,校長要麼遭免職,要麼學校因為聲譽差學生紛紛轉學。和我們情況差不多的是,美國也有“學區房”,好學校附近的房價會很貴,擇校的家長也很多。英國孩子就更不輕鬆了,夏副校長介紹,英國學生在7、11、14、16歲時要參加4次全國統考,成績優秀的進入A水平預科階段。國家會根據學生考試成績將所有中小學生在網上公開排名,由於出生率在逐年下降,學校之間競爭壓力非常大。
三、關於選修課:即使一個學生想學也開
雖然美英的學校和學生都在揹負巨大的應試壓力,但對素質教育,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卻倍加重視。董校長說,他在美國“跟蹤”了夏倫中學的校長整整5天,發現學校非常重視對學生交往、合作等綜合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體育、課外活動、社群服務等形式來實現。美國一些名牌高校對學生綜合能力非常看重,比如麻省理工今年就拒收了一半SAT考試***相當於我們的高考***滿分學生,原因就是因為綜合能力不過關。在英國著名的伊頓公學也是如此,學校有58個社團,選修課設定非常多,可以說只要學生有需求學校就爭取開設,沒有老師就請輔導員,比如讓警察來教防衛知識,讓醫生來教緊急救助等,即使是一個學生想學學校也會開,比如:演講、集郵、冰球、中文等。這樣培養出的孩子和別人相比,對生活自信,交往能力強,伊頓公學已培養出了19位首相。
四、製造神童與保護天性
曾今有過這樣一個案例,美國內華達州一位叫伊迪絲的三歲女孩告訴媽媽,她認識禮品盒上的字母O,是幼兒園老師教的。這位母親一紙訴狀將幼兒園告上法庭,理由是幼兒園剝奪了孩子的想象力。因為此前,孩子能把O說成是蘋果、太陽、足球、鳥蛋之類的圓形東西,而自從識讀了26個字母,這種能力就喪失了。這位母親以幼兒園剪掉了孩子一隻幻想的翅膀而限定了孩子的能力為由,要求幼兒園賠償孩子精神傷殘費1000萬美元。結果是,法庭判幼兒園敗訴。在這裡,保護兒童天性的教育,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高校中也是如此。而相比較之下,深圳一名五歲女童在其父母的訓練下,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現已能準確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後的3020位,創立了一項新的吉尼斯紀錄。加快學習的速度和加大學習量是我國教育中最常見的現象,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學得早、學得多、學得快。目前我國的超常教育其實只是“使常態學生變成超常學生的教育”。以犧牲個人的長遠發展為代價,僅獲得曇花一現的輝煌。在過去中國人的教育理念中,有沒有想象力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是否比同齡人擁有更多的學業知識[4]。
以繪畫交流舉例,中外學生的繪畫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顯示出較大的差異。外國學生的畫從題材、畫風、構圖、色等方面來看都顯得很自由,而中國學生的畫面則顯示出一種固定的模式,即教過的痕跡特別重,畫面中凸顯不出學生自己的風格。
原因在於什麼呢?我國的教育方法是先畫出示範畫或者給所有的學生指定同一個參照標準,模仿著畫,最後由老師根據學生們的模仿程度來評價誰畫得好,畫越相似就越好。
把既有的審美標準先入為主地灌輸給學生,使學生不斷地否定自己的看法,同時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感受以適應即定的標準,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在刻意模仿中逐漸喪失了個性化的感受能力和獨特的觀察視角,也喪失了天然的想象力與原創性。
而發達國家的教育理念是,不應過早地告訴學生某一種既定的標準,否則會使她們的思維缺乏彈性而定型化。我國的教育更注重的是培養藝術技能和熟練技巧,創造力與想象力受到忽略,他們只能模仿而難以走向創造。中外美術教育存在的差異主要在於,是美術技能重要還是自我表現重要。
放眼於世界,日本的教育具有大國的風範,注重培養學生關注世界。譬如,在活動室裡掛著巨型世界地圖。當學生們吃中國豆腐時,就在地圖上找中國;吃西班牙海鮮飯時,就以最快速度在地圖上找西班牙;吃麥當勞時則順便將美國介紹一番。日本的學生唱各國的民謠,唱到哪國的民謠,就同時介紹該國的相關知識。令人感慨的是,我們在向學生灌輸書本知識時,人家在教學生放眼全世界。
五、關於班級儘管沒有班主任但秩序井然
和我們不同的是,英國學校沒有班主任也沒有固定的班級,但學校秩序井然,學生習慣良好。讓夏副校長疑惑的是,難道他們的老師比我們能幹?難道他們的孩子就那麼聽話?曼徹斯特大學一位教授說他在中國發現一個有趣的事,老師要求學習好的學生主動幫助學習差的共同進步,認為這有利於培養學生樂於助人的品質,而在英國非常強調個人的獨立性,每個人要承擔自己的責任,但英國的孩子同樣表現出樂於助人的品質。以課堂教學為例,中國學校強調學生要樂於助人,而課堂的學習過程是個人獨立的,而英國學校的課堂學習過程一直是合作的。以前老師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也往往採用苦口婆心的說教方式,但現在則尋求完整的教育,滲透的教育。雖然沒有固定的德育課程、德育老師、班主任,但實際上每一堂課,每個老師都承擔了這種教育的職責。
六、結語
通過以上比較,不難看出中外教育理念上的差異,種種差異造成的後果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然而,教育理念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而是多年教育制度和思想的沉澱和融合,雖然本文沒有提到,但對於國外的教育理念,也要抱有理性的態度,國外的不一定都是好的,國內的也不一定都是落後的。在教育理念的發展與改革上,沒有什麼絕對的對與錯,一切應以學生的健康發展為前提,將學生的需要作為出發點,聽從學生們的心聲,在考慮教育發展大局的過程中更多的融入人性化思維、“人本位”理念,取長補短,盡力從不同的角度完善我國的教育事業,從而促進我國教育程序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 文獻:
[1] 謝南鬥.中外成人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比較[J.]中國成人教育,2003***11***
[2] 何若全. 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高等教育理念[J]. 中國建設教育, 2007,***01***.
[3] 盧曉中. 當代高等教育理念與中國高等教育改革[J].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2*** .
[4] 陳力華. 論我國“入世”後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J].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 2002,***01*** .
[5] 徐海萍,張吉慶. 關於我國高等教育理念創新的幾點思考[J].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2006,***02*** .
[6] 吳偉. 關於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 廣東白雲職業技術學院廣州白雲工商高階技工學校學報, 2002,***04*** .
[7] 朱權,黃克宇. 面向知識 經濟時代的中國高等教育改革[J]. 廣東白雲職業技術學院廣州白雲工商高階技工學校學報, 2003,***01*** .
[8]我國即將進入“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J].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 2001,***03*** .
[9] 李培根. 國家高等教育理念的意義與視野[J]. 大學***學術版***, 2010,***08*** .
[10] 劉獻君,房保俊. 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理念的變遷及啟示[J]. 中國高教研究, 2009,***09*** .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