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教育畢業生登記表自我鑑定

  網路教育學習讓你更進一步了!那麼你要怎麼去寫呢?下面由本小編精心整理的,希望可以幫到你哦!

  篇一

  我於今年春天參加遠端教育學習。在當今世紀,網路技術發展迅猛,它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我經過半年的培訓學習,回想學習過程中的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及得到的收穫,使我感觸頗深。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知道了自己掌握的知識還是太少,應該學的還有很多很多。正如我們古人說的:活到老,學到老! 而通過遠端教育培訓,我進一步掌握了資訊科技等有關基礎知識及其應用,雖然不是面對面教學,但我依然覺得很充實。因為我在這輕鬆的學習氛圍中學到了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

  遠端學習與學校學習有所不同,它是完全考自主自覺的一種學習方式。我認為要取得一個好成績,必須有端正的學習目的。我是一名幼兒園教師,為了是自己綜合素質得到提高,也為了自己不被社會所淘汰,一直摸索著不斷創新,不斷學習來充實自己。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我直接選擇了“繼續教育”。

  遠端教育可以自主的分配時間。在工作和生活的各種壓力面前,我們很難保證每天有固定的時間參加業務學習,而遠端教育恰恰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了方便,可以讓我們根據自己的業餘時間合理的安排學習時間,完全不受時間限制,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從人才培養上講,遠端教育資源因為在教學、管理、學習方式等教學環節上與一般教學不同,從過去以課堂教學內容、教材、教師經驗等為主的課堂教學轉變為一種包括各種網上課件,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優勢,能夠達到應有的質量和效益。

  學習過程中的疑問可以得到老師的全面解答,由於參加的是遠端教育,因此我盡力掌握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開放教育的面授是指導性的,而且進度很快,如果全靠指導老師單面指導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各種輔助課件,把自己在平時中遇到的困難通過上網查詢相關內容、傳送***在網上與老師、同學們對學習內容進行相互交流,掌握最新的學習動態,對於象我們這樣的上班一族來說,學習的時間分配更容易把握。

  半年多的學習我不僅學到了許多專業知識,首先是自學能力:遠端教育學習當中主要是依靠自學,由於我們主要是利用業餘時間進行系統的學習,這就要求我們對所學知識進行自學,將自學中遇到的問題在系統學習時集中提問,老師集中答疑,這半年來充分地鍛鍊了自己的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提高不僅體現在電大的學習中,在工作中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以前對業務知識的文字性檔案總是不知其所云,通過遠端學習之後,能夠充分理解其中意思,從而也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質量,為自己今後的工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其次是業務水平,從事幼兒教育不緊緊跟隨時代的發展,那就一定會被時代所淘汰,通過學習遠端各種專業知識,我掌握了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

  在這半年的學習中給我的感觸還有很多很多,很難用文字一一表述,我中山大學給了我這次學習的機會,也感謝河職院的老師們給我的支援和幫助,在今後學習中,我一定加倍努力,把學習到的知識投入到工作中,以更好的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以上就是我學習遠端教育半年來的幾點體會。我相信,只要不斷地繼續努力和學習,就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篇二

  我記得自己寫過一首詩《詠石子》,現在在參加完遠端研修學習後,我想說,作為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民教師,在新課改形勢下,就要甘心做一枚石子,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為教育大廈的巍巍高聳起到一份應有的作用。

  學習快結束了,我感到收穫頗豐。這十多天,我沒有叫苦、叫累,積極參與遠端研修的各種活動,認真及時超額完成每天的任務。

  經過這次研修,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素質教育的內涵和新課改的理念,它們著眼於創新的探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勇於探索的能力。教育的本質是面向未來,而未來社會的變革必然給未來的教育帶來一系列新的問題和挑戰。面對問題和挑戰,中學一線的教師下一步的路該怎麼走?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使“教育面向現實,面向未來”?

  課程的最終實施者是教師,學校發展的動力是教師,教師觀念的轉變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把新的理念轉變為教師的教學行為,需要教師積極主動地學習、參與、嘗試。

  在這裡,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和“學員”,大家都是平等的參與者、研討者。這種網路上的的研修,構建了一種新的學習文化,為教師們搭建了平等對話、交流的平臺,使教師們受到空前的鍛鍊和提高,教育觀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學習過程中有幾點困惑不得不說:

  專家們的評論確實非常精闢,特別是針對當今教學中有些老師為了升學不擇手段的做法,確實令人震驚。老師教

  遠端教育自我鑑定***2*** 導學生自己去造名言警句,忽視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和積累。這簡直就是違背教育規律的做法,不能做到說真話訴真情。文學作品允許虛構,但也不能是不著邊際的海吹神侃。老師肩負著育人的重任,如果從小就教他們***,對社會風氣的不良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們能不能做社會的罪人?這是困惑之一。

  聽一位去韓國旅行的朋友回來後談感受,感覺我們國家確實存在著不少這樣那樣的問題。她說人家韓國人那麼愛國,路上跑的車幾乎都是本國製造的,人家不崇洋媚外。人家的房子也不追求豪華奢侈,只求整潔美觀。人家的政府辦公樓與平民住宅渾然一體……諸如此類的現象舉不勝舉。

  當我們的民俗文化漸漸淡出我們的視線,人家韓國人卻悄悄地把中國的一些東西搬到他們國內。坐車時經常看到路邊堆積如山的石碾、石磨、石食槽都被以低廉的價格收起運往韓國日本。當人們感覺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追求名利,我們的教育是否還能固守住那個象牙塔?這是最讓人擔心和困惑的問題。

  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確實是一大難題,且不說記筆記、寫日記等學習習慣,有些日常生活習慣中就存在不少問題。他們是否能做到真誠誠實?作業照抄,作文***……不少學生的自理意識就很令人擔憂,假如沒有了監督,他們是不是都能做到把垃圾扔到垃圾箱裡?他們是否會以為把垃圾扔到別班衛生區裡而沾沾自喜?這是困惑之三。

  不過,在這裡,我真正感到了什麼是快樂學習。學習氛圍寬鬆自由,交往互動,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貫穿始終;學習內容新穎,貼近實際,為研修者所喜歡、所接受;組織形式靈活多變,學習過程隨意自然,讓人感覺學習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

  遠端研修是我參加的最有價值的一次學習活動。請讓我引用他人的感慨發自己的心語心得體會:

  1、這是不斷探究與交流的過程,也正是不斷挑戰自我,擴充套件創造性思維,更新教學理念的過程。

  2、本想採擷一朵小花,卻有幸欣賞了滿園春色, 嗅到了百花的芬芳。

  3、遠端研修,使學習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變成一種樂趣!

  在教育的旅途上,我會帶著遠端研修上路,在以後的教學中積極探討新的教學思路,讓課堂變成實現願望的殿堂,讓理想在浩瀚的學海里乘風破浪,願濃情催綻的教育之花真情綻放。

  篇三

  為期幾天的國家級遠端教育培訓,使我獲益非淺。特別是就語文教學中如何使工具性與人文性走向和諧交融,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早就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但由於受考試功利性目的的影響,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只重視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不能使工具性與人文性走向和諧統一。這樣的教學往往使單純的語言訓練顯得蒼白無力,學生在缺乏情感體驗的、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中慢慢喪失了學習語文的興趣,致使教學得不償失。

  通過培訓,我體會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回家又看了《散步》教學課例,更明白了語言訓練與人文教育是相輔相成,水乳交融的。現將此範例寫出來,並就此談談我對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認識。

  課程匯入:出示課文插圖,問:“你看到了什麼?又感受到了什麼?”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讀圖、聽說以及聯想能力,又使學生初步整體感知了一家人的和睦、溫馨,並且,還有學生能結合個人的生活體驗與文字交流***在洪水時父親背起了奶奶,媽媽背起了我***。

  檢查課前預讀:請學生用一句話談談對此文的初步感受。進一步整體感知,做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教師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

  一、四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思考:“課文中哪些詞語和句子最能體現濃濃的親情。”學生找出了“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等寫人、敘事、寫景的八處句子,找出了“摸”“背”“熬”“鋪”四個詞語,師生對句子進行了理解交流,對四個詞語進行了揣摩、品評,甚至替換、比較。這樣,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對句子詞語的理解緊緊扣住了“親情”。教師此時不失時機地說明:要想準確深入地理解他人的語言,往往需要通過語義的表層,透過其中蘊涵的思想觀念才行。

  教師還引導學生對四處句子進行了朗讀,尤其對“兒子突然叫起來,前面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一句,教師點撥學生要結合說話人“是怎樣的一個人”,要帶著情感去讀。這樣,讀是帶著情、融著理去讀的,而不是機械割裂地讀。另外,教師還有兩處設疑:“母親身體不好,還要她出去散步,萬一她摔了一跤,不是把好事變成壞事了嗎?這行為不是多此一舉嗎?”“菜花、桑樹、魚塘太平常了,為什麼母親一眼望過去,就決定要走小路呢?”這樣的討論是為了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刻,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親情”的魅力。

  二、再讀課文,看看哪些語句有更深沉的含義找出來讀一讀,品一品。學生抓住了尾句“我背上的是母親,妻子背上的是兒子,母親、兒子和妻子就是我的整個世界。”教師設計了三個有層次的問題:

  1、“我”是一個什麼年齡層次的人?

  2、“我”對母親和兒子承擔著哪些使命和責任?

  3、為什麼說一家三代人就是整個世界?

  使學生們認識到“中年人尊老愛幼”,“中年人肩負著使命和責任”,“三代人構成了生命的輪迴”等比較深刻的話題。這樣,使語言訓練在更深理解的層面上做到語言與思想內涵的有機結合,真正體現了“品味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體現的情感,還應該挖掘書語言的言外之意與意外之象”。

  課尾寫作訓練:用四幅圖片拓展生活中的“親情”,讓學生書寫曾感動過自己的親情點滴。這樣,使語言訓練在“運用”的層面上達到語言與情感的融合,實行了知識、能力與情感的有效拓展與遷移。

  此課例在讀寫聽說的語言學習實踐活動中,更多地以滲透、薰陶等方式非常和諧地實現了“親情”的價值取向目標,人文性是建立在工具性的基礎之上的,是通過語言訓練完成的,頗有渾然一體、融會貫通之效。

  因此,我們應在平時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語言這個工具,有目的,有方向地實施人文教育,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交融,使語文真正變成“大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