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部弘揚延安精神專題討論發言稿
延安精神不僅是我黨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勝利的精神力量,更是黨員先進性的集中體現。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3篇,歡迎大家閱讀。
篇1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巨集人。”曾子說:“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然而,在這所謂的道義背後,在一樁樁英雄事蹟之中,始終有一個千年不變的精神內容存在,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在民族適應環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語言,習俗和人文傳統的長期發展歷程中,表現出來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後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為祖國,為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
十六大報告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加以強調是對民族精神內涵的發展,也是對文化建設理論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應該從大小環境做起,大小年齡進行普及教育。大的環境,國家應該倡導,鼓勵這種精神,使國民具備這種精神,並使其變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動力。而從小的方面來說,應該在各類教育中滲透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大力發展教育從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養。
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與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於奉獻等的民族精神,不落於時代而不斷髮展;不囿於陳規而勇於創新;不敢於驕傲而奮發向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覆提煉,不斷總結,為民族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前進的光輝點。
仰望中華世紀的聖火我們感到中華民族正閃耀著我們民族特有的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偉大精神。而且,正是這種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國從落魄中重新崛起,並再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為祖國後代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同先輩們一樣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絡起來,真正地做到:弘揚民族精神,立志報效祖國。這不但是每個中華兒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根本途徑,更是祖國對我們的要求。
篇2
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之源、勝利之本、執政之基,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延安時期,我們黨在忠實踐行群眾路線中形成了延安精神。“只見公僕不見官”是黨的幹部形象的真實寫照,“軍政軍民魚水情深”成為黨群幹群關係的真實體現。
陝西作為延安精神的發祥地,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堅持把提高思想認識與突出實踐特色相結合、把解決突出問題與創新體制機制相結合、把加快“三個陝西”建設與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相結合,把弘揚延安精神貫穿始終,以上率下示範引領,叫響“向中央基準看齊”,以整風精神開好專題民主生活會, 立行立改用行動取信於民,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實踐成果、理論成果和制度成果。各級黨員幹部普遍補了理想信念的“鈣”、擰緊了紀律上的“螺絲”、打掃了思想上的“灰塵”,思想受到了教育,心靈受到了洗禮,精神得到了提升。
一、強化敬畏意識,在堅定立場中明確方向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靈魂。延安時期,我們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確立了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的政治方向,吸引了大批熱血青年和有志之士從四面八方奔赴延安,尋求抗日救國的真理。 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把延安精神作為重要教材,以延安精神為鏡子,對照堅定正確政治方向的要求,深入查詢理想信念方面的差距,切實增強政治定力,嚴格執行政治紀律。弘揚延安精神,踐行群眾路線,就是要引導黨員幹部深刻認識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敬畏意識,敬畏歷史、敬畏人民、敬畏權力,始終做到政治信仰不變、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強化群眾觀點。延安時期,黨中央之所以能衝破日本侵略者的瘋狂進攻和國民黨的包圍封鎖,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靠的就是黨和黨的幹部與人民群眾同住土窯洞、同吃小米飯、同穿粗布衣,形成了軍民魚水般的深厚感情;靠的就是黨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深深地紮根於人民群眾之中,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始終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弘揚延安精神、強化敬畏意識,必須時刻銘記“群眾在我們心裡的分量有多重,我們在群眾心裡的分量就有多重”,始終做到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自覺擺正與人民群眾的位置,把人民群眾當主人、當親人、當恩人,常懷敬畏之心、感激之情,始終做到為民立場不動搖、愛民本色不變質、親民作風不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