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作文及評語

  散文是一種比較自由的文體。郁達夫說過: ***裡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現代散文的特徵之一。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春天的雨如細絲,纏綿,悠揚。置身其中,讓你感到愜意,神情氣爽。

  我喜歡雨,更喜歡江南的雨,置身於雨中,感受著那份清涼與愜意,也感受這她的那份纏綿,自己也萌生了情懷與思念。

  漫步雨中,猶如置身於一幅的畫卷之中,江南煙如雨,青山層層霧。時隱時現,也為他憑添了幾分濃情與詩意。蒙朦朧朧,猶如內心深處那柔弱的情懷。漫步雨中,放任情懷,感受大自然賜予的瓊漿玉露,不覺,心兒醉了。

  走在曲徑小道,兩旁的薔薇蔥蘢,沾上了點點細雨,顯得分外妖嬈。豔麗的花瓣盡情的吸允著,無言的歡愉盡落嬌豔的眼力,點點雨、絲絲情。

  思念如畫,觸景生情,仰面天空,絲絲細雨,劃過臉頰,劃過心房。記憶的潮水瞬間淹沒了我。

  依樓憑遠眺,霧朦朦,雨朦朦,山朦朦,心中的情素更朦朦。清風怫過,薔薇的枝葉在風中輕輕搖曳。似思念、似牽掛也似那心中那柔弱的情感。絲絲細雨打溼了眼角,眉頭皺了,雨也打結了。

  鴛鴦戲水,浮萍淤泥……都是美的記憶!

  凝望天空,灰色的天空下,燕子急速翱翔,恰是我的心情,多麼喜歡時間凝結於這一刻,太多的感情與懷念。都揉進了雨裡,揉進了這煙雨的江南。

  點評:這篇小散文很有意境,讀起來有一股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小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深,語言有一種詩意的美。用優美的語言把在雨中那種難以言傳的體會傳遞給每一位讀者,不錯哦

  二

  風箏,在天空中緩緩升起……風大時,它飛得更高;風停時,它緩緩墜落。然而,它仍舊不甘心僅限制於那麼小的一片天地,因為牽扯它的,終究是那條長長的線。

  他不懂得線的苦衷,一心只想掙脫線的束縛。有一天,線斷了。而它,卻再也沒有飛得更高,緩緩地,緩緩地,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它想尋回線時,才開始發現,此刻它已不知身在何處。

  生活總與平淡交雜在一起。早出晚歸的我,總是踏著月光回家。不知走過多少遍回家的路,不知來回過多少次……有時母親會在大樓的鐵門外眺望我的身影,接過我手中的沉重的資料袋,就這樣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起枯燥的學習生活。日復一日,這樣的場景不知重複了多少次,這樣的談話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然而,我所知道的是,這樣的溫馨是我所期待的,這樣平淡的生活是我所享受的。

  曾經,我就像那隻想掙脫線的風箏;曾經,我是那麼的想隨著風去更遠的地方。但是,我不知道的是,那條線繫著沉沉的愛,那條線是父母對我的牽掛。父母怕把我給遺失了,怕我消失在他們的視野中,那份愛為我係上一雙翅膀。曾經,我是那麼的任性,頭也不回的甩門而出;曾經,我是那麼的無知,不等父母的話說完便打斷話語;曾經,我是那麼的幼稚;把生活學習的煩惱往父母那發洩……

  有一天,風箏會懂得線的苦衷,有一天,風箏會隨風而起,會飛得更高,

  因為,線更長了,愛,更濃了。

  點評:本文以風箏起,以風箏終,結構上首尾照應,很完整。構思的巧妙之處體現在以風箏比喻自己,以風箏之線比喻父母之愛。將線對風箏的牽掛與父母對自己的愛自然穿插,結尾卒章顯志,越寫越精彩。

  三

  弱質纖纖,風韻淡淡,林妹妹便以這個形象走進我的視野。不知道如何直視這個世界,只能自己努力抬起驕傲的頭,任憑寂寞、疼痛似紫色藤蔓一樣在身後糾纏蔓延。別人都說她似只刺蝟,拼命地用刺來保護自己,而我認為,她,不過是隻蜜蜂,蟄了別人又何嘗沒有傷到自己?

  一襲白衣進了賈府,便奠定了她一生的色調:白。她如一片白色羽毛,飄然而至,又隨風而逝;她如一場晶瑩小雪,輕舞而落,又見陽而化;她如一朵清雅百合,沁心而爽,又香消而逝。然而,她那短暫卻蒼白的生命卻有著奪目的紅,那是她用盡顯血染紅的啊!

  海子說過:“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當溫暖的微風吹拂臉龐,她的心也會如小小的雛菊一般綻開,可她從不開啟心房,讓人欣賞;當明媚的陽光翩然而至,她的眉也會如彎彎的新月一樣迷人,可她從不輕抬下頜,讓人凝視。

  我不知道,她為什麼只願縮在冬天的角落裡,而不願轉過身去,迎接春天;我不知道,她為什麼小心翼翼,而不願試著去改變,或許命運的輪盤會被驚動;我不明白她為什麼冒死追逐,而不願停下仰望。但我清楚的是,她在用靈魂唱歌,在用生命作畫。她想用透明的靈魂照亮黑暗的長路,她想用纖細的手指剝開自由的窗扉。

  浮華之景,櫻色飛舞,有那氤氳之氣,似霧非煙;桀驁之紅,錚然而立,唯有赤色染天,映乾坤。

  靡靡之音,喧然襲來,化為醉人之酒,醉人離意;漣漪清水,醒人淨濁,實為幽歌一曲,席慕榮。

  看,那是她殷紅的血之紅;

  聽,那是她幽長的魂之歌。

  點評:作者用靈動的文筆,飽含深情地描繪自己眼中的林黛玉,她的色調——白,飄逸、晶瑩、清雅;她的性情——冷,躲避、掩藏、保護。“蒼白的生命卻有著奪目的紅”、冷傲的背後是寄人籬下的悽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