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讀後感範文

  在高一的時候,我們有寫過電影的讀後感,也有許多的小說讀後的感觸。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走進和諧的春天

  我們都讀過很多的書,在我印象裡《走進和諧的春天》這本書是讓我感觸最深的一本書。書中講解了很多我們生活中很棘手的問題,當我們看到答案的時候才開始恍然大悟,原來一切都是如此的簡單。

  在書上,我看到一個故事:一塊大廣場上的地磚對一尊雕像說:“你我都是石頭,為什麼你有美麗的外形和尊榮的地位,得到遊客的喜愛,而我卻只是一塊被人忽略的普通地磚?真不公平!”雕像微笑著說:“兄弟,你我的確材料相同、出身一樣,但你出生時只是磨了幾下,而我卻被工匠們千錘萬鑿之後才成了這樣。我們各自的歷練不同,代價也不同,境遇自然不一樣,這難道不公平嗎?”對,公平永遠是相對的,它只對每個人付出的努力負責。非常努力的人往往可以得到利益,那些只會空想而不會付出的人往往一無所有。生活也是一樣的,你瞧,勤奮、會付出的好學生又在老師那裡得到獎勵了,而那些不努力、只會空想的同學只能眼睜睜的羨慕別人,當然,這是公平的,因為那些好學生,是付出才得到褒獎的。

  這本書讓給我以後再面對一些問題的時候會多往好的地方想了,這些就是我讀過後的感想。

  發現之旅

  從小,我就有一顆極強的好奇心,所以,從小,我就喜歡看《發現之旅》。

  記得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非常流行收集《發現之旅》單頁裝的月刊,我每期都會按時收集,從不斷開,我已經收集了兩冊,它是一本集所有百科為一體的資料庫,書裡面的知識包羅永珍,從天到地,從地到海,圖文並茂。讓我受益非淺,一有時間我都會去仔細地閱讀,不懂的就向它請教,它是我無聲的好老師,一直陪伴我成長。直到現在我也會經常翻閱它。

  這天我做完作業,突然又想起了它,我想向月刊了解一些關於太空方面的知識,於時迫不及待地去開啟書,在知識的海洋中尋找我要的那部分,“太空使者——火箭”就是它了,我如獲知似寶地聚精全神地鑽研起來,裡面有些知識讓我迷惑,不解,正在這時,一個熟悉地聲音對我說:“怎麼啦?看不懂嗎?”我一邊懷疑地點點頭一邊回頭看是誰?,老爸!心想:老爸,你也不例外,你懂嗎

  爸爸走過來,和我一起看起來,“呀,這不是‘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嗎?據說在2010年秋季這一系列的飛機全部退出航天舞臺呢!”

  我不解地問:“為什麼?”,“因為啊!目前只有俄羅斯和美國擁有製造太空梭的能力,但俄羅斯資金短缺,所以只有美國有條件製造太空梭,而美國目前正在研製一種全新的太空飛機,新型的飛機要比像‘哥倫比亞號’這樣的太空梭更節約成本,節約養護費、使用壽命更長久!”聽完爸爸地講解,我不由地改變了先前的想法,哇!我老爸可真厲害,這方面也懂呀,我立刻又問了老爸一些專業的問題,爸爸也對答如流,就這樣,我和爸爸一起談論著,一起閱讀著,互相提問,互相解答。

  爸爸和我又繼續往後讀,我們瞭解到了歐洲太空署設計製造的“阿麗亞娜”運載火箭***三級助推火箭***的分離過程圖片和標註;“阿波羅11號”搭載的指揮官阿姆斯特朗登陸月球的故事等等,通過我自己地閱讀再加上爸爸的細緻地、充分地補充說明,使我在火箭方面的知識更略知一二了,就這樣一個下午地時間轉眼間過去了,直到媽媽喊我們吃晚飯,才念念不捨地合起書,我們想約好了下次有時間再繼續看。

  和爸爸一起閱讀,我懂得了什麼叫“三人行必有我師也!”

  看來,我們小孩子的知識還是有限地,爸爸、媽媽們知識和閱歷都比我們多,我們必須謙虛地請教他們,和他們一起看書,會有不一樣的收穫,讓我們覺得生活是多麼地美好,在享受天倫之時也會有一種和諧地氛圍,讓人溫馨!

  到了現在,《發現之旅》已近帶我解開了許許多多的謎團,去了許多美麗神奇的地方。我覺得《發現之旅》真是神奇的書。

  人生的枷鎖

  那天他被女傭抱著,送到母親懷中,接受母親溫柔的愛撫。他是她的孩子,先天殘疾,自幼喪父。

  不久,他連這點溫暖都徹底失去了。

  而在之後,遭受苦難時,他常安慰自己,這不過是一場漫長的夢,醒來後,說不定自己仍在母親懷中呢。

  但,這也是虛無的呢,他的幻想本身,就是一場待醒的夢。

  菲利普。跟著他,緩緩步入他的世界。

  這個並不擅長表露情感的人啊,偏偏如此愛逞強。明明那麼想得到別人施與的愛,他也儘自己所能地付出了,可偏偏,得不到。

  父母雙亡後,他被大伯撫養。威廉大伯是個牧師,卻對任何人都冷酷無情。因為跛足,他受盡奚落嘲笑,甚至捱揍。在他的大伯的影響下,菲利普將全部希望都寄託在上帝身上。他無比虔誠地向上帝祈禱,希望上帝能治癒他的殘疾。為此,他不惜光著身子睡在地板上,渴求上帝的憐憫——信念能移山,對萬能的上帝來說,這個小小的請求應該很容易實現吧?可這一切最終化為泡影。苦與痛,淚與笑,一遍遍在菲利普幼小的心中纏繞著。他只是期盼著能實現這個願望,像正常人那樣生活。他向大伯請教,為何誠心向上帝請求某種事情卻未能實現,大伯卻說:“這隻能說明你的心還不夠誠。”

  他隱約覺得,或許,誰也無法心誠到足以挨近上帝。就像女僕講過的,只要在小鳥尾巴上撒鹽就能將它逮住的故事一樣。他頭一次感受到了宗教的虛妄。而在之後的經歷中,他越來越深地察覺到了這一點,因此,他暫緩去牛津深造,選擇前去德國學習。

  這是探索的開始。於他,世界充滿了新奇,正等著他啟程。

  可是,在命運這條船上,面對陣陣湧來的波浪,人們總是無處可逃。

  菲利普的法語教師,日內瓦的公民迪克羅先生,早年為了“自由”到處奔走。他曾是一位有理想的青年,戰鬥、下獄、放逐……直到最後,他“被疾病、飢餓、衰老而壓垮了”,終於發現“自己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標原來並不值得探求”,他精疲力竭,理想盡遭破滅,只得靠給窮學生授課苟延殘喘,靜靜等待死亡。

  在巴黎學習美術的菲利普認識了窮學生範妮·普賴斯。她熱愛藝術,卻偏偏沒有繪畫才能。在得不到家人援助、山窮水盡之後的她只得帶著未完成的藝術夢懸樑自盡。

  放棄成為牧師,當會計師助理,前去巴黎學習美術,開始學醫……父母有限的遺產無法支撐他的夢,而愛情卻漸漸開始萌芽。菲利普愛上了一家點心店裡的女招待米爾德麗德。她或許不是菲利普的第一個女人,卻絕對是他最愛的一個。

  可是,他得不到她的愛。

  他並不是一個甘於示弱的人。驕傲的他將自己的語言化為毒箭,射向那個冷漠無禮、粗俗至極卻偏偏為自己所愛的人。可是她毫髮無損,因為不在意。可他,卻更加痛苦。

  米爾德麗德為著自己的虛榮心,嫁給了她所認為的、能使她過上好日子的人,卻被無情拋棄。她懷著孕回到菲利普身邊,又和他的朋友一同背叛了他。再度被玩弄後,衣食無著的她只得從事那種最為古老的行業。菲利普因同情接納了她,但她始終不能理解他的好意,認為他的目的不過是慾望支使罷了。和菲利普的矛盾激化後,她像潑婦一樣大鬧了一番,最終仍以賣笑為生,“淹沒在倫敦茫茫的人海之中”。

  菲利普在探索人生的道路中跌得頭破血流。他為了虛幻的愛荒廢學業,耗費金錢;投資股票失敗,淪落為服裝店裡的顧客招待員。因為一次意外,他開始重新打量自己的生活,以憐憫和饒恕的心看那些使自己痛苦的人。他明白了,生活就像一條波斯地毯,雖說色彩斑斕,令人眼花繚亂,實質上卻毫無意義。他最終擺脫了情慾糾纏,勇敢地面對責任,得到了自己的愛,有了一個美滿的結局。

  重重枷鎖,不僅束縛了曾經的菲利普,也束縛了那些庸庸碌碌的人們。他們在這個一切都逐漸解體的社會環境下,感染了“愛金錢、講虛榮”的社會風氣,對一切,甚至包括自己,都已不再關心。他們只能被命運所玩弄,盲目地追求那些自己都不知道是對是錯的東西。

  作者著重將苦難與悲哀,一一呈現在讀者的腦海中,卻沒有點明如何掙脫人生的枷鎖,擺脫自己對自己的桎梏。其實,人世間的深重苦難,大多都由社會環境造成。如何進行社會制度的變革,徹底改變社會環境,才能阻止不幸之事的發生,使人們不再沉淪,不再身不由己。

  掙脫人生的枷鎖,於自身而言,擺脫不幸的方法,就是讓自己擁有一顆純淨的心和堅定的信念。只要有了純淨的心,就能學會憐憫,學會饒恕,學會依靠自己尋找幸福;而有了堅定的信念,就不會為他人所動搖,能堅持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只有摒棄一切虛無的幻夢,徹底掙脫人生的枷鎖,我們才能使自己的心至清至淨,成為真正的自由人。

  那天他...

  

看過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