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話題作文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

  1:

  清明時節,我把作業、學習統統扔掉,去郊外的大山裡享受了挖竹筍的樂趣,還感受大山上了星星點點的春意。

  清明一大早,我們先去仰義山上挖竹筍。在路上,我不停地運轉大腦,在想:挖竹筍到底是什麼感覺呢?一下車,我便緊緊跟在爸爸後面鑽進了竹林裡,低頭尋找可愛的竹筍們。

  哎,怎麼沒有?只見地裡茫茫一片的土,一點綠色沒有。我著急了,探頭探腦找得更仔細了,終於在幾片葉子的下面,發現了一個孤單的竹筍。它矮矮的,小小的,有點兒營養不良。我氣壞了:這還怎麼吃竹筍啊?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呀!

  這時,傳來了媽媽的聲音:“這兒的竹筍多!”我連忙跑過去,低頭一看,哇!這麼多竹筍在底下“埋伏”著呢。它們一個個翠色慾流,三兩成群地在“綠葉傘”下美美地睡著覺呢。我連忙挖出幾個最大的竹筍,直到袋子裝不下為止,才心滿意足地上了車。

  接著,我們又奔赴山上的森林公園,開始了遊山玩水。

  “累死我了!”盤山公路剛開始爬,我就發出了這樣的哀嚎。我的頭暈暈乎乎的,像是塞了一團泥漿,走的步子也是慢吞吞地,恐怕烏龜來了,也比我爬得快呀!

  在路邊經過一陣養精蓄銳之後,我又活力四射了。步伐一點點加快。終於,我帶著疲倦到了山腰。

  一片清澈的湖水映入眼簾,湖水平靜如鏡,宛如仙女照鏡子時掉下的一片玻璃。湖水不知被誰抹上了一片濃濃的藍綠色。我在湖邊悠閒地打著水漂。隨著一個個水漂散開,我的勞累也煙消雲散。在這裡,在這個青山環抱的地方,我感覺彷彿在做夢,身子似乎飄在了天上……

  最後,歷經了“千辛萬苦”,群山之巔終於踩在了我們腳下。風在耳邊呼嘯,我的心也飄了起來,望著遠處的山,遠處的湖,我心曠神怡,一次次放開喉嚨對著遠山大聲地呼喊。

  初春的山山水水,喚醒了我冬眠的心靈,我要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在春天裡茁壯成長。

  2:

  4月5日清明節,我和爸爸、媽媽去青山烈士陵園掃墓。

  風很大,人也不多。我們到了烈士陵園,誰都沒有說話,好像這些戰士全都是自己的親人似的。我和爸爸、媽媽每個人手裡都拿著一朵絹花,等到去烈士墓的時候好把花獻給先烈。簡略地掃視一眼路線圖,旅程就開始了。

  邁過一階階臺階,我們來到了“老幹部骨灰室”。骨灰對大人、小孩來說,都是個不吉利的東西,可是,你聽不到一點怨言。大家不約而同地走進去,看見了許多烈士的骨灰盒,主人的名字我不太熟悉,可是,我打心底裡知道,熟悉也好,不熟悉也好,他們都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出了一份力,無論是因為戰場上衝鋒陷陣,打擊敵人犧牲的,還是在刑場上,誓死保守祕密,被敵人殺害了,或者在艱苦的環境中因工作而病倒的,他們都是我們的英雄。那些英雄來自咱榮成的各個地方,有姓曲的,有姓王的,有姓陳的……,還有許多無名的英雄,不計其數。

  走出骨灰室,來到烈士墓,我不禁想起語文課本上的一首小詩:我們又一次來到了烈士墓地,祭奠安息在這裡的英靈……,我有一種衝動,要給每位烈士磕頭,我想有用不完的絹花,把它們獻給每一個烈士。烈士墓裡沒有一絲聲音,可是你能聽到槍和***的聲音;那裡的烈士沒有動,但是你卻能看到烈士們開槍的樣子。那裡彷彿有一種吸引力,讓人為之哭泣。雖然風很大,你卻可以感受到烈士們的熱血。

  烈士們雖然離我們遠去,但是,他們的精神永遠伴隨著我們,永遠、永遠、永遠……

  3:

  一輩子是多長時間,說不清。總是糊里糊塗過完一生,走向墳塋。

  三四月天氣,總是空氣潮溼,梅雨紛紛,。浸染了清明節,引發了萬家祭祀的哀傷。深呼吸,一切都沉重,連鳥兒的啼鳴也叫人傷心之至。天灰濛濛的,我們一家開車回到姥姥家上墳。

  一路上,我們穿過了很多墓地,聽到了撕心裂肺的嚎叫。白色的紙錢被燃完後殘留的天地更加昏暗了,這彷彿是一場大規模的生死派對!活著的人們用哭聲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哀思,死了的則在地下跟著嗚咽。經過一路的嘈雜,一路的混亂,我們終於來到了姥姥家。

  裝著準備好的紙錢,我們全家緩緩向墓地走去。隨著加快的腳步陣陣哭聲越來越清晰。走過一座古老的房子,我們便來到了墳地。望著眼前成群哀嚎的人們,我不禁向後退了幾步,躲在媽媽身後,穿過幾個墳堆,我們終於來到了姥爺的墳地。整理好紙錢,爸爸點上了火,頓時一團熊熊的火焰燃起。姥姥和媽媽開始一把鼻涕一把淚水的失聲痛哭起來。我輕輕低頭看著跪倒在地的年邁的姥姥,心頭一陣苦澀。眼前這位歷經滄桑的老人,她那深陷的雙眸中飽含著思念。

  我靜靜地站著,望著眼前的一大片人群。陷入了沉思:對於那些已逝的人們,我們該用怎樣的方式來表達對他們的思念之情呢?再看看周圍活著的人,我們又該如何對待呢?

  驀然抬頭,我發現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地,金燦燦的,真美啊!

  今天,我們能看到這樣美麗的花兒,也許命明天他們就凋零了,我們再也無法找到他們的蹤影,美麗總是短暫的,因而我們應該珍惜。那麼,對人是否也是同樣呢?珍惜擁有。

  4: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時節,氣候多變。但不管是細雨紛飛還是春光明媚,我們總是按照傳統,與家人一起去掃墓踏青。清明掃墓是古代中國文化以孝為中心的具體表現,成為相沿積久的社會風尚。這樣的時節,我們對先人的懷念愈濃、思念愈切。

  過去,墓地一般就在鄉下荒野或城郊山坡。現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建設的需要,城市周邊有了景色秀麗的標準化陵園,為先人提供安息的場所,也方便後人適時前往祭奠。

  清明,更是在祭祖、踏青過程中感悟生命本身的過程。清明祭祖,追憶已故的親人,是一次生者與死者對話、思考生命的意義、尋求內心平靜的過程。在這樣的時節,我們走進環境優美的陵園,手捧鮮花祭品獻給先人,緬懷他們與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感恩他們對家庭、家族的貢獻。同時,腳踏草地,用心呼吸郊外清新的空氣,手插楊柳,植樹造綠,在這樣的過程中,更能體會生命的珍貴和生活的美好。在祭掃的過程中,獲得情感的淨化與昇華。

  但是,這悠揚的春之序曲裡,有時也會出現不和諧的音符:有人違章違規亂停車輛,阻礙交通;有人亂丟垃圾,不講衛生;有人違規燃放煙花爆竹,我行我素;有人對勸阻者惡語相加,甚至打架鬥毆……相比較“煙霧繚繞”式的祭祀儀式,新時期的祭祀更應提倡綠色、創新,比如一束鮮花、一杯清酒、一聲問候,足以表達我們心底的思念。

  為了不負春光,為了盡情表達對先人的感恩和懷念,我們應以一種文明、低碳環保的方式來過清明節,做到遵章守紀,出入有序;互諒互讓,與人為善。在祥和的氣氛中度過清明節。只有迴歸“清淨”與“文明”,清明節的優良傳統才能得以更好地繼承與發展,清明節才能真正“清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