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書的讀後感

  《答謝中書書》是淺易文言文,是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全文共68個字,以“美”字統攝全篇。如此優美的文章,怎能不引發讀者的感悟。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答謝中中書》的讀後感,以供參考。

  答謝中書書讀後感***一***

  陶弘景的山水小品《答謝中書書》.陶先生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把那一處江南的山水之美呈現於紙端.那是一幅用方塊字鑲貼出來的山水畫呵!陶先生稱為“欲界仙都”,一點也沒誇張.因為這“欲界仙都”有秀美的山峰清徹的河流可以養心;有四時常綠的青林翠竹可以養眼;有活潑的蟲魚鳥獸可以悅性;無酷寒酷暑可以宜居.

  王國維雲:“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答謝中書書讀後感***二***

  《答謝中書書》一文結構巧妙,語言精妙,集江南美於一身,短短六十八字,就道出了真美。

  開頭一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來得平和自然,不是一頭撞上去,來得

  突然。接著“高峰入雲,清流見底。”至“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涉及山山水水,飛禽走獸,各式各樣,可是卻同一體,讀起來甚是順口。其下,“實是欲界之仙都”實實打了一標好回槍,與上文結合得很好。最後一句簡單議論,也不失為一筆。

  從語言上來看,此文具備了古文得精練,一字一句都是文章的一部分,少一字就會使文章斷開來,一條完整的鏈條也就斷成兩條言不順的鏈了。一個景物四個字,描繪得很恰當,絕不是乾巴巴無味得描寫。一個心聲一句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多不少。我們平日說太陽快要落山了,可是“夕日欲頹”一詞就描寫很清楚,還來得優美。還有“沉鱗競躍”,不光是語句十分精練,而且運用了借代這樣的手法,把平凡的魚借代成“沉鱗”,更頗有趣味。

  結構之巧妙,語言之精練。還有文章中雜而不亂,結合恰好,混為一體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答謝中書書讀後感***三***

  《答謝中書書》中作者對自然景觀的描寫使我印象深刻。

  自然景物的綺麗風光,本身就構成優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感受,以飽和著感情的語言激起讀者的興致,從而形成文學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變化之美,動靜相襯之美相互作用,構成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全文只有68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先以感慨發端,然後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後以感慨收束。

  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是山川風物的客觀形態,也是作者對山川風物的審美感受——愉悅,“實是欲界之仙都”,將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得意之態表露無疑。“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