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讀後感作文

  《羚羊木雕》這個故事寫出友誼帶給人的溫暖。那我們的閱讀感受又是什麼?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一

  每個經典故事都有深刻的涵義,都隱含著做人的道理。

  《羚羊木雕》是對友情、寬容的展現,講述了兩個好朋友之間的感人故事:“我”在沒經爸、媽同意下就把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的羚羊木雕送給了好朋友萬方,媽媽認為羚羊木雕很貴重,讓“我”把它要回來,“我”因此非常傷心,被迫把羚羊木雕要了回來。

  “我”一個人孤零零地走在去萬方家的路上,“我”和萬方家只隔一百多米,可是“我”卻走了很久很久。“我”哭了,真的號啕大哭起來,“我”從來沒有這麼傷心過。我和故事中的“我”一樣傷心。難道金錢比友情更重要?不,金錢不是最重要的,與此相比,朋友之間的友情更重要。我認為“媽媽”不應該讓“我”把木雕要回來。木雕可能十分貴重,但“我”已經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好朋友,這是友情的象徵。非要把它要回來,不僅傷害了“我”的自尊心,還可能破壞朋友之間的友誼。這樣就損失了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有再多的錢也無法彌補。

  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小孩子之間也要守信用,送出去的東西是不能反悔的,去要送出去的東西,有一種要絕交的意思,不管你情不情願,朋友都有可能對你產生冷漠。但在“我”要回了木雕後,萬方卻沒有疏遠“我”,仍然把為木雕做好的玻璃罩和小刀送給“我”,並且說:“沒有禮物,咱倆也是好朋友!”這是一個多麼仗義又寬容的朋友啊!

  在生活中,同學、朋友之間斤斤計較的事很多:你不小心碰我一下,我再碰你一下,你再打我一下......最後一定要傷了感情。要想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們就要像萬方那樣對朋友寬容一些,友好一些,同時還要做一個守信用的人,只有這樣,友誼才能長存。

  篇二

  當那個悲傷的小男孩拿著一把漂亮的小到走去他的好朋友家時,他一定感慨萬千。為什麼他不能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別人呢?為什麼爸爸媽媽都不理解我的心情呢?為什麼?為什麼?他迷茫的在雪地裡走著。他和萬方只隔了了一百多米,可他卻走了很久……事情還要從頭說起:

  天上下著雪,吃過晚飯,媽媽問我羚羊木雕去哪了,我不敢隱瞞,只好告訴媽媽送給萬方了。沒想到媽媽不聽我說,卻硬要我把木雕拿回來,還說這麼貴重的物品怎麼能隨便送人呢!我很生氣,但還是向萬方家走去。

  當我告訴萬方了這事後,萬方很氣憤。可他的媽媽卻勸萬方把木雕還給了我,我在雪地裡走著,心情十分沉重。正當我要消失在這房子的拐彎口時,只見萬方氣喘吁吁地向我飛奔而來,把小刀和自己為木雕做的玻璃罩子硬塞到我手裡,雪白的花兒飄落在了他的頭上。 他笑著說出了我永遠難忘的話語——拿著,沒有禮物,咱倆也是好朋友!我哭了,雪花和淚水一起落在了木雕上……

  當我讀完了這篇文章時,不禁慶幸我的身邊還有一些關心我的朋友。但我不禁又有了一些顧慮,現在的社會中還有多少令人感動得真摯友誼,全都是一些用錢做買賣的生意而已。現在誰還會有一顆赤誠的心去交朋友,不都是為名為利的嗎?我不禁為事態的淒涼而感慨萬千。但我更為文中的那個萬方大度、真情而讚歎不已,我會為有這樣一個朋友而高興。

  當然,我更希望天下所有的好朋友都能快樂、幸福到永遠!

  篇三

  這個週末,胖胖同學的老師給家長佈置了一份回家作業:寫一篇300字左右的《羚羊木雕》的讀後感。這是一篇初中預備班語文書上的文章。對於我來說是極少去接觸教科書上的文章的。說實話,讓我寫讀後感,心裡是有點發虛的。因為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對著文章寫讀後感了,那大概還是在自己做學生的時候吧。現在看文章僅僅只是看看而已,極少去思考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懶得去思考。這樣一來,也是不會思考了。所以以下的一點讀後感看來彷彿是有些牽強附會的了。

  “珍貴”究竟為何物?物質、金錢?親情、友情?兩相比較,此刻在“我”父母的眼裡,大概那個價值不菲的羚羊木雕要比“我”和萬芳的友誼珍貴的多吧。父母心中“珍貴“的東西大概就是那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世界。然而,在我看來我和萬芳之間的友誼才是那個木雕所無法比擬的。

  “我們要能多得到深摯的友誼,允許還有多多注意自己怎樣做人,不辜負好友們的知人之明。”***鄒韜奮***但是在父母的威懾下,我不得不向“友誼”發出了挑戰。向別人要回已經送出去的東西,那種感受是難以名狀的,“我”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然而萬芳卻把“我”還給她的小刀塞到“我”的手裡並且堅信“咱倆”還是好朋友。萬芳對於友誼的珍視給“我”好好地上了一課。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應該也是值得一提的。“我”向萬芳要回羚羊木雕完全是在父母的絕對堅持下,萬不得已才做出的。整個過程中,“我”的父母似乎沒有給“我”太多的申辯的機會,而是“緊緊盯著我”,讓“我”感受到他們的“十分嚴厲”甚至是爸爸那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即使是在“我”哭著喊“不”的時候,也是沒有理由不去要回已經送出去的東西。

  的確,父母們很多時候總是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在左右著孩子們,卻很少站在孩子們的立場去思考問題。當發生分歧時,也只是以父母的威嚴來使得孩子們不得不順從。這樣,表面看來問題解決地很順利,但事實上可能只是“口服心不服”,甚至在孩子們的心裡留下陰影。久而久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會越來越少,越來越不順暢。所以,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問題的確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