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持久的力量是在忍受中度過
在現實生活中並非“高大全”的“凡人”貝多芬,在藝術中成就了偉大的業績,而事實上他是一個心靈扭曲的人。但藝術卻是人生經歷的某種精煉、提純和超越。
貝多芬作為一個“凡人”,心靈扭曲、人格磨難乃至性格偏執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在此就不再一一贅述,關鍵是這樣的說法打破了羅曼·羅蘭筆下那個浪漫色彩濃郁的“英雄”形象,如果說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喉嚨”的事蹟是正能量,那麼他孤僻的性格,成人以後逐漸惡化的失聰,與世隔絕的生活,無理由的猜疑以及無禮的偏執,又是什麼呢?
真憑實據,貝多芬不是力量的化身,也不是英雄的象徵,他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所有的失敗最終都轉變為勝利”,也就是說作為人他有著諸多的失敗,比如生活、交際、親情、愛情等等,但他為後世留下了不朽的傑作,所以他變得越來越偉大,我們仰視他的時候,是否會想到真實的人生,沒有幾個人願意像他那樣活著。
那樣的人生肯定無趣,然而正是在那些看似無窮無盡的日常苦痛和煩惱中,尤其在他晚年,他卻寫出一部又一部至今仍讓人驚異的偉大傑作。
也許痛苦和煩惱再多,也會敗在行動和堅持面前,如果你問我時光和努力到底有什麼意義,我不知道。貝多芬也不知道,他只是把他變成獨一無二的自己,獨一無二的樂章,這就是他生命的意義。
對於務實的人們來說,也許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但是對於所有人來說,時間不能減輕所受的傷害,最有可能的是人們可以變得不那麼害怕傷害,而努力最有可能把傷害轉化為能量。
真正持久的力量在於忍受中,貝多芬一次次喪失了做人的尊嚴,但他堅持著,努力著,等待著,許多年過去了,在那種既平靜又不平靜的日子裡,人們等來的是一陣陣瞠目結舌的聲音。說實在的,貝多芬從來就沒有“扼住命運的喉嚨”,只是後人把他想像的那樣堅韌,他也許從來沒有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堅強,只是孤獨的靈魂在努力剔除和摒棄痛苦之時,完成了一次次自我超越。
人生就是場表演,也是種奮鬥,每個人都需要別人喝彩,但貝多芬卻聽不見。他所感覺到的也許僅僅一些苦難中隱隱閃現的幻覺,所以不要說成功就是一種安慰。
也許奮力生活總是沒有錯的,不管是否成功,它都會讓人的生命更有價值,不管能否超越自我,它都會成為一種被人欣賞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