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讀書筆記

  任時光匆匆,三峽依舊那麼美。小編說美不算,來幾篇,看看讀者們如否也贊同。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我發現讀完後,不論是白帝城還是三峽,都呈一種純自然的狀態,如一幅畫卷,伴隨著陣陣淒涼的猿鳴緩緩展現在我眼前。且不說是幾位詩人或是作家文筆描寫太過真實優美,還是我的理解能力太多高超厲害,但我的腦海中,是有貼近三峽真實景象的畫面的。

  直到我因作業為由再讀餘秋雨和酈道元的《三峽》之前,我一直錯誤的認為,這樣就已經可以了。三峽那層神祕奇幻令人神往的面紗早已在我與幾位作者的緊密配合下,被我一舉掀開了。我也沒有認識到,這種想法是多麼的幼稚可笑。

  又讀兩篇《三峽》,我甚至沒有讓那顆輕浮的心沉靜下來。卻越往下讀,越認真起來。當然,餘秋雨口中“中國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又豈能讓我區區一個初中生了解透徹。

  這裡是屈原的故里,他投身汩羅江,自行結束了自己作為一個“瘋詩人”潦草的一生,也攪起了三峽的波濤。

  這裡是王昭君的家鄉,她放著宮女不做,卻遠嫁他鄉,使中國歷史也疏通了一條三峽般的險峻通道。

  篇二

  如果要在中國找一個地方,這地方要壯麗得似一首詩,柔媚得如個夢,應該是隻有三峽了。因為要領略如此千姿百態的美麗和感慨,在其他的地方几乎是不可能的。

  確實,三峽首先應該是無比的壯麗。千里奔騰的滔滔江水,至此被夾在高山深谷之間,雷霆萬鈞的氣勢被壓縮成了窄窄的一線,不用親眼看到,也能想像那猶如從天而降的急流是如何的奔騰咆哮、驚天動地。在這裡行船,順流而下,肯定如穿雲破霧一般。不然,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又怎麼能夠流傳千古呢?山高人云,濤聲似雷,那無可比擬的雄美至此是達到了極限了。

  然而,同樣的風景,在不同的眼睛看來,那情懷意境卻有霄壤雲泥的差別。同樣的急流險灘,在遊子的眼裡,是逆流而上的無盡艱險,是永無盡絕的綿綿鄉愁;同樣高聳入雲的群山,卻埋藏著神女那望穿秋水的生死纏綿;同樣的猿聲,在騷人遷客的耳中,卻是那樣的寂寞悽清,令人柔腸百轉。羈旅的寂寞,渺茫的前途,明月孤舟,鄉關萬里,在這風急灘險的百里長峽裡,被那一聲聲遙遠飄忽的猿鳴所勾起,無盡的悽婉哀愁瀰漫了天水之間。“巴東三峽巫峽水,不禁淚落溼衣裳”。逝者匆匆,又有多少離恨別愁溶入了這奔騰不息的江水?

  天地之威恆在,天地之美也永存,不同的感受只來自不同的心境。意氣風發的時候,山河無不向我俯首;迷惘仿徨的時候,天地間只有一片灰色。誠如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心境來觀三峽。

  人心的變化無窮,而三峽的美麗卻是永恆的。

  篇三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隻都被阻絕了。“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迴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讚歎“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悽異的叫聲持續不斷,在空曠的山谷裡“哀轉久絕”。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作者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餘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悽”“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文章先寫山,後寫水,佈局自然,思路清晰。

  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湧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全文無甚直接寫景之處,只是以三峽遊蹤為經,編織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多次凸現三峽的文化含義,詩人、奇山異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峽幾乎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見證者。在作者筆下,三峽,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山水風景,更含有極具濃郁的文化氣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塊聖地,一個無從替代的意象。沒有太多的抒情,卻能讓人的心頭起伏不定,正如不需要風的吹拂,三峽的水湍急澎湃——因為水下暗流洶湧不禁佩服作者,不矯情不誇張,卻在平和之中帶讀者作了一番留下深刻印象的遊歷。作者的學者氣息、文人氣息盡顯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