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話人生感悟讀後感3篇

  《朝話》一書是先生在山東鄉村建設時,在朝會上講話的?a href='//' target='_blank'>事蹟?裳??孕屑?級?傘4蠹葉亮酥?蠡嵊心切└惺苣?下面就跟小編來看看朝話人生感悟讀後感吧!

  朝話人生感悟讀後感篇一:

  第一次讀《朝話:人生的省悟》,第一次領略最後的儒家大師梁漱溟的風采。正如老師所言,此書所闡述並不是這物質橫流塵世中的什麼專業理論知識,什麼升官發財之捷徑,其內容包括治學、修養及人生、社會、文化各個方面,多由先生閱歷得來,語重心長,親切雋永,足以發人深省。其每個朝話的話題雖都不長,卻能一針見血,精闢透徹,可謂字字發自心腑啊!

  古有王國維的三種人生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 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今有梁漱溟先生的三種人生態度,逐求、厭離和鄭重。二者皆有著異曲同工之巧妙。逐求的態度為近代西洋人發揮到最高點,如同現代的丁肇中所說的格物致知應有的精神,用外力征服自然,逐求於物質的享受,其將此人生態度理智化,使之成為一套哲學理論;厭離為佛家發揮得最通透,最徹底,最完全;而鄭重是“自覺地聽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將全副精神照顧當下,如兒童之能將其生活放在當下”,無所謂意欲向前如逐求,無所謂意欲向後如厭離,只此一心一意。其更深層次言之,是從反回頭來看生活而鄭重生活,才是真正的發揮鄭重。這條路發揮的最到家的,即是中國之儒家。王國維的三種人生境界固然精煉,但也只是梁漱溟先生中“逐求”的人生態度。逐求是世俗的路,鄭重是道德的路,而厭離則為宗教的路。凡人皆為逐求,回頭一看便產生了厭離的人生態度;而鄭重則是從厭離的層次上再深入一步,可謂難得!

  如何才能得到痛苦而合理的生活?梁漱溟認為痛快的合理的生活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師生之間切不要使之落於應付,應常常以坦白的心相示,而求其相通。如果落於應付,則此種生活殊無意趣。人生只有盡力,盡力才有坦白之可言。坦白決不是沒有羞惡,沒有判斷,它是要使每個人從坦白真實裡面來認識自己,來發揮各自的生命力。 第二個意思:人都是要求過一個痛快的生活。但此痛快生活,果何自而來?就是在各自的精力能夠常常集中,發揮,運用。此意即說,敷衍、懶惰、不做事,空自一天天企待著去捱磨日子,便沒法得到一個痛快的生活,——也很不合算。第三個意思是:有的人每每看輕自己的工作,覺得粗淺而不足為,這是一個錯誤。須知雖然是粗淺的事情,如果能集中整個精力來作,也都能做到精微高深的境界。 以上皆為樑先生深思熟慮,由自身經驗所總結出來的,可謂用心良苦呀!依我拙見,現在一個老師的QQ備註的“認真生活,努力工作”也許能夠體現這一點。其中我對第二意思裡面先生闡述的兩個經驗感觸最深。頭一個經驗,彷彿自己越是在別人有所犧牲的時候,心裡特別覺得痛快、開展。反過來,自己力氣不為人家用,似乎應該舒服,其實並不如此,反是心裡感覺特別緊縮、悶苦。這其中說的就是一種被需求,被關注,人類都是群體生物,沒有一個人能夠與世隔絕,比如狼孩,科學家在底下幾百米下體驗個人生活等等種種都說明了一個問題,人們是需要生活在一個群體中,是不能沒有被需求的,正如梁漱溟所說,這是合乎人類生命的自然要求,這個地方可以讓我們生活更能有力!再一個經驗,就是勞動。相信喜歡運動,喜歡跑步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等你運動完,遍身出汗,心裡反倒覺得異常痛快,異常輕鬆。集中精力,多用心思,去掉懶情,才算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引用梁漱溟先生《朝

  話:人生的省悟》中“如何才能得到痛苦而合理的生活”。

  梁漱溟在“對異己者的態度”中強調的是信任。 對方即與我方向不同的人,與我主張不同的人,我們都要原諒他。並要承認對方之心理也是好的,不應作刻薄的推測。如從不信任的地方對人,就越來越不信任人;轉過來從信任人的方面走,就越來越信任人。不信任人的路,越走越窄,是死路;只有從信任人的路上去走,才可開出真正的關係和事業的前途來。其中對異敵不但要原諒,要承認對方的心理,更重要的是信任;先生在“開誠佈公以立信”中,強調的也是信任。無信不足立天下,自身先不使人懷疑,人家才肯相信,人家相信得過,才肯舍死相助,終至萬眾一心。這對一個人來說是如此,對整個社會來說更是如此;在“談合作”中,強調的還是信任。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毫無成就。合作的關鍵就是:氣要穩,心要通。情誼相通,為合作之根本,彼此必須互以對方為重,不容專替自己方面著想。縱觀整個歷史,縱觀整個逐求的塵世,從來就沒有一個人能夠隨隨便便的成功,更沒有單獨一個人的成功。這其中最重要就是合作,每個英雄的背後總會看到一群默默支援心甘情願的追隨者,是他們成就了英雄。是他們之間的合作,是他們中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信任成就了整個輝煌潮流。

  凡人的種種問題都完全暴露在朝話之中,同時也通通能夠從中找到合理解答。讀此書你會感到很平靜,即是你之前是多麼的煩躁,不如意。我想也許與這裡面的深入淺出,發人深省道理相關。真真是本很不錯的書!

  朝話人生感悟讀後感篇二:

  走入大學,有了更多人際交往渠道去結識更多的朋友,有了更豐富的活動平臺去鍛鍊自己的能力,也有了更資深的老師引導去學習更加專業的科學知識,然而,確確實實沒有靜下心來的機會去踏踏實實的吸收那些可以指導我們“認知生活,感悟人生”的精神食糧。作為一個工科生來講,或許我是與眾不同的,我喜歡文藝,喜歡讀書,因為我一直堅信:一本好書,可以帶給我們看待生活獨特的視角,也可以教會我們如何去理性地對待生活,更加會通過引導我們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的途徑,為我們造就一個快樂而成功的人生。

  《朝話:人生的醒悟》——是梁漱溟先生集合了民國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山東鄉村建設歷屆研究部學生們“朝會”時所講話的筆錄著編而成的一本書。這本書中沒有炫彩華麗的詞語,沒有深奧難懂的句子,也沒有冠冕堂皇的道理,沒有空洞虛無的理論,所有的篇章都是每日“朝會”之時,人們一起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的的真實記錄。而這群相互交流生活,實踐人生的年輕人,用他們切切實實的人生體驗與思考,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財富。它用最最樸實平常的語言為我們講述著關於一群民國時期的年輕人是如何通過對人生的不懈思考,獲取源源不斷地動力,去戰勝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難與挫折,最終成就了自己充滿意義,充滿快樂的人生。對於正處在風華正茂的我們這一群年輕人來講,如果你可以仔仔細細,認認真真的去專心品讀這本書,毋庸置疑地,其中的“一字一詞一篇章”,都將會是十分寶貴的一課,隊中帶給我們“一感一悟一人生”。

  “書”如其名,《朝話:人生的醒悟》這本書,主要是通過講訴“朝會”上的人們對人生的思考與醒悟,給類似年紀的年輕人們講訴著應該“如何理性地看待生活”,“如何合適地確立志向”,“如何正確地認識道德與精神”,“如何不移地堅定信念與目標”,“如何很好地端正態度與觀念”,最終“如何成功地造就有意義的人生”??靜下心來細細品讀這本書,真的給人的心靈很大的震撼,也讓人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人,若歷“自省”,便可“自醒”,方能“自新”。

  記得《三字經》裡最為著名的兩句是這樣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的,當我們身在襁褓中還是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時候,哪裡懂得事物對錯,哪裡知道何為善惡,我們連固定的思想形態都還沒有形成,自然不會為惡他人與社會,所以稱之為“善”自然沒有錯。然而隨著我們漸漸地長大,通過學習感知生活,接觸社會,我們開始被環境影響著有了不同的思想認識,懂的判斷,知道選擇。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有可能接觸到錯誤的引導,感染到不良的風氣等等,如果對這些不好的影響放之任之,時間一久我們就會深入歧途,難

  以自拔,甚至會危害到身邊的人,危害社會。

  然而怎樣可以避免這些危害?這裡就需要我們學會“自省”,不是說只是有錯誤意識形態的人才需要這樣,是所有的我們都需要。自我反省,自我思考,是一個人正確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這個過程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的變化,之前做錯了的事情沒有必要揪著不放,做對了的事情也不要沾沾自喜,我們嚴看到的是眼前,更是將來。就像文章中作者所說的一樣“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關鍵是要明白現在,從而達到“自醒”——自己更好的認清楚自己,定位好自己。當我們可以以一個正確的姿態與心理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當我們可以堅定勇敢的去接受現實或者是未來的挑戰,我們將會發覺一個更加強大地、更加完美的自己,也就是我上文說的“自新”。由“自省”到“自醒”再到“自新”這個過程,將是我們迎來成功人生的基礎。

  人,先能“明志”,才能“立志”,終能“成志”。

  “明志”,就像其字面意思一樣“明白志向”,或者說“明確志向”,為什麼我首先將“明志”說在前面呢?因為只有正確的志向,才值得人們堅持不懈的去完成,也才能夠最終精彩的被完成。我們這個年代的年輕人們,大多數都是難以明明白白地說出自己的志向是什麼,因為他們壓根沒有真正搞懂“什麼是志向?”文章中這樣提到:志向,不同於“慾望”,脫離現實,虛無縹緲,幻象美好;然而也不同於“現實”,紮根眼前,少有變數。是的,志向是一個既要立足於現實,又要高於現實,根據個人的興趣取向以及現實的客觀條件去確立的一個奮鬥目標。它既要真實合理,又要讓人充滿希望。

  當我們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志向”,我們就可以“因人制宜”的去確立自己的志向,也就是為自己在生活中不息的奮鬥確定一個有價值的目標,或者通俗點說給自己一個實際點的“奔頭”。最後也是重中之重,就是“成志”,即“成就志向”。這個過程是漫長而且艱辛的,不僅僅需要的是我們堅定不移的信念,更加需要的我們有持之以恆,吃苦耐勞的品格,因為從來沒有一個夢想的實現過程是簡單輕鬆而一路順利的,更多的會有各種各樣的崎嶇坎坷去考驗我們,有無限的困難挫折去歷練我們,直到最後,我們會變得更加堅強,更加完善,也更加成功。

  人,“重己、親友、敬師長”,定可立足於社會。

  在《朝話:人生的省悟》這本書中“我自己的長短”、“我的生活實情”以及“三種人生態度”等等部分篇章中,作者從自己的人生經歷談起,給我們講述著一個人瞭解自己、對待朋友、尊敬師長的重要性。

  一個人要想立足於社會,必須要有他可以站得住腳的根基。首先,“重己”——清楚地認識自己的長處與不足,能夠客觀的重視自己,“不能他過於把自己當根兒蔥,也不能太不把自己當回事兒”,這一點是最基礎的,只有合理定位好自己的人,才可以適得其所,才能夠做好自己的事情,從而有利於他人,有利於集體,進而有利於社會。其次,“親友”——要學會親近自己的朋友。對於和我們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應該要真誠以待,傾心坦誠,這將是我們人生道路上最最堅強而有力的後盾,任何時候都應該信任並且堅守;而同樣,對於和我們沒有相同志向,但是優秀的人,我們也應該以一顆朋友的新來接納他,把他當做我們的榜樣,學習他身上那些難能可貴的品質,從而來完善自己。最後,也是最值得

  一提的一點“敬師長”。這裡的師長,不僅僅包括那些學術專業上可以給予我們指導與幫助的老師,更有生活中真心愛護我們的父母兄長。他們都是我們人生中最最值得尊敬與重視的人,因為他們總是習慣了犧牲自己的所有,只是去為了我們這些子女,或者是為了我們這些學生有所收穫,或者說是過得更好。

  是的,不管是我們自己也好,身邊的朋友也好,生活中的父母兄長、老師也好,我們都應該用最好的最合適的態度來對待,做到這一點我們定可以立足於社會。

  人,“愛學問、有修養、講道德”,必會成就大作為。

  “求知”,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重要切漫長的一個過程,生命長度的三分之一都是在慢慢的求學路上度過的,就像現在我們仍舊在學習中,因為“學問是沒有止境的”,一個人若是想要在社會中長久的生存,必定要與時俱進。也像我們學校的校訓一樣“學而知不足”,是的,學習知識、追求學問這個過程中必定是要很多的堅持與努力,因為自己有不足,需要不斷的完善。這個過程中間,隨著我們知識的不斷累積,我們的個人“修養與素質”也會得到很好地提升,自己的“道德感”也會不斷得到提升,我們的人格會更加的全面,人生觀和世界觀也會客觀的得到確立。緊接著我們在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我們就會通過客觀真實的理論去看清事物的本質,選擇正確的處理方法,最終圓滿的處理好一切事物。久而久之,我們會得到很多人的肯定,取得他們的信任,成為他們所依賴的所相信的能夠成大氣的人,毋庸置疑,那個時候的我們將會是一個有作為的成功的人。

  文章寫到這裡,即將接近尾聲。但是《朝話——人生的省悟》這一本書在我心中激發而起的感想卻是遠遠沒有止境的。它裡面所講述到的內容,真真實實激發起我頭腦的思考與內心的共鳴,也是確確切切給予我深刻的思考與無限的收穫。

  這本書對我而言,真的是“一詞一句一篇章,一感一悟一人生”。

  朝話人生感悟讀後感篇三:

  今天靜下心細讀老師推薦的梁漱溟先生的《朝話》,覺得闊然開朗,對之前許多不懂的人生哲理有略寫了解,最近煩躁的心情好了許多。覺得靜心讀書卻是能夠修身養性,調理身心!

  《朝話》一書是先生在山東鄉村建設時,在朝會上講話的筆錄,由學生自行輯錄而成。內容都是一些日常的道理,但它講道理的方式並非像學術那樣嚴肅,而是通過一些日常的語言或者人生故事來講述。內容通俗易懂、哲理性很強,涉及人生修養、治學方法、社會問題、學術文化,發自肺腑,親切雋。

  我相信這本書在人生不同階段都將有新的共鳴,如今作為大學生,我讀到的是交友,學業態度,也許多年以後再來翻看,會有很大的不同感想!

  書中分為多個小章節,我詳略看了一遍,下面分享一些我較感興趣的話題。

  第一章的《懺悔——自新》,我印象很深刻。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毛病,沒人能避免,所以我們不應執著已經犯下的錯誤而一味懊惱自責,消極處世。相反,我們應該在反省了問題所在之後,重新振作,努力改正,這樣我們才能重新開始,才能進步,這便是自新。懺悔是為了更好的自新,只有兩者相結合,我們才能做到 “吾日三省吾身” 。一個人還要能夠思考,是自覺的,獨立的,批判的思考。這是一個人進步所必需的, 你必須深深地瞭解你所缺少的是什麼, 你擁有的是什麼, 這樣才能更好的前進。

  梁漱溟先生多次強調自省懺悔的必要性,建議我們在情景無人時,懺悔掉淚,拋開過去,這也是我們所缺少的態度!

  《心理的調整》中,樑先生說,心理的調整要注意心思和心情。心思的調整是要做到條理清楚,而心情的調整,要注意懈和亂。懈就是鬆懈和懶惰。亂,是指心氣不能平和,比較激動,激動就容易與別人,與自身衝突,從而不能較好的適應環境。我自己多有這樣的切身體會,往往在堅持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是以今天很累或者今天心情不好或者以有其他的事情耽擱時間來為自己尋求解脫,而不願意去做。而事情往往在這樣偶爾的不願意中最後不了了之。而情緒的起伏就更不用說了,往往情緒低沉的時候,是基本不能做事情的了,而有時候,因為某個原因,情緒一下子高亢起來,但是這個時候,往往沉浸在高亢的狀態中,大腦一片空白,對做事情或者提升效率毫無幫助。因此對心理的調整,一方面要使得自己做事情仔細,周到而富有條理。另外一方面,要不斷的檢討自己的懈怠和情緒的起伏。

  作為學院心理戰的幹事兼班級心理委員,多瞭解一些心理知識是很有必要的。讀了這一章,感慨頗多,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每個人都需要自我調整,以適應這快步伐的時代。

  《三種人生態度》一章,提起了梁漱溟先生的這一轉變過程。他把人生態度分為逐求、厭離和鄭重。逐求的態度為近代西洋人發揮到最高點,厭離為佛家發揮得最通透,而鄭重是“自覺地聽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將全副精神照顧當下,如兒童之能將其生活放在當下”,無所謂意欲向前如逐求,無所謂意欲向後如厭離,只此一心一意。值得注意的是,鄭重與逐求的分野在於鄭重經過了回頭看這一步。普通人回頭一看便產生厭離態度,而鄭重的態度是從厭離再轉一番。鄭重與逐求都會盡力於當下生活,鄭重的態度之為鄭重在於,它是迴歸意義上的,它自願迴歸;它無慾念,所以能洞察到別人的慾念,並客觀看待;它知道生活是技術,並且是同等分量的藝術,它因為了解了更多的限制而獲得了更大的自由;它不是追求道德而是呈現出道德,在追求的意義上,未得之時患得,得到之時患失,在呈現的意義上,因為時時處處是呈現,所以時時處處有所得。

  《慾望與志氣》一章中,描述了兩者的含義。 在這個時代的青年,能夠把自己安排對了的很少。在這時代,有一個大的 欺騙他,或耽誤他,容易讓他誤會,或不留心的一件事,就是把慾望當志氣。這 樣地用功,自然不得其方。也許他很賣力,因為背後存個貪的心,不能不如此。可是他這樣賣力氣,卻很不自然,很苦,且難以長進。雖有時也會起一個大的反動,覺得我這樣是幹什麼?甚或會完全不幹, 也許勉強幹。但當自己勉強自己時, 讀書做事均難入,無法全副精神放在事情上。甚且會自己搪塞自己。越聰明的人,越容易有慾望,越不知應在那個地方擱下哪個心。心實在應該擱在當下的。可是 聰明的人,老是擱不在當下,老往遠處跑,煩躁而不寧。所以沒有志氣的固不用說,就是自以為有志氣的,往往不是志氣而是慾望。

  《朋友之道》,先生說朋友彼此幫忙時所應注意的,就是:以同情為根本,以瞭解為前提。我們對朋友如果是愛護他的,自然要留意他的毛病短處,而頂要緊的,還是要對於他的毛病短處,須有一種原諒的意思。我們指點他的毛病短處的時候,應當是出於一個好的感情,應當是一個領導他幫助他的意思。是要給他以調理,不是隻給他 一個刺激就算完了。自然,有時候一個嚴重的刺激,也是不可少。即是說有時候 有給他一個痛責的必要。但大體上說,你不要只給他一個刺激算完,必須給他一 種調治。如果愛惜他的意思不夠,說話就不會發生效力。 朋友之道,在中國從來是一聽到朋友便說“信”字。但普通之所謂信,多半 是“言而有信”的意思,就是要有信用。這樣講法固不錯;但照我的經驗,我覺得 與朋友往還,另有很重要的一點;這一點也是信,但講法卻不同,不是信實的意 思;而是說朋友與朋友間要信得及,信得過所謂知己的朋友,就是彼此信得及的 朋友。我瞭解他的為人,瞭解他的智慧與情感,瞭解他的心性與脾氣。清楚了這 人以後,心裡便有把握,知道他到家。朋友之間,要緊的是相知,相知者彼此都 有了解之謂也。片面的關係不是朋友,必須是兩面的關係,才能發生好的感情。 因為沒有好的感情便不能相知。彼此有感情,有了解,才是朋友。

  《對異己者的態度》 ,對方即與我方向不同的人,與我主張不同的人,我們都要原諒他。並要承 認對方之心理也是好的, 不應作刻薄的推測。同時,在自己的知識見解上要存疑,怕也不必都對。我覺得每個人對自己之知識見解,常感覺自己不夠,見聞有限。自覺知識見解低過一般人,旁人都像比我強。這種態

  度,最能夠補救各種不同方向***派別***的彼此衝突之弊而互相取益。衝突之所由起,即在彼此都自以為是。必須把根本不相信人的態度去掉。把我們說的意思放在前頭,才是彼此相往來的 根據;否則就沒有往來交涉的餘地了。如從不信任的地方對人,就越來越不信任人;轉過來從信任人的方面走,就越來越信任人。不信任人的路,越走越窄,是死路;只有從信任人的路上去走,才可開出真正的關係和事業的前途來。

  讀這本書雖然只是粗略讀了一遍,但還是能夠感受到梁漱溟先生的深刻用意,他在朝會上同學生講的話意味深長,耐人尋味。一本好書總是能重複品讀,而且每次的感悟都會不同,下次讀這書,我又會有怎樣的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