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偷影子的人有感3篇

  讀偷影子的人有感1

  法國作家馬克.李維的《偷影子的人》,這本書沒有驚險刺激的情節,也沒有激情四溢的華麗語言,卻用藝術的真實引人入勝。書中講的是一個老是受班上同學欺負的瘦弱小男孩,擁有一項特殊能力——他能“偷”別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見別人的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願說出口的祕密。於是,他開始為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做他們的心靈夥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找到了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我羨慕這個孩子,同時也覺得可悲。羨慕他有可以擁有和影子對話的能力,可以看見別人的心事,聽見人們不願說出口的祕密。他可以知道校工伊凡沒有說出口的小時候被爸爸打的事,可以通過影子的求救而將伊凡從雜物房裡救出來,可以用他的柔情鼓勵患有自閉症的克蕾兒,可以幫助因為自己的朋友兔子被媽媽煮了而自己誤食的孩子擺脫罪惡感從而重新進食……通過和影子的對話,可以幫助這麼多人。而最重要的是,在這人人隱藏心的世紀,在這謊話真過假話的社會,這項特異功能比測謊儀更加有用。如果,我的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可以不用我開口,就知道我的喜怒哀樂,知道我的心事,知道我那些無法用語言甚至不能用文字描述的心情,也許,可能會是一件好事。這樣,就不再有孤獨了。

  可是,男孩兒幸福嗎?我不知道……他總是用他的特異功能去傾聽別人的心事,去幫助他們,他應該是快樂的吧。可是,男孩也是人啊,他總是在傾聽別人的心聲,那麼,他的心聲,有誰來傾聽呢?當他一次次用他的特異功能的時候,他會不會也期盼,在這世上,也有這麼一個人,可以傾聽他的心聲,可以幫助他呢?“子非魚,安知魚之不樂?”所以,我回答不了。我只能說,如果我是這個男孩兒,我不會幸福,至少,我會覺得很孤獨。男孩兒不能將他的特異功能公諸於世,他只能為他所知道他人祕密的事找各種各樣的藉口,撒下一個個謊。心靈上的疲憊甚於身體的,當然作者不會寫男孩兒厭倦、討厭自己的特異功能,可是,如果是我,大概會因為這個無人可傾訴的祕密而覺得孤寂。與其說男孩兒是在“偷”影子,不如說男孩兒給了眾多影子鼓勵與幫助。

  讀偷影子的人有感2

  為了延長閱讀的感動,我又重溫了一遍法國作家馬克李維《偷影子的人》這本書,讓自己沉浸在故事氛圍裡。作者以魔幻的筆觸貫穿全文,娓娓述說著催人淚下的親情,浪漫感人的愛情和不離不棄的友情。清新浪漫的氣息和溫柔感人的故事相互交織,在這炎炎夏日,她如陣陣微風泛起心海一圈圈漣漪,深深地觸動著我的心靈。

  她那震撼著每個讀者的魔幻之處在於她賦予主人翁一項特異功能——他能“偷走別人的影子”。“偷”來的影子會向他述說主人的想法、希望和痛苦,因此他能看見人們的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願意說出口的祕密。於是,他開始為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做他們的心靈夥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找到了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多麼神奇的能力啊!身為教師的我特別羨慕他可以擁有與影子對話的能力,能夠聽見影子主人內心的聲音,從而幫助影子主人緩解痛苦,撫平憂傷,帶來希望。如果我擁有如此的能力,我就能夠“偷”走孩子們的影子,傾聽影子們的聲音,不僅能夠在教學及管理上做得更好,而且能夠真正地幫助到孩子們。

  書中的三個故事引發我的深思。主人翁——一個總是受班裡同學馬格欺負的瘦弱小男孩,在一次不禁意間偷走了自己討厭的敵人馬格的影子。透過影子,小男孩看到了馬格與爸爸一起去打獵的情景。馬格爸爸要馬格替他趕出獵物好讓他射殺,為了阻止這場屠殺,馬格故意讓小動物們逃走。爸爸責怪馬格一無是處,只會趕出低劣的獵物。小男孩不再羨慕敵人的高大,而是感覺到一股深沉的悲傷。在看到馬格一家用餐的情景——沒有餐桌上的聊天,沒有“今天過得如何”的溫暖家常,父母甚至完全不在乎他有沒有寫功課——小男孩明白了那股突然的心酸所為何來,他是為馬格、為籠罩在馬格家的冷漠而難過。在現實班級裡,不乏馬格這種愛欺負同學的孩子,也有以各種方式壞規矩製造各種狀況的。這些孩子久之會被歸為問題學生,我們通常會就著他們犯的錯誤進行教育,讓他們認識錯誤的本身,進行悔過,並承諾不再犯錯。但有多少人能夠去深究並理解孩子們犯錯的緣由,從根源處去引導、感化與教育?

  呂克——主人翁不離不棄的好朋友——從小就憧憬著當一名醫生。但卻繼承了家裡的麵包店,起早摸黑日復一日地製作麵包。然而呂克的影子卻出賣了看似幸福開心的主人,向主人翁透露真相:呂克作為長子,為了挑起家庭的經濟重擔,放棄了沒有勇氣繼續追逐的夢想。影子請求幫助主人改變人生。主人翁代替好友向其父親說了這個他一直以來沒有勇氣說出來的夢想。呂克最終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援下得到了去追逐與實現自己夢想的機會。作為大人的我們努力地過著自己的人生,但有多少人真正過著自己夢想的生活,又有多少人還記得曾經讓自己激情澎湃的年輕時的夢想?為了孩子們不會有這樣的遺憾,一切還來得及,當他們喜愛某樣事物時永遠都不會嫌晚,幫助他們成為他們應該成為的人。

  主人翁孩童時期唯一的大人朋友——伊凡——是學校的警衛,也是他傾吐過心聲的朋友。當伊凡問道:“一定有什麼東西是你熱愛並且最喜歡去做的,一個未完成的夢想?”小男孩回答:“馴服黑夜。”伊凡沒有嘲笑他,還表示這個想法很有趣。小孩子們會有很多奇思異想,有些夢想會不著邊際,大人們通常都會一笑置之,而這可能是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抑制了孩子的個性發展,甚至剝奪了這個小小夢想朝著正確方向發展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孩子對大人產生了不信任感,覺得當他們真心跟我們說正經事時,我們從來都不會相信。即使他們很想分享祕密,猶豫著該不該把自己的想法或際遇告訴父母老師,但他們已經想象到父母老師們的反應。也許正是對伊凡的這份信任感,當他好想找個大人傾訴減輕一些負擔的時候,他選擇向伊凡傾吐父親離家的痛楚。

  大部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脆弱的。有的自尊心過強,有的產生劣等感,有的無安全感,他們需要關懷,需要理解,需要信任,需要鼓勵。而在如今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家長與教師們漸漸地偏重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內心建設與人格塑造。面對那些不好好學習,不斷犯錯,製造麻煩的孩子,我們是否想過是因為一次否定,人們冷漠的態度,或是家庭的不美滿導致了孩子以另一種方式來尋求關注?我們又是否冷對過孩子的真心,笑對過他們天真的夢想?我們是否從未試著站在那個年齡的立場上去理解並給予信任?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看不見的遠遠比看得見的多?我們是否真正聆聽過孩子內心的聲音?

  帶著閱讀時的這份觸動,我願意嘗試與孩子們的影子對話,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做他們願意信任的朋友,幫助他們成為應該成為的人。

  他們的聲音,你聽見了嗎?

  讀偷影子的人有感3

  《偷影子的人》是馬克。李維的第10部作品,其它作品我都沒有看過,但在文軒網上淘書時,被一句廣告語所吸引,那就是“銷售得比影子消失的速度還快!”還有一個被吸引的理由就是讓大導演斯皮爾伯格只看兩頁書稿,就重金購下電影版權的神奇魅力。

  書到手就馬上被吸引住了,說不清是什麼原因,它不像是現今網上最流行的小說,要靠生色吸引人,它的吸引人之處更在於一種內心的被吸引,一種最細微的心靈被纖動,讓你感受到它正在訴說著曾經的你、曾經的我的故事,這故事就是我的就是你的,就是我們的身邊的一點一滴,它完全地滿足了我們內心的一種最迫切的需求,那就是渴望被人理解,我們每時每刻都被各種千奇百怪的想法左右著,被各種自己都認為行不通的想法填滿著,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思想者、幻想家,你和我、你和他之間的想法會有那麼的不同,你和我、你和他之間常常會因各自的不同而會有不同的行事方式。

  走近本書的主人公,他就是我們童年的影子,其實,在這個獨特的書名中,我們就很容易的感受到本書具有如此大的魅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每一個人物都是我們自己小時候的影子,他們的呼吸與煩惱就是我們小時候的煩憂,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是我們曾經的自己的一言一行,心繫了自己才是它吸引我們最關鍵的原因。

  小主人公在班級裡不被重視、被罰被批評、被嘲笑,是我們那個歲月最擔心的事了,可許多事實我們無法逃避,我們也常常會像小主人公一樣,夢想著自己一夜之間變得強大無比,而幸運的是小主公通過友情找到了生活中的平衡,在本書中傳遞著一種積極的資訊,那就是每一個都不能缺乏最貼心的朋友,生命中缺少了朋友,也就缺少了最強有力的精神支柱,而最讓我們心裡疼痛的事莫過於小主人公父親的離開,沒有任何一個人不會因缺少了父母親的愛而難過,而這種缺失常常會是致命的疼痛和傷害,幸好,作為母親在努力的保護著自己的孩子,讓這種父愛的缺失降到最低,一心一意的呵護著自己的孩子,可現實的中國,有多少由於父親離開的家庭中的孩子會遭受不可遇見的苦痛呢?他們不但要承受自身的苦痛,常常更要忍受媽媽的痛苦,媽媽的發洩,而我們的媽媽們也常常會因自身的婚姻不幸而變得失去理性,做出許多這樣那樣荒唐的事情來,而這一切的結果無辜的孩子都要與她一同承受,我們大多數的媽媽變得方寸大亂、醉生夢死,沉浸在自身的不幸中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人數不勝數,作為書中的主人公,真是遇上了天上最偉大的母親,她把自己的愛全部奉獻給了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全部的身心去培養自己孩子,讓自己的孩子更健康而陽光。

  在主人公所經歷的事件中,友情無比有力,而面對友情小主人也回報以更真切的感情,用人間真摯的情感讓所有的人感受到他的力量、他的溫情,真正的能夠理解他人的人,才是別人真正需要的人,也只有真正能做到的人,也才是最值得珍惜的人,想了沒有做等於沒有想。

  在整篇的文章中,也深深的浸透著一種對於老人的處境的同情與擔憂,他們大多孤獨地度過晚年的時光,兒女雖有所成,但不能常與其相伴,甚至不願與其相伴,而老人們要求的只不過是一同說說話聊聊天,吃吃飯罷了,可這些常常也成為現今的老人們的一種奢望。

  在字裡行間也讓我們深深地明白,與人相處,如果只是語言上的相親相近是不足夠的,因為作為一個物質世界的人來說,沒有了物質的交流,常常會讓人感受到交往充滿了虛情和假意,所以在今後的交往中,我要重視起以前從未重視和忽視的物質,不需要多少,只需要一點一滴就已經很足夠了。

  小主人公成年了,他的愛情也隨著發生發展,正如書中所描述的那樣,感受是不可強求的,他與蘇菲的相知,並非是男女之間的感情,而只不過是一種友情罷了,但正如現實一樣,我們大多數的人都是在生活中與另一半是一種更似親情的關係,我想,那種刻骨銘心的感情在現實中是否能經得起日光的照射呢?也總算是有一個完滿的結局吧,主人公與牽動心腸的女友相遇,終為本書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誰又能說生活處處是圓滿的呢,只有靠這些文學作品抒發自己內心最強烈的願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