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人生邊上讀後感
《寫在人生邊上》中的《論快樂》的一段,寫上一小段隨感,也算是“隨手在書邊的空白上注幾個字”吧。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閱讀!
篇一
鍾書先生寫的文章,給人的感覺總是很風趣、很幽默,又富有哲理。
當看到這本書的序時,就感覺很特別。“假使人生是一部大書,那末,下面的幾篇散文只能算是寫在人生邊上的。這本書真大!一時不易有完,就是寫過的邊上也還留下好多空白。”於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這本大書我們又能讀懂多少呢?能在它邊上寫上些什麼的,也算是不錯了。
《寫在人生邊上》中的《論快樂》的一段,寫上一小段隨感,也算是“隨手在書邊的空白上注幾個字”吧。
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種事實,但決不可以是一種觀點。
平平淡淡的過一生其實也是不快樂的,因為平平淡淡就是“沉悶”,就是“長時間”,就是“痛苦”。不過,“人生雖不快樂,但仍能樂觀”確實是這樣的,雖然錢鍾書先生的一串論證,已證明人生不可能是永遠快樂,甚至說“永遠快樂”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實現,並且荒謬得不能成立”。當然,不同的人,它的意識所反映出的物質世界是不同的,因此有人是樂觀看人生,有人是悲觀過一世,而我們理應樂觀地對待人生。
錢鍾書先生將人生是不快樂的與我們應當樂觀的看待人生這對矛盾稱之為“這是人生對於人生觀開的玩笑”,這是肯定的,這對矛盾是辯證統一的。既然人生註定是不快樂的,那麼我們何不苦中作樂呢?至少精神上的快樂可以抵消一些物質上的痛苦,況且“快樂是由精神決定的”。我們至少會感覺到什麼是快樂。
樂觀的過一生,人便會變得闊達,一切也會變得相對美好;悲觀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會變得愈加冗長,一切令人所厭惡的東西會被無限的放大。
雖然人生註定是不快樂的,但我們仍能樂觀地過一生。
篇二
不同的人對待任何事物總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有人樂觀地看待人生;有人悲觀地面對人生,而我們應該樂觀地看待人生,面對人生的一切。
一看《寫在人生邊上》這個書名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但是你只要看看這本書的序就能懂一點,“家事人生是一本大書,那末,下面的幾篇散文只能算是寫在人生邊上的。這本書真大!一時不易有完,就是寫過的邊上也還留下好多空白。”我們每個人對待自己的人生又能讀懂多少?能在邊上寫上一些,算是不錯了。
人生不可能完全是快樂的,也不可能完全是痛苦的。我們的人生都是有苦有樂,只是我們如何去看待?樂觀的人對待一切事物都會感覺是快樂的,而悲觀的人對待一切事物都會覺得是痛苦的。即使我們不能完全樂觀地對待一切,但我們可以在困難時苦中作樂。這樣我們就可以感覺到自己的人生。
《寫在人生邊上》與其稱之為書,倒不如說是錢鍾書先生一生的感悟。如先生所言,我目前所經歷的生活既不是特別快樂,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對,平平淡淡才是真,有哪個人可以輝煌一世?又有哪個人可以暗淡一輩子?人生的大起大落,換來的只不過是若有若無的虛名罷了,何必讓自己受苦。
錢先生的文字有些晦澀,有時看得我雲裡霧裡迷迷糊糊摸不到頭腦,但一旦看懂了,就像太陽趕走陰天,一下劃開雲霧,把我從裡面揪出來,眼前一片清明。這集子裡每一篇短文,都蘊含了錢先生獨特的觀點,並且巧妙地運用了生動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讓我一步一步靠近他的世界。
一篇一篇,一個字一個字,慢慢融化了,如養料一般灌溉在我的心田,卻不急著與那裡的土壤融為一體,一點點滲進去,滋潤中夾雜著痛苦,讓我慢慢的看清了眼前,看清了自己。讀書的過程,有些迷茫,漸漸的清晰了,又有些膽怯,逐漸的變得勇敢起來,手捧著書頁就像腳踏在堅實的土地上,腳上越來越重,心卻漸漸充實起來,一點一點被從未見過的東西填滿,無限滿足。
錢鍾書先生在生活的細微之處,領悟到做人的道理,體驗出人生百態。我只希望,我的人生邊上不會只是空白,只要有些簡單快樂的批註就夠了
篇三
花了大半天的功夫,讀完楊絳先生的大作《走在人生邊上——自問自答》,感觸良多。此書是楊先生在96歲高齡寫完的,可見她是多麼的勤奮。此書雖然不算太厚,才四萬多字,但是凝結著一代學人在人生暮年對真理、對生與死、對命運、對人生價值的追問和思考。
眾所周知,楊先生是大學者錢鍾書的夫人,她也是著名的翻譯家、作家。前些年,楊先生創作的長篇小說《洗澡》和回憶錄《我們仨》為廣大讀者所熟悉,去年商務印書館推出了這本《走在人生的邊上》後,立刻在讀者中引起閱讀旋風,我就此書印象最深的方面談談感受。
多年前,錢鍾書先生寫過一本《寫在人生邊上》,堪稱經典。若干年後,楊先生寫《走在人生的邊上》,也是一本思想性、可讀性極強的書。兩本書像雙子座,在中國讀書界風光無限。錢鍾書楊絳夫婦在專業追求、興趣愛好等方面都有共同性,可謂志同道合。他們從牽手結婚到人生晚年,一路風風雨雨走過,實為不易。此書的副標題是“自問自答”,很謙虛,絲毫沒有高人一等的架勢,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看出楊先生在晚年孜孜不倦的求索身影。此書中,註釋部分將近佔去全書一半的篇幅,這在當代出版的圖書中是不多見的。一般書***古籍除外***註釋部分都是書的附屬部分,而此書每篇註釋都一段塵封的往事,是對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鮮活例證。每篇註釋可單獨成篇。比如:阿菊闖禍、勞神父、三叔叔的戀愛等篇幅,本身可當作都好散文拿來讀。
一般而言,睿智的老人都喜好對神鬼、人性、靈魂、天命、文明等問題進行深思,楊先生也不例外。對於這些問題,楊先生都有自己的見解。在書的前言部分,楊先生的開篇就直指“死”字,她寫道:我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沒有了”。中外一例,都用這種種詞兒軟化那個不受歡迎而無可避免的“死”字。楊先生在九十多歲的高齡,能灑脫地面對將來不可避免的“死”,是一種超我的人生境界。
自從我們社會的思想意識全部被唯物論一統江湖後,關於神鬼問題討論就很少見到了。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研究我們的難題,已經成為大家普遍的思維模式。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不思考這些問題好像不太可能,何況像楊先生這樣的知識分子。她在“神和鬼的問題”一文中,談到了“唯心”和迷信並不能劃上等號。比如人們都講信念,信念是一個心中抽象的概念,人們看得著嗎?毫無疑問,信念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我們還是需要信念,不能沒有信念。還有,我們經常說大自然有規律,一代代的科學家都發現了許多規律。但後來證實一些規律是錯誤的,必須推翻。這樣看來,規律可能是不全面的,可以突破,可以補充。在文中,楊先生還回憶自己小時候找算命先生算命的事。她已經走在人生的邊上,70多年前,算命先生準確測算家中之遭遇的事情,她還記憶猶新。算命先生可能不知道什麼現代科學真理,就是根據《易經》《周易》能推算命運的起伏。這是為什麼?這個問題到現在她還想不通。
書中,楊先生談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體需要鍛鍊,人的品德需要修煉。她說:人的軀體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燒。可是人的靈性良心,愈煉愈強。孔子強調修身,並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靈性良心鍛鍊肉體,得有合適的方法,肉體需要的“飲食男女”,不得滿足,人就會病死;強烈的感情不得發洩,人就會發瘋。靈性良心在管制自己的時候,的寬容,許可身心和諧。剋制自己,當恰如其分。所謂“齊之以禮,和之以樂”,就是用禮樂來調節、剋制、並疏導。這番話很有道理,要想成為堂堂君子,必須經過磨練,同時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沒有這兩點,人的德行不可能提高到一個高的層次。
《走在人生的邊上》是楊絳先生晚年的人生諸多問題的集中思考,書中的很多問題,都是人們必須思考和麵對的問題,不可迴避。像這樣的智慧之書,也不是我一兩天就可以全能讀懂,以後要常常翻閱,不斷尋找人生的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