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議理散文

  大凡非常可怪的議理,不是神經病人,斷不能想,就能想也不敢說,說了以後,遇著艱難困苦的時候,不是神經病人,斷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來有大學問、成大事業的,必得有神經病才能做到;下面是有,歡迎參閱。

  :別把眼“見”全當“實”

  摘要:面對前路的繁華,那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滋味不言而喻。這將是何等的可悲,因一時懶惰或因一時意氣自掘墳墓;這又將是何等的滑稽,自己推開自己最想親近的人,自己叫別人不要相信你。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王安石告訴我們:不可;無數事實證明,當然不可!

  但某人卻因聽見一隻愛唱的雞的旁邊撿到一顆蛋,而認為所有的蛋都是這隻愛唱的雞所生,並從此特別偏愛它,喂以精緻的飼料,從而冷落了那隻也下蛋的“靜”雞。這不就是“臆斷其有”的表現嗎?

  別把眼“見”全當“實”。

  別把眼見當全實,這所謂的“眼見”的東西,並不完全代表著事物的真相。須知這事物的真相往往被隱藏在一團迷霧後面,需要你的判斷,需要你根據事實的前因後果來仔細核對才能得出。只有用自己的“眼見的客觀”加上“主觀思維的判斷”得出的才是真相,才是“實”。

  別把“眼見”全當“實”。

  善良的人們,你們可曾因為自己一句武斷的話,一個隨便的猜想而造成一堆誤會,失去一些摯友,甚至將自己從成功的山頂墜入萬丈深淵?我想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只因為太普遍了,大家都不去注意了,惟有等到出問題時才醒悟過來而已。

  這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別認為一個武斷沒什麼大不了的,不會造成太大的錯誤。一句下意識的話或想法,如果碰巧正確,那麼恭喜你,今天運氣不錯;但若你的猜想不幸是謬想,我想你給自己築起的必定是一堵堵的高牆,既隔斷了別人走向你的道路,又阻礙了你往別人走去的前路。這一堵堵高牆若沒因發現問題而拆除,你大概認為自己聰明絕頂並從此更加相信自己的直覺,更喜歡憑表面現象做事。長此以往你會赫然發現眼前的路到處都是一堵堵牆,你只能兜遠路過去,甚至有些還是死角。面對前路的繁華,那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滋味不言而喻。這將是何等的可悲,因一時懶惰或因一時意氣自掘墳墓;這又將是何等的滑稽,自己推開自己最想親近的人,自己叫別人不要相信你。

  三思吧,人們,不要再像某人一樣要等到“一天偶然的經過”才發現“靜“雞的功勞,才發現事情的真相了。那時的如夢初醒早已失去了事情應有的意義。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萬萬不可!無疑是自掘墳墓。

  因此,別人的片面只言,自己的匆匆一瞥不能全當實。眼“見”不能全當“實”。

  :痴戀情花盡散風流

  人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我說:“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左手高舉酒杯,與李白金樽共飲;右手輕執妙筆,與唐寅揮灑春宮,縱然陶朱公再挽西施遊西湖、賞明月,也難有此等風流瀟灑。距離之遠,莫過與物事人非;咫尺天涯,盡有如此相似之人,一個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後主,而另一個則是逍遙厭世的教主。李煜摟著心愛的佳人,為她吟詩,為她哼著小曲,與其叫他君主,還不如稱他作風流書生;楊逍終日抱著小孫兒,竟弄孫為樂,但也不妄他那“逍遙二仙”的雅名。

  但我忽然想到他們那不盡風流。李白雖有“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壯語,卻掩蓋不了那顆急於入世的心;唐寅雖號“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卻畫得太多春宮,不免有些庸俗;可憐李煜深宮緊鎖,也發出世人的亡國之悲,對於江山太過執著;楊逍也只能稱得上瀟灑,不能說是風流。

  情之至重,莫過愛情;人之風流,莫過情之風流。“問世間情為和物,直叫人生死相許。”李莫愁如是感嘆,而楊過又何嘗不是呢?為了一紙空文,等待一份冒天下之大不違的愛情,而這一等便是十六年。

  楊過的風流在於他對世俗禮教的厭惡,對愛情的執著、天真。陸家莊內群豪齊聚,楊過抱著小龍女毫無顧忌的滿天飛,這正是他的可愛之處,他此刻所想的也只有:我愛姑姑,為什麼不能抱她?如此可愛的想法,如此風流的舉動。

  情花之毒在於愛得越深心越痛。命運偏偏如此不公,對於愛執著的楊過竟被情花刺傷,還吃了半粒解藥,使自己只有十八天的性命,楊過笑了,說:“姑姑,既然上天只給我們一十八天,那我們就痛痛快快的玩上這一十八天。”

  斷腸草雖然能解情花之毒,卻不能讓楊過忘記小龍女,當十六年期限到後,楊過從絕情崖上從容的跳下,不是要絕情,只是想著;既然姑姑不在了,我一個人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愛之風流不在於像韋小寶一樣的多情,而在於對愛的執著,楊過的愛也正是如此,當小龍女失去清白之身時,他只是說:“姑姑,管它什麼名節清白、什麼師徒名分,咱們通統不要。”說得如此坦蕩,如此真誠,這便是楊過的風流所在。

  月色皎潔,一隻大雕劃破天際,在月亮表面留下了一行丹青:論風流人物,看神鵰俠在現江湖。

  :善惡的認識

  人們常說,人之初性本善;我認為是人性本惡。

  人性本惡,只有通過教育,才能使人向善;人性是靠後天的教育、教化,而非天生;所以才存在教育這個概念,才有各種法律、規章制度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才使我們這個世界並沒有在人慾橫流中毀滅掉。這是因為人有理性,人性可以通過後天教化加已改造。如果整個社會倡導“揚善避惡”,那麼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發展;要是人的自然傾向無限的向外擴張,社會屬性按照同一方向推波助瀾,那麼人性就會更加墮落;這說明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人性本惡,並不意味著人類的前途一片黑暗;人之所以成為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並不因為他完美無缺,而在於能有認識自己的勇氣,承認人性本惡的事實。人有判斷是非的理性,能夠矯治本惡的人性;以法律平息暴力,規範道德減少鬥爭;設立政府處罰叛逆;倡導反對意亂行迷,如果人性本善,那麼道德法律、交通規則用來幹什麼呢?如果人性本善,個人修養;社會教化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正是由於人性本惡的存在,所以;在人類社會的進化過程中,教化顯得尤其重要;相當艱鉅。才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說法。通過後天的教化,人是可以加以改變;甚至形成偉大的人格。

  正因為有本惡的人性存在,所以,學好三年,學壞三天;“病來如山倒,去病如抽絲”,認識到人性的本惡;並不是人類的恥辱,真正應該反省的。面對著真理,卻不敢去正視它。其實,人類社會演進的過程中;從某種意義上也就是人的尊嚴這種虛假的虛榮被不斷剝去的過程。

  只有認識人性本惡,才能正視歷史和現實;人性的本惡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話,將會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麼的樣後果呢?

  只有認識人性本惡,才能重視道德法律教化的作用;才能重視人類文明引導的結果,培養健全向上的人格。在歷史的坎坷當中,人類並沒有自取滅亡;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通過社會的教化系統;人們才可能從外在的強制走上理性的自約,自約人的本性的惡;從而培養一個健全向善的人格,並不意味著人終身成惡。

  只有認識人性的本惡,才能調動一切社會教化手段來“揚善避惡”。我們也相信,通過人類的努力和傳統文化的精華;必將使人類從無節制的慾望中合理的扼制並加以引導,從他律走向自律;從執法走向立法;才能使人類的教育教化得到發展,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註定用它來尋找光明。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