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父母的經典散文作品

  父母也曾有夢想,而我們卻成為他們的夢想。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父母,最好的依靠

  時間流逝,歲月無情。十幾年的歲月,改變了我也改變了父母親。回想起拉著母親衣角過馬路的情景,心中不由浮起那時的擔憂;回想起被父親打的情景,心中不由不由浮起那時的忐忑……林林總總,心中總有談論不盡的回憶。

  人們常說:家是風雨中的港灣的確,家是一個溫馨的歸宿,正是因為家裡有一個嚴厲的父親-個和藹的母親才讓這個家表現出了溫馨。其實,歸根起來父母才是一個港灣才是我們最好的依靠,

  而如今,我卻已厭煩了父親的那句:今天又闖禍了,母親的那句:記得衣服多穿點。我似乎覺得我已經長大了,不需要父母管了。但最終還是投降了。其實,父母才是最好的依靠。

  面對著社會的發展,競爭力的上升,我們最終變成孤家寡人,但不要忘了,父母還是最好的依靠。

  在我的印象中父母那樣的溫柔慈祥,父親扮演著一個壞角色,他嚴厲而面無表情,但嚴中又帶著幾分慈祥,影響著我的一生啊。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青春期的叛逆而鬧矛盾;但是有那麼倆個人在等待著我們叛逆的歸宿。他們便是父母。

  父是石,是我們成功時的墊腳石;母是土,他用自己一生來鋪平我們的人生路。

  父是雷,他總是吆喝著我們的過失;母是雨,滋潤了我們的心田和一生……

  其實,父母是最好的依靠啊。

  :對父母最好的回報

  在中學的時候,我成績很差,喜歡打遊戲,平時要零花錢要10塊都很難,但是我高考前跟他們說我想要去學傳媒,去考大學,他們毫不猶豫的拿出了大量的金錢,讓我去考那些名校,我的普通話很差,個子也不高,有些考試初試都沒過就被刷下來了。但是他們還是義無反顧的要我去考試,無條件的支援我。

  有句話我也一直沒敢問我媽:你那麼摳門的一個人為什麼會花那麼多錢去讓我去參加一場沒有結果,沒有意義的考試,去嘗試一條沒有結果的道路?我想,我媽的回答一定是:我想你不能跟我們一樣一輩子沒什麼見識,我想讓你去見識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事情, 我也想你能變得優秀,不想你跟我們一樣,忙活一輩子沒什麼結果。

  很多年,我一直覺得我的父母不理解我,但是每次想到這件事情我就覺得我理解他們。他們不讓我徹夜不歸,強硬的逼我讓我好好學習,不讓我要太多的零花錢,儘量要求我每天按時回家吃飯。這些種種的要求都是為了讓我變好,怕我學壞,怕我成績不好考不上好的大學,怕我有太多的錢染上不好的習慣,回家吃飯也是為了我的身體健康。

  他們的種種限制都是用“他們的方式”對我好,用他們的方式讓我變得更好更加堅強,也是用他們的方式保護著我。

  現在上了大學,他們也老是說錢不夠用就跟他們說,出門在外處處都要忍讓別人,不要跟別人爭執。我也知道這是他們保護我的一種方式,因為,我不在他們身邊,他們不能時時刻刻的守護著我,他們看不到我。

  上大學填志願的時候,我問過我父母他們的意見:我是在本地還是在遠一點的位置?他們說近一點好,這樣可以經常回家來吃飯啊。我想並不是想讓我回家吃飯,而是想我回家去讓他們看看。但是到了真正要填的時候,他們卻對我說:你現在自己長大了,自己做選擇吧,無論做什麼選擇我和你爸都會支援你。

  長大了,似乎有些事情他們幫不了我,替我做不了選擇,他們只能支援我做的每一個選擇,只能默默的在我背後給我一個家,在我累的時候給我一個依靠。

  14年冬天,我去外省進行藝術考試。那時候一剎那的興奮,感覺要掙脫他們了。那一天我沒有叫我媽送我。送我出門後只說了一聲好好照顧自己。我大學報到的那一天,我爸媽一起送我,到了進站口,他們又說了一聲好好照顧自己。

  兩次去的目的地不同,但是兩次我都走的很灑脫。不同的是我心裡的變化。第一次是我想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想掙脫他們。而第二次,我捨不得他們,我不敢和他們來一個送別的擁抱。我想去外面變得更好在回來給他們看看,證明給他們看看。那時候的我急於掙脫父母的束縛,卻不知那個時候是我後來求之不得的牽掛。

  我離開過很多次,但是每次離開的時候我都不知道,我不在乎是悲傷的離別還是高興的離別,只要是離開自己的親人,離開自己的朋友,我希望我心裡有數,這樣我自己會好受一些。

  回到家裡睡到自然醒,我媽站在房間門口叫我吃飯,在家裡只用享受,沒什麼。只是因為習慣。我想我是因為他們這樣才心安理得的享受,我因為他們的牽掛羈絆,我才這樣的幸福。

  在這十八年裡面,我的父母一直不停地對我嘮叨,不停地教我一些他們認為是好的東西。他們一直擔心我,讓我總是活在他們的牽掛擔心之下。在他們那裡我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永遠都要照顧著我。

  能和他們在一起非常幸福。和他們不在一起,卻相互思想牽掛,也是一種幸福。

  因為我的藝術考試,我上了一個不怎麼理想的學校,但是我並沒有就那樣消沉下去。我開始看書,開始學習,開始參加各種活動,開始考級,開始寫一些沒人願意看的東西……

  這些事情在父母看到一個個證書後都目瞪口呆,都覺得我變得不一樣了。那次回去我跟父母聊了很多,聊了我在學校的種種,室友都是怎麼樣的人,他們性格怎麼樣,也說了我自己每天在做什麼。他們都說我能堅持下來就是很好的了。他們當天笑的很開心

  我一直認為最讓父母快樂的,不是給他們買衣服,不是給他們打電話說我愛你,而是自己一直變得優秀,讓自己變得比他們更好,這才是最能使他們快樂的事情。

  :我的父母

  還是2000年,我寫過一篇散文,叫《我的母親》。一晃十六年過去了,那年母親五十歲,父親比她大一歲。今年,母親六十七歲,身形萎縮了很多,都有點佝僂了,個子變得又矮又小;臉上的面板鬆馳了,全是皺紋。頭上的短髮,有一半白了。手背上的老人斑,看著叫人心痛。歲月是把無情劍,一天天地催人老去。在老家堂屋的西牆壁上,掛著一塊相片框。

  從我記憶開始,父母就喜歡掛它,把照片一張張整齊地擺裡面。有一張照片,讓人記憶深刻:那是一年春節初五那天,母親在門前池塘邊上的水橋上浣衣服。她穿著一身藍衣服,邊拿著衣服在水裡浣,邊對著鏡頭笑;當時她才四十多歲,多年輕的人啊!母親笑起來,總是那麼慈靄,兩顆鑲了多年的假牙就會露出來。母親對這兩顆假牙非常珍惜,就是現在,還是那麼晶瑩光亮。父親個子小,長得瘦削,好像一輩子沒有胖過。年輕時脾氣火爆,也動手打過母親,過日子總是精打細算。其實,那是生活拮据所致,入不敷出的收入怎能叫人淡定?小時候會記恨父親打我們,現在更多的是理解。父母都信神,家裡一年四季每天都要焚香;再缺錢,也會想方設法準備好充足的香。即使在無錫生活的那幾年,也要擺上香爐。虔誠之心,或許真的能感動天上菩薩,父母快七十歲了,除了小病小恙,身體一直健康。而且,有一次父親騎三輪車過馬路,被一輛卡車撞了底朝天。他跌在地上,車廂不偏不倚罩著他身體,居然一點傷都沒有。路過的一位阿婆都忍不住對他說,菩薩保佑你的呀!

  農村的生活越來越好,父母手裡有了些積蓄。父親的脾氣完全改變了,有時還真叫人不適應。他什麼事都依著母親,說話也不那麼大聲,自以為是了。母親需要什麼,他都會去鎮上買。家裡還有幾畝地,都是他去種。母親也閒不下來,跟著幫忙。她捨不得花錢僱人。母親常講,自從嫁給父親,沒有錯過一個插秧季節,即使懷孕坐月子,都下地插秧。所以,母親的關節炎一直好不了。她總害怕自己有一天會癱瘓,走不動道。父親就對她說,真有那天,他買輛輪椅,推著她出去玩。

  世界上,從古至今從來就不缺少歌頌父母的藝術品。不論詩詞散文小說,還是音樂繪畫影視,無不在向生我們養育我們的父母致敬。自從離開家鄉,回家鄉的次數就少了。只要回家,母親還是那樣對我籲寒問暖。在他們眼裡,我永遠是那個長不大的孩子。即使我有多遜,他們都覺得我是最棒的。每年年底,我們都要回家住些日子。微薄的年禮,根本無法彌補內心的愧疚。一家人圍在一起的融融洩洩的快樂,是錢也換不到的幸福。身在他鄉別地,隔些時間,就會打電話給他們。聽到他們說身體很好時,心才放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