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動的文章

  能感動人的文章總是有它的特別之處,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 老姑父

  說起老姑父只是相對於我的小時候而言。他第一次進入我的印象中還不老,應該只有40多歲。當今,許多場合都在提倡“勤儉節約”,這使我常常更是念起我的老姑父。當年他在我們晚輩面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勤儉建國”,那時對這句話是懵懵懂懂,直到後來才知道是一句全國上下都在踐行的偉人名言。姑父是一個普通的人,記憶中他是煤礦上的一名小領導。後來長大了知道他是那時的李二礦供應科幹部,在今天用時髦的話說是企業的白領。姑父面板黝黑,一幅漫長臉,前額寬寬的。永遠都是梳的整整齊齊的後梳頭,穿著整整潔潔的中山裝。姑父幼兒時在老傢俬塾念過書,是我兒時見過的第一個帶著眼?a href='//' target='_blank'>悼詞樾醋值娜恕T諛僑嗣鞘段畝獻擲?訓哪甏??酶傅耐?淙碩?ldquo;學問”有著根深地固的神祕感和神聖感,總認為肚裡有墨水的人,是受人尊敬知書達理的人。而姑父讓我感興趣的卻是他肚子中總也道不完的故事。他遇到事情從不發火,常常是循循善誘的說理,就是看到我們已不耐煩時他也不厭其煩、不急不躁,而是把道理穿插在小故事裡面吸引我們,直到我們聽的點頭稱是。這使我在今天每每看到年輕父母大聲呵斥孩子或動輒皮肉之苦時,眼前總是浮現出姑父哪和藹可親的樣子來。而面對姑父和和善善的脾氣個性,誰曾想到他卻是一個生性嚴謹,遇事從不放棄原則的人。

  在我們孩提時代的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許多家庭的生活條件都不好,能吃點葷菜都被稱之為打牙祭,只有來了親戚朋友才會多炒上幾個菜佐餐。而在大人們飲酒待客時,總是把孩子攆走不讓沾邊。生怕孩子們一人一口的先“嘗”為快後,“盤”中羞澀菜不夠客人吃丟了顏面。也擔心孩子們圍在旁邊眼巴巴地盯著餐桌,會顯得沒有家教。

  遇到此等情況,我們的父母當然也不例外。但是如果是姑父來時,就肯定會破例。姑父總是微笑著招手,讓我們圍坐在一起,把菜分給孩子們。其樂融融、親情倍增。可由於我們的加盟,姑父卻少了下酒菜少了許多口福。他會因酒已盡興而小啜幾口撂下杯子,三杯通大海,可能因為酒精的作用,每當這時姑父的話最多。說到高興時姑父會欣慰的仰起頭大笑。他總是說菜雖然很合口味,但他不愛吃葷,端起酒抿上一口也就挾上一點菜。他說最愛吃的就是花生米,這可能是淮南話說的此菜經叨吧。當時我們那裡知道他的苦心,只知道你不吃正好我們吃,大快朵頤的吃肉,聽著姑父講著妙趣橫生的的故事。特別給力的是冬天,一大家子人像逢年過節一樣圍坐在一起。那時還沒有什麼客廳,就在靠門近點的外屋裡把平時擺放保溫瓶、茶具的大桌子拉到屋中間,擺上菜。孩子們也能“混”上個背朝門腿肚子朝外的一席之地。由於旁邊有個生火的爐子,菜涼可以放上熱一熱,這種家庭會餐能延續長一點,我們也能更多的享受姑父談古論今的精神大餐。但這時姑父在動筷子往往就僅限他最愛的油炸花生米。今天想想才領會到,哪是姑父為了我們能一飽口福而演出的“苦肉計”。

  姑父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也是在飯桌上他對我們的教誨。別看他生性和善,但看到有誰浪費糧食他就會不客氣。他看不得在桌上撒飯粒,也看不得碗裡剩有飯粒,只有這時我們孩子們才感到姑父的嚴厲。就是我們在他家,姑父也會毫不顧忌孩子們是走親戚,擔心責怪他吝嗇。總是讓我們把碗裡的飯吃的一粒不剩,還親自監督看誰吃的最乾淨。“七粒米一條命”的故事就是那時候他在飯桌上說給我們聽的。

  我們大一點稍諳世事後,姑父總是說不管你窮富貴賤,做人都要勤儉、不要浪費,他的口頭禪就是“可吃不可髒”。可能是出於對他發自內心深處的崇敬,加之兒時受到的薰陶,也使我看不得浪費。以至於今天在餐桌上,我總是無意識的碗底朝天,從不剩一口飯、一粒米。無論在何等場合吃飯從不“淺嘗則止”,不會象徵性地扒兩口作罷。“節約鬧革命”已經不是我刻意這麼做而是成了習慣。雖然姑父那時只講節約,還沒有“打包”一詞的說法,但我在飯店用餐後如果剩菜“可觀”,我肯定會毫不猶豫的讓服務員拿來包裝袋子,因此常常被譏諷為窮命。為此,我出差到外地在朋友家做客時還鬧過笑話。當地的風俗流行“扣飯”,就是不能看到客人吃飯露出碗底。當時主人見我剛快吃完就又扣上一碗,一連兩碗大米飯,可想而知我的肚皮遭了多大的罪。

  現在姑父離開我們已經數個年頭,但他的教誨已經在我的心中生根發芽,“勤儉持家”也成為我人生的信條。姑父認真做人、以理服人、善待他人、平平淡淡、草根一生的形象讓我難以忘懷,時時記憶猶新。

  宗維波

  :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愛媽媽

  咖啡店裡,一對外國夫婦坐在我斜對面。夫妻倆正在低聲聊天,不知說到了什麼,丈夫突然拉過妻子的手,放在脣邊吻了起來。妻子笑著,臉上泛著微微的紅暈,眼睛閃亮,他們沉浸在幸福中,旁若無人。

  他們的小女兒在咖啡店裡四處走,走到我面前時,站住了。我對她做鬼臉,她捂著臉害羞地笑。我拿起筆,畫了一箇中國古代的美人像給她看,她走過來,小胳膊很親暱地放在我的腿上,靠著我。我把筆遞給她,讓她也畫,她在紙上胡亂畫了一些線條。

  我問她:“這是什麼?”她說:“是你!”“啊!”我裝出一副生氣的樣子,她更開心了,咯咯地笑出聲來。

  不遠處,也坐著一個小男孩兒,抱著一杯冰淇淋,用勺子一點兒一點兒地挖著奶油吃,神情木然。

  他的媽媽背對著我,正在和丈夫說話:“你這樣躲著我,算怎麼回事?即便是離婚,也得見面解決吧。孩子你也不見,有你這麼做父親的嗎?”說到孩子,女人明顯哽咽了。

  男孩兒看了看難過的媽媽,又把目光轉到別處去。我一直看著他,等他的目光和我相遇,然後立即見縫插針地給他一個微笑。他顯然是吃了一驚,看了看我,在自己的座位上扭了幾下,就把身子縮下去了,再也不肯與我目光相接。隔著那麼遠,我還是能感覺到他小小內心世界裡的灰暗和膽怯。

  兩個孩子,差不多的年紀,但給人的感覺卻如此不同。因為他們的母親是不同的,一個沐浴在愛中,一個正承受著丈夫的冷漠。一位父親能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愛他們的母親。因為生活在丈夫的愛中,女人的心柔軟而舒暢,溫潤而又***,她會寬容地對待身邊的每個人,會製造出愉悅、溫馨的家庭氛圍。

  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我們,我們愛爸爸媽媽。

  : 姐弟真情

  這是一個朋友講給我聽的,聽完後我也忍不住淚流滿面。也許親情地是這個世界上最長久的感情了……

  “ 我的家在一個偏僻的山村,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我有一個小我三歲的弟弟。有一次我為了買女孩子們都有的花手絹, 偷偷拿了父親抽屜裡5毛錢。

  父親當天就發現錢少了,就讓我們跪在牆邊,拿著一根竹竿,讓我們承認到底是誰偷的。

  我被當時的情景嚇傻了,低著頭不敢說話。父親見我們都不承認,說那兩個一起捱打。說完就揚起手裡的竹竿,忽然弟弟抓住父親的手大聲說,爸,是我偷的,不是姐乾的, 你打我吧!父親手裡的竹竿無情地落在弟弟的背上、肩上,父親氣得喘不過氣來,

  打完了坐在炕上罵道:“你現在就知道偷家裡的,將來長大了還了得?我打死你這個不爭氣的。”

  當天晚上,我和母親摟著滿身是傷痕的弟弟,弟弟一滴眼淚都沒掉。

  半夜裡,我突然號啕大哭,弟弟用小手捂住我的嘴說,姐,你別哭,反正我也挨完打了。

  我一直在恨自己當時沒有勇氣承認,事過多年,弟弟替了我擋竹竿的樣子,我仍然記憶猶新。

  那一年,弟弟8歲,我11歲。

  弟弟中學畢業那年,考上了縣裡的重點高中。同時我也接到了省城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那天晚上,父親蹲在院子裡一袋一袋地抽著旱菸,嘴裡還叨咕著,倆娃都這麼爭氣,真爭氣。

  母親偷偷地抹著眼淚說爭氣有啥用啊?拿啥供啊?

  弟弟走到父親面前說,爸,我不想念了,反正也念夠了。父親一巴掌打在弟弟的臉上,說,你怎就這麼沒出息?我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你們姐倆供出來。

  說完轉身出去挨家借錢。

  我撫摸著弟弟紅腫的臉說,你得念下去,男娃不念書就一輩子走不出這窮山溝了。弟弟看著我,點點頭。

  當時我已經決定放棄上學的機會了。

  沒想到第二天天還沒亮,弟弟就偷偷帶著幾件破衣服和幾個乾巴饅頭走了,在我枕邊留下一個紙條:

  姐,你別愁了,考上大學不容易,我出去打工供你。弟。

  我握著那張字條,趴在炕上,失聲痛哭。

  那一年,弟弟17歲,我20歲。

  我用父親滿村子借的錢和弟弟在工地裡搬水泥掙的錢終於讀到了大三。

  一天我正在寢室裡看書,同學跑進來喊我,梅子,有個老鄉在找你。怎麼會有老鄉找我呢?

  我走出去,遠遠地看見弟弟,穿著滿身是水泥和沙子的工作服等我。我說,你怎和我同學說你是我老鄉啊?

  他笑著說,你看我穿的這樣,說是你弟,你同學還不笑話你?

  我鼻子一酸,眼淚就落了下來。我弟趕忙為我擦掉眼淚,說:姐,你別哭,我這次來是想讓你幫我打聽一下,我想玩戶外學攝影加那個群好? 望著勤勞、踏實的弟弟,我破涕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