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手抄報的內容

  讀書價值觀就是人們在讀書過程中,基於自身讀書需求和內容而形成的,對讀書的目的、意義和價值的認識與理解,簡單地說就是為什麼讀書,讀什麼書,怎樣去讀書,如何讀好書等問題。你知道讀書手抄報怎麼做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閱讀手抄報的圖片

  閱讀手抄報圖一

  閱讀手抄報圖二

  閱讀手抄報圖三

  閱讀手抄報圖四

  閱讀手抄報的資料

  讀書名言警句

  1*** 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 ——朱煮

  2*** 讀書務在循序漸進;一書已熟,方讀一書,勿得鹵莽躐等,雖多無益。 ——胡居仁

  3*** 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 ——吳晗

  4*** 看書不能信仰而無思考,要大膽地提出問題,勤於摘錄資料,分析資料,找出其中的相互關係,是做學問的一種方法。——顧頡剛

  5***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劉向

  6*** 讀書破萬卷,胸中無適主,便如暴富兒,頗為用錢苦。 ——鄭板橋

  7*** 知古不知今,謂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 ——王充

  8*** 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鄭玄

  9*** 知識,主要是靠主動“抓”出來的,不是靠“教”出來的。 ——錢三強

  10***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丘

  11*** 欲速是讀書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綿密不間斷,不在不速也。 ——陸瓏

  12***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況

  13***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孔丘

  我愛讀書

  我很喜歡讀書,沒事的時侯總是喜歡在書的海洋裡暢遊,追波逐浪的那種刺激,還有與萬千美麗的海洋生物一起共舞時的那種暢快淋漓,讓你總是流連忘返,魂繞夢牽。

  要問我是怎麼喜歡上讀書的,那還得從我讀一年級時的某一天說起。記得那次我正在看電視,爸爸突然買了很多書回來,有紅樓夢、日記等,我一看差點沒暈過去,因為在那個時侯我不怎麼喜歡看書。爸爸居然說:“雯雯,先把書,不然就不能看電視。”這明明是往我滾燙的傷口上撒鹽嗎!明知道我最喜歡看電視的,卻硬逼著我看書。再三推辭卻無濟於事,只好知趣地走進書堆。

  開始我還是皺著眉頭看,可不知怎麼了,過了不久,緊皺的眉頭開始舒展開來,而且越看越有勁。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我看的是著名作家鄭淵潔先生的著作《皮皮魯總動員》。在那本書裡有小孩的童真、善良和邪惡,還有那美好的心靈。在書裡我學會了很多,懂得了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邪惡醜。我還在筆記本上認真地記下了書裡的好詞好句好段子。後來在我過生日的時侯,媽媽問我要什麼禮物,我竟然脫口而出說要一本書,全家人驚訝不已,最後連我自己都很驚訝。

  從此我愛上了讀書,書已經是我形影不離的好夥伴。

  關於勤勉讀書的典故

  【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

  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馬紹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輕氣盛,自以為博學多才,滿腹文章,經常在同僚面前賣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對他的所作所為也時有耳聞。

  這天,皇上把馬紹良召進後殿,閒聊幾句後拿出一首詩對他說:“聽說愛卿才學出眾,且看這首詩寫得怎樣?”

  馬紹良不知道這是皇上的詩作,只草草一眼,見其中有兩句是:“明月上竿叫,黃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說:“這詩不通!明月怎麼會上竿叫,黃犬怎麼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麼,以愛卿高見,這句詩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聲色地問。

  馬紹良說:“就改為‘明月上竿照,黃犬宿花蔭’。”

  皇上聽了,微微一笑,說:“愛卿才學疏淺,不配在京為官。”於是,馬紹良被貶三級,發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馬紹良自認晦氣,但也滿肚子不服氣,無奈聖命難違,只好帶著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來到閩南一座山嶺下休息,忽然看見山道旁野花團簇,爭奇鬥豔,便隨手摺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見一條黃絨絨的小蟲兒在花蕊中蠕動,便問身邊的轎伕:“這是什麼蟲子?”

  轎伕一瞧,笑著說:“它叫黃犬蟲,專愛往花蕊中鑽。”馬紹良一聽,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

  天很快黑了,馬紹良心事重重,無心趕路,便找了一個小店歇了下來,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視窗賞月,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見一輪明月照著在晚風中搖曳的翠竹,緩緩升上了天,正當月兒掛在半空的時候,不斷傳來鳥兒悅耳的叫聲,他聽了好長時間,似有所悟,叫來店主,問道:“這是什麼鳥在叫?”店主回答說:“這是明月鳥,這隻有在月亮當空時才叫,所以人們叫它‘明月鳥’。”

  馬紹良聽了,心裡慚愧萬分,這時才明白皇上為什麼把自己貶到閩南做官。

  馬紹良年逾古稀後,辭官回鄉,他特別後悔自己年輕時的狂妄淺薄,便時常對人們說:“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一個人最大的過錯,莫過於自以為是啊!”

  從此,“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便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