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治療學習心得總結範文

  鍼灸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臨床科學,鍼灸學學習的心得要怎麼寫?接下來就跟著小編的腳步一起去看一下關於鍼灸治療學生學習個人心得總結吧。

  鍼灸治療學習心得總結篇1

  在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鍼灸學這門課程。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許多感悟。

  鍼灸學是研究針刺和艾灸等治法的一門學科,是祖國醫學寶貴遺產之一。其內容主要包括經絡、腧穴、鍼灸方法及臨床治療等部分。由於其具有操作簡便、適應症廣、療效明顯和經濟安全等優點。因此數千年來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歡迎。

  針法和灸法是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針法是運用各種金屬針刺入穴位,運用不同手法進行治病的方法;灸法是採用艾條、艾柱點燃後薰灼穴位治病的方法。由於二者都是通過調整經絡臟腑氣血的功能達到治病的目的,常配合使用,所以合稱為鍼灸。

  鍼灸學根於中醫理論,特別是經絡和腧穴理論,它著眼於人體的經脈循行和腧穴分佈。由於理論比較抽象,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我們不僅要熟記經絡的循行規律及分佈特點,每條經的具體循行路線和主治,而且要善於在自己或他人身上點穴記憶。鍼灸學的經絡系統由經脈和絡脈組成,經絡是人體執行氣血的通道,包括經脈與絡脈。有直行主幹經脈和側行分支的絡脈組成。經絡系統是由經脈和絡脈相互聯絡,彼此銜接構成的體系。經絡中由經氣活動。經絡系統由經脈和絡脈組成,其中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及附屬於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包括十五絡脈和難以計數的浮絡和孫絡等,這些都需要我們瞭解和記憶。

  十二經脈由手足三陽經三陰經組成。共十二條經脈左右對稱分佈於頭面、軀幹、四肢、縱貫全身,其陽經分佈於陽側,陰經分別於陰側,但是足陽明胃經徇行於前腹部,足厥陰肝經上達諸陽之會的巔頂部,並且在內踝8寸上於足太陰交叉。徇行過程中十二經脈由各自所屬的臟腑及聯絡的臟腑器官。相表裡的陰經與陽經在手足末端相交接,同名的陽經於陽經在頭面部相交接,互相銜接的陰經與陰經在胸中交接,。其交接規律為“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鄉”,形成了一個氣血迴圈,使經經脈之氣營運不休。奇經八脈為別道奇行的經脈,包括:督脈、任脈、陰維脈、陽維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奇經八脈部隸屬十二臟腑,無表裡關係,但是其溝通十二經脈的聯絡,將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經脈聯絡起來,起到了統攝有關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

  腧穴部分包括腧穴的定位與主治,還有特定穴的特殊應用。腧穴為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特殊部位,包括十四經穴、奇穴與阿是穴三大類。腧穴有近治和遠治作用,部分腧穴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特定穴是一類具有特殊效能和治療作用的腧穴,包括依經氣執行特點具有不同作用的五腧穴:臟腑原氣輸注流經和留止於四肢部的原穴,十五經脈別出的絡脈的絡穴,十二經脈和陰陽蹺脈之經氣澱聚的郄穴;臟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背腧穴,匯聚於胸腹的募穴,六腑之氣下合於下肢足三陽經的下合穴;臟腑奇穴筋脈骨髓等精氣匯聚的八會穴;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相通的八脈交會穴;兩條或兩條以上經脈相交會的交會穴。

  在課程的學習中主要分了四大部分。除了上、中、下這三篇以外,主要上篇分了2個部分,一個是定位,另一個是穴位的功效。既然學校和老師按照這樣的順序來講課,那麼就一定有他的用意。在初學階段,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去模仿、去接受老師總結出來的有一定實踐價值的東西。看課外書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以課本為正統,不要對其他的書盡信,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足夠得臨床經驗,也就是沒有辨別事物正確與否的能力,因此,不要對學習求廣而不求深。廣可以經過以後的學習慢慢的去拓展,而深必須現在去做。因為只有打好了牢固的基礎,才有可能對以後的臨床其到促進與推動作用。

  在一開始學習的時候老師就要求我們背誦十二正經以及任脈和督脈的經絡循行。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記混淆的情況經常發生。而後又開始背誦腧穴歌訣,歌訣的背誦就相對簡單了。在背誦了經脈循行及歌訣後感覺學起腧穴來就比較有思路,而在學習腧穴的過程中也複習了經脈走形及歌訣。

  在學習這一部分的時候學校還為我們開設了鍼灸實驗課。在實驗課上老師的指導和同學們的幫助下,我們開始按照規範正式在他人身上進針、做手法。剛開始,我還是對此抱有敬畏態度的,經過本人不懈的努力,終於在同學身上進針了,體會很深的第一次體驗了扎針與被扎的感覺,第一次用艾柱對同學進行艾灸,第一次被艾灸。在針刺別人的時候,第一次感覺到了針下得氣。在被針刺的時候第一次感覺到了經絡氣血的傳遞。實踐是檢驗理論的惟一標準,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想要真正掌握鍼灸技術,就必須經過大量的實踐。

  經過數週的鍼灸實驗操作課程的學習,我們逐漸掌握了消毒方法,基本的進針方法,以及行鍼手法,留針出針方法。同時熟悉了鍼灸施治時,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此外,我們也進行了灸法的練習,同針法相比,灸法的作用比較侷限,但灸法也有針法難以企及的優勢,《醫藥入門·鍼灸》載“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我們學習了間接灸,包括隔鹽灸、隔姜灸等隔物灸法;以及懸起灸,包括溫和灸,雀啄灸,迴旋灸。

  鍼灸在治療上具有很多優點:第一,有廣泛的適應症,可用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多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第二,治療疾病的效果比較迅速和顯著,特別是具有良好的興奮身體機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鎮靜、鎮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簡便易行;第四,醫療費用經濟;第五,沒有或極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協同其他療法進行綜合治療。普遍為人們所接受,已經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醫療手段的組成部分。

  鍼灸在治療上有幾項原則:第一,補虛瀉實——指扶助正氣,祛除邪氣。臨床中大多以提插捻轉補瀉為主,配合呼吸、疾徐、開闔、迎隨四法,但在具體應用時,還應該根據不同病證、不同穴位的特點運用不同手法。第二,清熱溫寒——熱性病治療用“清”法;寒性病治療用“溫”法。第三,治病求本——治療疾病時要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採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法。第四,三因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如治療失眠一類的疾病,若白天針刺治療應刺以“興奮”類穴位,而夜間治療應刺以“安靜”類穴位。

  鍼灸應用為學習經絡、腧穴、刺法灸法等基本知識和技術後,培養運用鍼灸方法解決臨床實際問題,須把上述知識和技能綜合運用,由此,知道基本功對於以後臨床治療的重要性。

  現在的中醫學習,是任重道遠的,而且沒有將中醫融會貫通,是談不上創新的。“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我們學習中醫鍼灸,不僅要誦習經典,而且要心存大眾。醫術是為大眾服務的,我們只有確立了為人民服務的目標,才能更有動力學習。校訓講“繼承創新”,可見繼承是非常重要的,一些人一知半解的就去給人治病只會害人害己。所以我們要學習鍼灸,首要的是誦習經典,前人的智慧是無法想象的,儘管限於時代的侷限,他們的經驗也是值得我們學習。試想中醫鍼灸是多麼的博大精深,依靠一己之力是無論如何也探究不清楚的。所以研習前人的經驗,可以讓我們快速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識,理論總是要和實踐相結合的。泥古不化是註定要被淘汰的。我們要將前人的經驗和現實密切的聯絡起來,進而真正掌握屬於自己的鍼灸技術。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掌握常見病症的病因病機,辯證分型和鍼灸治療方法,要重視在實踐中學習,在見習實習課中,多動手,多思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鍼灸治療的知識和技能。

  鍼灸治療學習心得總結篇2

  鍼灸學是一門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研究經絡、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討運用鍼灸防治疾病規律的學科。

  經絡是體內執行氣血的通道,由經脈與絡脈相互聯絡,彼此銜接而構成的體系成為經絡系統。其中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及附屬於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包括十五絡脈和難以計數的浮絡、孫絡。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

  腧穴是人體臟腑之氣輸注於體表的特點部位。人體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應點,又是鍼灸的施術部位。腧穴分為十四經穴、奇穴和阿是穴,主治特點有近治作用、遠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屬肺,絡大腸,聯絡胃及肺系,從肺系出,循行側胸部及上肢內前緣。主治咳、喘、咯血等肺系疾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病證。

  手陽明大腸經循行於上肢外前緣,上肩,入缺盆,絡肺屬大腸。從缺盆上頸,止於鼻旁。主治頭面五官疾患、熱病、面板病、胃腸病、神志病,及循行部位病證。

  足陽明胃經循行鼻脣部,過耳前;主幹線從頸下胸,內入缺盆,屬胃絡脾;外行胸腹第二側線,下循下肢外前緣,止於第二趾外側。治之胃腸病、頭面五官病等。

  足太陰脾經下循小腿內側中間,經膝股部內前緣,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止於舌。分支一注心中,另一分佈胸腹第三側線,止於大包穴。主治脾胃病、婦科病、前陰病及循行部位病證。

  手少陰心經起於心中,聯絡心繫、肺、咽、目系,絡小腸,從肺淺出腋下,循行於上肢內後緣,入掌中,止於小指橈側端。主治心胸、神志病及循行部位病證。

  手太陽小腸經循行於上肢外後緣,繞行肩胛,內線入缺盆,下行絡新,屬小腸。上線從缺盆至目外眥,,分支止於目內眥。主治頭面五官病、熱病、神志病,及循行被病證。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頭頂絡腦,分支至耳上角;主幹從頭項向下,循行於脊柱兩側,內屬膀胱、絡腎,下貫臀,止膕窩,枕部分支下行背腰部主幹線外側,至膕窩部相合下行小腿後側,止於小趾外側端。主治頭面五官、項、背腰、下肢病證等。

  足少陰腎經斜走足心,沿小腿、膕窩、大腿內後側上行,過脊柱,屬腎絡膀胱,分支上行腹胸正中線旁。主治婦科、前陰、腎臟病,及循行部位病證。

  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中,屬心包,絡三焦,外行支從胸中出側胸上部,循行於上肢內側中間,止於中指端。主治心、心包、胃、神志病,就循行部位病證。

  手少陽三焦經循行於上肢外側中間,上肩,循耳部、面頰部,體腔支從缺盆進入,分佈胸中,聯絡心包、膻中、三焦等。主治頭、目、耳、面頰、咽喉、胸脅病和熱病等。

  足少陽膽經胸脅,目、耳部;從缺盆發出內行支入胸中,過膈,聯絡肝膽;外行支下行大腿外側止於第四趾外側,足背分支止於足大趾。主治肝膽病,冊頭、目、耳、咽喉、胸脅病,及循行部位病證。

  足厥陰肝經經足背、內踝前,上行大腿內側,聯絡陰部如體腔,聯絡肝膽,上行與督脈交匯於顛頂。目系支脈注於肺中。主治少腹痛、泌尿生殖病證等。

  督脈起於小腹內,下會陰部,上行於脊柱內側上達頂,下止於脣內齦交穴。主治神志病、熱病、腰、骶、背、頭項等部位及內臟病證。

  任脈起於小腹內,下會陰部,在腹正中線上行,過面部,聯絡於目。主治少腹、腹腰、胃脘、胸、頸、咽喉、頭面等部位疾病,及內臟疾病。

  針刺治療要有嚴格的無菌觀念,包括針具。醫者手指、針刺部位及診室內的消毒。進針主要有單手進針和雙手進針,後者包括指切進針、夾持進針、舒張進針。行鍼手法有提插法、捻轉法,及輔助手法:循法、彈法、刮法、搖法、飛法、震顫法。毫針補瀉手法有單式補瀉法,包括捻轉補瀉、提插補瀉,及其他補瀉手法,以及複式補瀉手法:燒山火、透天涼。

  灸法主要藉助灸火的熱力給人體以溫熱的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以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灸法分為艾灸和其他灸法。艾灸包括艾炷灸、艾條灸、溫鍼灸和溫灸器灸。其他還有燈火灸和天灸。施灸一般先上後下,先陽後陰,壯數先少後多,艾柱先小後大。特殊情況下,則可酌情而施。

  拔罐法是以罐為工具,以燃火、抽氣法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腧穴,使區域性面板充血、瘀血,以達到防治疾病額目的。拔罐方法有留罐法、走罐法、閃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針拔罐法。

  在本學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鍼灸腧穴各論的學習佔有很大的比例,需要掌握臨床常用穴位的定位與主治及操作方法,這是鍼灸學的基礎,需要下功夫花時間的。鍼灸學一門技術,更是一門學問,需要去學習去鑽研,而我只學習到了其皮毛,真正深奧的東西還未曾涉及。在今後的學習實踐中,我應該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和多實踐加深對針灸的理解,從而能在今後的臨床之中解決更多實際問題。

  鍼灸治療學習心得總結篇3

  眾所周知,中醫是我國的國寶、國粹,幾千年來為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鍼灸學更是我國的文化魁寶,它是一門博大精深、體系完備、內容豐富的學問,數千年來它以其獨特的特點在我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位舲。鍼灸療法具有適應證廣、療效顯著、應用方便、經濟安全等優點,它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也受到世界各國人們越來越多的喜愛,很多人希望瞭解它學習它,但是也許由於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覺得無從學起,不知從哪入手。 我作為一名護理人員,跟隨朱寶醫師從事了幾年中醫中藥和鍼灸的臨床診治工作,耳濡目染中醫中藥的神奇療效,正如《黃帝內經》中記載“一針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戀上了這門古老的醫術。在幾年的實踐中,我院三名護理人員通過自己的學習和臨床醫師的指導,初步掌握了鍼灸、拔罐、蠟療、燻蒸、按摩等幾項中醫適宜技術,並在臨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在根據我們的學習經驗談一下幾點鍼灸療法的體會。

  一、遵從中醫整體觀念,強化鍼灸療效

  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係,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鬥爭中,維持著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稱之為整體觀念。在臨床鍼灸治療中,整體觀念顯得尤為重要,不僅在要考慮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還要注意季節氣候、晝夜晨昏、地區方域對患者的影響。平衡鍼灸創始人——北京軍區總醫院平衡鍼灸專家王文遠教授認為:人體本身就是一個自我平衡系統,具有自身的調節修復功能。因此,在鍼灸的過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適的體位,積極與患者溝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鍼灸療法和療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顧忌和怕痛的心理,積極配合醫生,以期通過人體自身的調節與平衡取得更好的療效。此外,還要注意患者的狀態和體質,飢餓患者不宜針刺,若需針刺,應取穴少,輕刺為宜;過飽者不宜針刺,若需針刺,上腹部不宜深刺、直刺;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體弱者,針刺手法宜輕;劇烈運動後不宜馬上扎針。再次,人體在不同的季節影響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來適應。如春夏陽氣升發在外,氣血容易浮於體表,故面板鬆馳,腠理開洩,人體就以出汗散熱來調節。秋冬陽氣收斂內藏,氣血閉於內,故面板緻密,出汗減少,體內必須排出的水液就從小便排出。因此在春夏季節鍼灸後的患者面板鬆馳,腠理開洩,易至風邪入侵,務必叮囑患者不要急於洗澡和吹風,以免加重病情。

  二、掌握配穴原則,靈活取穴

  1.先後次序的靈活應用 由於人體每一個穴位的主治功用不同,因此取穴時有主穴和配穴之分。在我院朱寶醫師的指導下,我們掌握了鍼灸學的普遍應用的“八要穴歌”: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內關,小腹三陰謀,坐骨刺環跳,腿痛陽陵透。 這八句話,共四十個字。每一句講了一個穴位,一句五個字,即講了一穴位,又講了它治療的部位。對於初學鍼灸的我們在配穴方面有很大的啟示。朱寶醫師還特別強調取穴的先後次序,在臨床應用時,應根據病人分清主次,靈活掌握取穴的先後順序。如發作性痛症,易先刺遠隔穴位,運用導氣手法,通過經絡的遠隔誘導作用,使疼痛改善後,在刺痛處穴位,就可避免病變部位因疼痛過敏引起的肌肉緊張,造成進針困難,加重疼痛。又如胃痛時常先刺遠端足三裡穴,再刺中脘;三叉神經痛先瀉合谷,再取頭面部穴位。可見,取穴的先後順序的不同直接影響著臨床療效。

  2.循經選穴的原則 臨症選穴配伍,朱寶醫師倡導按照“循經選穴”的原則,以臟腑經絡理論為指導,根據病機和症候,在其所屬或相關的經脈上選穴配方。在明確辯證的前提下,直接選取與病情相關經脈上的穴位進行治療,臨床上常取經脈循行遠隔部位的經穴作為主穴,這些穴位是經絡之上下、出入的處所,具有遠近聯絡的功能,對本經頭面、軀幹、臟器等疾病,有直接的治療作用。前面所提到的“八要穴歌”正是臨床循經取穴法的高度概括。在臨床應用中以本經取穴和他經取穴多見。如手厥陰經病變出現的心絞痛、心悸取內關,手太陰經病變的咳嗽取尺澤,咯血取孔最等。此外還有中病旁取,遠近取穴法等多種取穴法,臨床上根據病情酌情應用。

  3.疼痛選穴以“以痛為愉”的原則 在循經選穴的基礎上,直接選取患部經脈循行所達的穴位,以區域性選穴為主。如眼病取晴明,耳疾取聽宮,膝痛刺犢鼻等。

  4.靈活補瀉,辨證施治 在補瀉手法的應用上,朱寶醫師重視針刺手法,認為恰如其分的運用補瀉手法是鍼灸療效的關鍵,認為進針得氣後,應根據個體生理、病理狀態的不同和氣血盛衰辨證施治,採用不同的用針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將補針和瀉針分為輕、平、大三類,即輕補、大補、平補、輕瀉、大瀉、平瀉、平補平瀉等七法。對不同的病人甚至同一病人,都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病情變化辨證施治。如一例膽絞痛患者的治療,初期採用大瀉法針刺陽陵泉止痛後,改用平瀉法刺其他穴位,使經氣保持暢通,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我們初步掌握了鍼灸理療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是在如大海般浩瀚渺茫的中醫世界裡,這些都只是皮毛,總結出一點體會與心得,與各位同仁共同學習,不足之處,請見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