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名典故

  典故大家應該都瞭解吧,那典故都有哪些呢?詳細是小編帶來的的內容,歡迎欣賞

  1

  [錦官城。]

  這個大家都知道,說這個是為了引出下一個。四川是中國蠶桑產區,蜀錦在東漢是已負盛名,古人利用流經成都的流江濯錦,色澤鮮麗,蜀漢時設管織錦之官,駐地稱錦官城,因而有錦城之稱,蜀漢在成都置錦官城,以集中織錦工匠,管理織錦而得名。在歷史上這裡是蜀錦的主要產地與集散中心。南朝梁的李膺在其《益州記》裡寫道:“錦城在益州南、笞橋西流江南岸,昔蜀時故錦官也。其處號錦裡,城墉猶在。”之後錦官城便成了成都的別稱,代指整個成都。

  2

  [車官城。]

  大約在漢末至蜀漢年間,車官城落戶成都,字面上就是造車的工廠,然而,在現今我們可以查閱的所有東漢王朝官方史料中,卻絕少能看到對車官城的記載,漢王朝對它似乎一直諱莫如深。有關車官城隻言片語的史料,是晉代史學家常璩透露的。常璩在《華陽國志》說,車官城並非一座孤立小城,城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設有軍營,將它拱衛其中。常璩記載的是車官城的外部資訊,城內到底是什麼模樣,從古至今卻未曾有一名史學家披露過,顯然,如果單單是個造車廠,漢政府完全沒有必要出動大軍守衛它。在東漢王朝的設想中,車官城被賦予了軍事上的意義,東漢王朝作戰用的戰車,許多也是來自於此。伴隨著東漢王朝外交政策的起伏及與北方匈奴的交惡,越來越多的戰車從這裡走向了戰場。“閉門造車”這個成語,是車官城這個國家工廠最生動的寫照。後來也代指整個成都,但不及錦官城有名,可能還是和車官城的神祕有關吧。

  3

  [花牌坊。]

  相傳明朝朱元璋為振邦興國開科取士羅織人才。居住在成都市西門一條街上的秀才花如春上縣、府應考,均名落孫山,便灰心喪氣。一日他在茶鋪吃閒茶,見一叫化婆伸手行乞,心生憐憫之心,遂將身上僅有的五文錢送與她買饅頭。叫化婆隨即謝過他,說,你是將相之才,可要努力考取功名。花如春受到叫化婆的激勵,便重拾書卷,日夜攻讀。一天夜裡,他讀書睏倦在几案上趴著睡著了,夢中見叫化婆點化他,到了京考,花如春一看試卷,試題果在《春秋》範圍內,便提筆揮就一篇恤民安國的錦繡政論類文章,深得主考官大悅,呈上朱元璋,欽點花如春狀元,並批示花如春打馬遊街,以顯示皇恩浩蕩。花如春在省親期間,深入百姓之中,瞭解百姓疾苦,上奏減輕賦稅徭役,勸導農耕惜民等治國安邦之策,深得朱元璋嘉許並施行之,取得非凡效績。於花如春功勞赫然,成都府尹上奏朱元璋修建一花姓牌坊,彰顯花如春。朱元璋准奏,因而得名。

  4

  [濯錦廂。]

  成都南郊石羊鄉境內的近慈寺是我市唯一的密宗禪院。這裡原名濯錦廂,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由梵安寺沙彌吳某即智澗和尚捐宅建寺,召徒奉佛,並侍養母親,故名近慈寺。後毀於火,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真悟和尚重建。乾隆十五年***1750***又經遷修後屬文殊院南莊。1938年能海法師由西藏來蓉住錫於此,擴大了原有範圍,增植花木、果樹,一時香火極盛,僧眾達200餘人。近慈寺的建築莊嚴幽靜,進山門,照壁是伽蘭殿,中塑關羽像;再進是彌勒殿,三進是大雄殿,塑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及脫紗的釋迦,毗盧佛像。四進是大威德殿,有銅鑄大威德像,其像僅次於北京北海白塔下的銅像;最後是大師殿及藥師樓,殿塑黃教主宗喀吧大師及弟子開初傑、吉超傑佛和銅鑄佛像三十餘尊。藥師樓藏有龍藏經、續藏經、磧砂藏經、頻伽藏經和藏文寫經多冊。在藥師樓的小護摩壇裡有日本、印度和國內各地鑄的銅佛像近百尊,還有瑪瑙、香爐等藝術文物。譯經院裡藏有大批經笈和經板。在沙彌堂、大護摩壇、金剛院、加學堂、學戒堂、學士堂和居士寮等院裡植有許多如梅、桂、曇花、無花果等珍貴花木。此外,還有明萬曆三十年、清乾隆二十二年鑄的鐵鐘、鐵爐和乾隆四十二年的遷修碑記一通,1953年市人民政府還撥款對整寺院進行維修,文物得到妥善儲存。但由於十年浩劫,所有的塑像、銅像、碑刻、經笈、藝術文物均蕩然無存,寺院已被兩廠分佔,僧眾安置在附近的鐵像寺.目前僅能見到原建築結構,能海法師的禪房***住地***、藏經樓等,雖內在不同以往,但外表依舊,仍有古色的寺院感覺。

  5

  [摩訶池。]

  摩訶池始於隋朝,隋煬帝開皇二年***586年***,益州刺史楊秀鎮蜀,展築成都子城,取之坑因以為池。摩訶池得名於一位西域僧人。唐人盧求《成都記》:“隋蜀王秀取土築廣此城,因為池。有胡僧見之日:‘摩河宮毗羅’,蓋摩訶為大宮,毗羅為龍,謂此池廣大有龍,因名摩訶池。”摩訶池始成初期,面積約500畝,只能靠貯蓄天然雨洪。唐代,成都的城市水利得到全面發展,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節度使韋皋開解玉溪,並與摩訶池連通;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節度使白敏中開金水河***禁河***,自城西引流江水入城,匯入摩訶池,連線解玉溪,至城東匯入油子河***府河***。據清李元《蜀水經》,流江“又東為金水河,入成都縣城,匯為摩訶池,又東釃為解玉溪,又東穿華陽縣城而出,入油子河”。從而構築了成都城市水利設施完整的河湖水系,為摩訶池注入了充足水源與盎然生機。隨後幾千年一直是遊玩之地,聞名一時,眾多文人騷客到此玩賞,末清初,蜀王府毀於戰亂,清康熙四年***1665年***,於蜀王府廢墟上興建貢院,西北隅仍殘留少許水面,民國3年***1914年***才全部填平作為演武場。至此,歷時1300餘年,令唐代詩人武元衡,“愛水看花日日來”,南宋詩人陸游“一過一銷魂”的“摩訶大池苑”消失殆盡,無跡可尋,為後人留下無盡惋惜和綿綿思戀。倘或如今還在,想必絲毫不遜色於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