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收藏故事

  在收藏熱持續的今天,被譽為古代奢侈品的古玉收藏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那麼你們知道古玉的收藏故事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

  無心插柳,與玉結緣

  “收藏是個過程,這個過程永無止境,中國的收藏品,無論出土的還是傳世的,猶如浩瀚大海,數不勝數,先人給我們留下的太多了,而每一個收藏者只不過是這片大海中的一隻小船。”

  中國玉器以其獨特的材質、工藝和藝術特色受到世人青睞和珍愛。古人對玉器評價極高,常常賦予其美好的內涵,“溫其如玉”就是對君子品格的讚譽。

  然而,歷史最為悠久、文化內涵深厚的古玉卻不為今人看重。據李德亮介紹,古玉與當代玉器價格差距非常大,價格倒掛現象嚴重,新玉在市場上炙手可熱,而古玉市場相對冷清,古玉收藏也一直在低谷徘徊,這是當下玉器市場普遍存在的現象。由於國內高古玉拍賣市場並沒有完全放開,流通受限,高仿古玉和贗品又防不勝防,加上鑑賞和辨偽能力的侷限,介入高古玉收藏的人很少。

  李德亮涉足古玉收藏可謂無心插柳,他將此視為與古玉的緣分。李德亮最早只是寫字、畫畫,對工藝品有些興趣,喜歡具有藝術性的一些物件。在2000年之後,李德亮開始涉足收藏,最早收藏的目的並不明確,什麼都買。“只要看著是老物件,就買,好不好也分辨不出。”在2005年前後,收藏還不像現在這麼熱,關注收藏的人也沒現在多,李德亮最早以購買瓷器居多,也買了一些青銅器、竹雕、木雕,在那時,還能在市場上撿漏。其中就有清代竹雕名家吳之璠的筆筒,這是李德亮在潘家園地攤上看到的,因為上面的繪畫很精緻,刻工也很好,上面的署名為東海道人。後來查詢資料時,才知道製作者的背景非同一般。

  在收藏瓷器一段時間之後,李德亮業內專家給自己買的這些瓷器“掌眼”,這些作品後,專家評價其藏品“真品多,但精品少”。這一評價一方面增加了李德亮收藏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讓他重新思考以後收藏的方向。李德亮明白,市場上流通的高古瓷有一些好的、真的,但精品瓷器,如元明青花、清三代官窯瓷器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在市場上。他說:“宮裡的東西流在市場上的非常稀少,即便流出,大部分也在高官或者富豪手上,在市場上收到精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李德亮發現,市場上關注高古玉的人不多,而高古玉的真品、精品相對較多,價格也相對較低,在深度瞭解市場行情之後,李德亮放棄了瓷器收藏,開始專注於高古玉。為此,他購買了很多玉器方面的書和圖錄,開始試探性地購買玉器。

  2

  實踐出真知,經驗出行家

  李德亮購買的第一件讓他感到欣慰的古玉是一隻銅鑲白玉油燈。2005年,李德亮在潘家園閒逛時,看中了一件“石制油燈”,油燈是用過的,外面都是黑油泥,賣家要價800元,李德亮以260元拿到手。後來拿回來整理,將油泥刮完,清洗之後,一隻漂亮的銅鑲白玉油燈煥然一新。後來,李德亮請到熟識的專家鑑定,這件油燈為遼金時期的玉器。

  至此之後,李德亮對高古玉的搜尋和收藏近乎如痴如醉,除了工作和正常生活,李德亮其餘時間幾乎完全用在了古玉收藏上。潘家園、昌平古玩城、報國寺都是他週末和休息時間必去的地方。在外地出差時,他也會去所到省市的古玩市場尋找古玉。尤其是2007年和2008年,李德亮每次都會收穫幾件古玉。

  只要沒有特殊情況,李德亮每週六早晨5點就會去潘家園這些古玩市場,一年四季,照去不誤,每次一個來回,最少能看到地攤上大大小小10萬件器物,從中發現數量極其有限的好作品。李德亮表示,最近幾年,這些地方的玉器假貨居多,一些地方甚至專門製作假玉。

  既看書,又跑市場,理論與實踐結合,李德亮通過這種方式不斷積累經驗。買回來的東西,經常盤玩,和書上的玉器對照,對比他們之間的形狀、紋飾、刀工、沁色等,相互結合,增長知識,提高眼力。看多了之後,對各個時期的玉器都有印象,古玉從原始社會時代開始出現,發展至商周、春秋戰國,一直延續到清代,每個時代玉器的形狀、紋飾以及材質都有其時代特點。到現在,只要看到一件玉器,李德亮就能大體知道這件玉器是什麼年代的。

  3

  古玉,30萬變500萬

  10年前花30萬收藏的一件唐代玉鴛鴦,現在已經漲到500多萬

  行內有話說:散盡千金換古玉。這話一點沒錯,10年前,閆耀領在一件古玉上的花費就有幾十萬元,現在他手裡的一個唐代玉鴛鴦粉盒,是10年前他花30萬元收來的。像這樣儲存完好的一對很少見,這對鴛鴦一隻長約15公分,尾部也有三四毫米的厚度,中間是空心,看上去精緻極了。他說去年有人給他出500多萬元,他沒捨得賣。

  到現在,只要看到一件玉器,閆耀領就能大體知道這件玉器是什麼年代的。但他不太願意講撿漏的故事,儘管這是古玩收藏圈裡圈外最津津樂道的談資。

  可能玩玉的人很多,但是真正玩古玉的人一定不多。閆耀領說,雖然古玉近10年來一直保持上漲之勢,但是國內古玉市場並不算十分火熱,離制高點還相差甚遠,收藏古玉不失為好的時機。但是,古玉對收藏知識要求很高,現在市面上夏商周時期的古玉已經不可能得到,唐宋時期的也非常罕見,能見到的古玉多數是明清時期的。

  古代玉器能滿足人們愛好古文化的情感,但因為數量有限,真正懂得古代玉器的人鳳毛麟角。比如,有的收藏者片面追求大器,卻不知道“高古無大器”。漢代之前的玉器多是掛飾件,民間沒有資格擁有,另一方面,宋代之前的人席地而坐,沒有空間放置大件的玉器擺件,自然也不可能有這些大器的傳世,“收藏者如果對歷史不瞭解,用現在的生活去想象古人,就一定沒辦法正確收藏,因此這個市場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