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製造技術論文

  隨著我國的科技發展,仿生技術也在不斷地提升。小編整理的,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篇一

  仿生黑木耳與單季水稻輪作新技術

  【摘 要】的仿生黑木耳與單季水稻輪作新技術是利用冬閒田發展仿生黑木耳生產,並接茬種植單季晚稻,是實現穩糧增收和確保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一種新的耕作模式,深受山區農民歡迎。

  【關鍵詞】仿生黑木耳;單季水稻;輪作

  最近幾年,在龍泉市仿生黑木耳產業穩步發展過程中,耳稻輪作作為一種新的高產高效種植模式,在當地發展效益農業中發揮出積極的作用。耳稻輪作的應用能夠使冬閒田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可以保證糧食生產的穩定和經濟效益的提高,確保“糧食超千斤,增收上萬元”農田效益的實現,是實現穩糧增收和確保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一種新的耕作模式。

  1 仿生黑木耳栽培技術

  1.1 栽培季節與培養料配方

  依據海拔的高低可把制袋時間定在 9 月中旬至 11 月之間,可選用闊葉樹鋸末作為培養料,選用的玉米芯、棉子殼應保證為未發黴的新料,選麩皮、米糠、碳酸鈣、糖、生石灰等作為輔助原料。如下配方比較常用:①雜木屑 75%,粗糠 10%,麩皮 10%,碳酸鈣 1.5%,細糠 3%,紅糖 0.5%;②雜木屑63%,棉子殼 20%,麩皮15%,碳酸鈣 1.5%,生石灰粉 0.5%;③雜木屑80%,麩皮18%;碳酸鈣 1.5%;紅糖 0.5%。在上述配方中,按1︰1~1.1的比例配製原料與水。

  1.2 菌棒製作與菌絲培養

  1.2.1 拌料裝袋

  拌料按先幹拌後溼拌進行,必須拌勻,不然會因殺菌不徹底而產生雜菌感染。有棉子殼在配方中的必須用石灰水先預溼,新增細糠的應將其研細,不可因顆粒較大、吸水不透而導致汙染產生。含水量要以手握培養基成團、用手指捻料後手指上產生溼潤感為宜。塑料袋選規格為15cm×55cm的聚乙烯塑料袋,乾料為800g/袋,原料與水的比例為 1︰1~1.1,裝袋後的重量為1.6~1.76kg。

  1.2.2 滅菌接種

  常壓滅菌:當料溫達到 98~100℃時應保持 10~12h,要保溫就應防漏氣,不能中途降溫,否則滅菌效果會因鍋內溫度達不到需要而受影響。接種可於滅菌結束後栽培袋冷卻至20~30℃才進行,選用南方木耳“新科5號”菌株為品種,單面接種每袋3~4穴,接種後再套好袋子。菌種在接種時儘量少受損傷,不能用手去強力按壓,否則會出現不萌發菌種甚至雜菌感染現象,這能決定成活率的高低和生產的成敗,對於稍大一點的孔,稍小的種塊必須成塊。

  1.2.3 培養菌絲

  搞好培養場所的清潔衛生是前提。應控制或選擇20~30℃的接種初期培養溫度條件,溫度不能在20℃以下或30℃以上。在20℃以下會使菌絲吃料恢復緩慢,導致“幹種”、“死穴”而影響成品率;而30℃以上也會對菌絲生長與成品率產生不利影響。以20d為期,培養前10d溫度最好保持在24~28℃,而10d後應在20~23℃之間,同時還要保持70%的培養室溼度。在發菌期間,必須以培養室的溫度與空氣狀況為依據,把通風換氣工作做好,尤其要把後期的加強通風換氣、散堆培養工作做好,保持堆內溫度在28℃以下。

  1.3 準備出耳場地

  可選擇單季稻收割後的冬閒田作為仿生黑木耳的栽培場地,栽培場地必須具備環境清潔、通風良好、陽光充足和靠近水源等條件。要把走道的土翻至畦上成凸畦***龜背形***,敲碎土後再噴透2%的石灰水。對寬 1.2m 左右的畦,視場地確定長度,在中間留出50cm的走道,耳棒斜靠的支撐物可在兩邊拉1根細鐵絲或用小木杆充當;不需覆蓋薄膜在耳筒上,也無需搭建遮陽棚,這樣可讓空氣流通;露天排放密度比香菇菌棒略稀,避免雨天出耳後有爛耳產生。

  1.4 排場與出耳管理

  將發好菌絲的耳筒於當年12 月至翌年 2 月搬至耳場,排場要選擇陰天或晴天。刺孔用具選用 5~6mm 的鐵絲***或17cm的鐵釘***按梅花形 2cm 釘在木板上,出耳孔深度 1~1.5 cm,在每個筒上扎180 個左右。若採用不脫袋,耳筒扎孔1周之後,有耳孔菌絲恢復可見時才可行噴細水管理措施,早晚各噴1次,每次為0.5h,噴水量要視其子實體生長而逐漸加大,噴水要選擇氣溫低的時候進行,氣溫高***白天***則不噴,一般多於晴天、颳風天***早、晚***噴。黑木耳栽培的關鍵為水分管理,當形成原基時,要控制90%~95%的栽培場空氣相對溼度。當氣溫高時,早、晚都要噴水,遇到乾燥空氣噴水次數要增加,於採收前的1d停止噴水。在採收後養菌7d,到第八天再噴1次霧水,保持溼潤的培養料,等形成新的黑木耳耳芽之後再繼續噴水。採摘可於耳片八九分成熟時進行,木耳採完兩批就要換菌筒另外一頭,以保證兩頭均勻出耳,讓菌絲形成子實體得到促進,整個栽培期共可採摘 4~5潮。加工製作黑木耳相對簡單,在陽光下進行即可。貯藏也簡單,用薄膜袋和編織袋裝入後堆疊於乾燥黑暗處即可。

  2 單季晚稻超高產種植技術

  單季晚稻於每年5 月上旬開播,採用旱育秧培育壯秧,於5 月下旬至 6 月上中旬移栽,水稻強化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病蟲綜合防治等節本高效增產技術也要配套應用。

  2.1 選用良種,培育壯秧

  選用抗病性強、成熟期適中、產量高、品質較好的超級稻優良品種,如中浙優1號、甬優9號、兩優培九、中浙優8號等。播種前晒種1~2d,用清水浸種12h後,再用強氯精500倍液浸種12~24h進行消毒,以預防稻瘟病、白葉枯病和惡苗病。播種期在5月下旬至6月初,採用肥床旱育秧,每667㎡需苗床地15~20㎡,播種量為1.0~1.5kg,秧齡控制在30~35d。

  2.2 深犁細耙,施足底肥

  在仿生黑木耳收穫後,要徹底清除殘膜,灌水後翻犁稻田,實行兩犁兩耙。每667㎡施有機肥1000kg、過磷酸鈣50kg、氯化鉀10kg、硫酸鋅0.5~1.0kg,先將幾種化肥充分拌勻,在翻犁第二道田後,將有機肥和化肥均勻撒于田面,然後多次細耙,使肥料與泥水充分混合均勻,達到田平泥化的標準。

  2.3 拉線條栽,實行寬窄行規範化栽培

  寬行距26~30cm、窄行距13~15cm,行與行之間錯穴栽培,穴距17cm,每667㎡栽植17000~20000穴,每穴插2株。

  2.4 科學管水,適時追肥,稻田化除

  按照“淺水插秧,寸水返青,薄水分櫱,苗夠晒田,寸水孕穗、保胎,溼潤壯籽”的原則進行科學管水。秧苗移栽後5~7d,結合稻田化除,每667㎡用滅草寶20g***即17%乙·苄可溼性粉劑***拌尿素15~20kg作分櫱肥施用;栽後45d左右,每667㎡施尿素5~7.5kg作孕穗肥。

  2.5 加強病蟲害防治

  晚稻的主要害蟲有三化螟、稻飛蝨、蚜蟲等,可選用4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分別在三化螟蟲產卵前、卵孵化前、幼蟲三齡前各噴1次。

  3 結論

  這一仿生黑木耳與單季水稻輪作種植模式有很大優點,不用與種糧爭時爭地,排放的菌棒可利用冬閒田露地進行,無需搭棚,能達到省工、省力、省資源和節約成本的效果。同時,黑木耳產品國內外市場廣闊,產品年年供不應求,產生效益穩定。栽培黑木耳之後,在稻田撒施廢棄料,有大量有機物可產出,有利於土壤的改良和培肥地力,不僅節約了水稻種植成本,還提高了產量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彭雲煌.水稻——木耳間套高效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05***3***:18-19.

  [2]萬勇,彭雲煌,左鬆雲.水稻——木耳間套作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05***1***:24-25.

  篇二

  甲魚池塘仿生態養殖技術

  摘要 從池塘環境選擇、仿生態環境建設、苗種放養、飼料投喂、日常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闡述了甲魚池塘仿生態養殖技術,以指導甲魚養殖。

  關鍵詞 甲魚;池塘;仿生態;養殖技術

  中圖分類號 S966.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4-0257-01甲魚又名團魚、腳魚、水魚,學名中華鱉,是廣泛分佈於我國的次生性水生爬行動物。甲魚富含人體所需的脂肪、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特別是野生甲魚營養價值非常高,品質優良。舒城縣位於江淮之間,雨水充沛,水質清新,是甲魚理想的養殖地點。2006年開始,舒城縣部分農戶利用池塘仿生態常溫養殖甲魚,平均單產達到了3 750~4 500 kg/hm2,年均收益在7.5萬元/hm2左右,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現把甲魚池塘仿生態養殖的技術要點總結如下,以供廣大養殖戶參考。

  1 池塘環境選擇

  1.1 養殖環境選擇

  甲魚喜陽怕風,喜靜怕驚,喜潔怕髒。要求養殖池塘環境安靜,無工業“三廢”及醫療垃圾、生活等汙染源,水質清新無汙染,符合國家漁業用水標準,交通便利,光照好,排灌方便。

  1.2 養殖池塘設施

  甲魚池面積以0.47~0.80 hm2為宜,水深1.2~2.5 m,池底淤泥小於20 cm,池底平坦,坡比1∶2.5~3.0。進排水口設定在池塘相對兩側,池埂夯實不漏,池埂向內出簷15 cm。為防止甲魚外逃和敵害的侵入,進排水口用50目雙層鋼絲網過濾,在池塘四周用石棉瓦材料製成防逃圍牆,圍牆四周高出池埂50~60 cm,埋入土下30 cm左右。在池塘岸邊四周設定飼料臺及晒背棲息臺,數量依池塘大小而定[1-2]。

  2 池塘仿生態環境建設

  2.1 栽種水生植物

  為改善池塘環境,增加養殖的經濟效益,可在池塘中栽植沉水植物如伊樂藻、分苦草、眼子菜等,挺水植物如蓮藕等,浮水植物如蕪萍、鳳眼蓮等,水草覆蓋率約1/3。在甲魚池中種植水草具有以下優點:①增加溶氧量,淨化水質;②為甲魚清潔身體,提供棲息場所和餌料;③調節水溫,特別是夏季,栽種水生植物可以提供遮蔭的場所,能夠有效降溫。

  2.2 投放有機營養料

  為促進蚌、螺及其他底棲動物和野雜小魚蝦的生長,應定期施肥,控制水質,利用藻類調劑水質,為甲魚生長提供優質適口餌料[3-4]。

  2.3 培養水生動物

  為保證甲魚有足夠的餌料,同時改善池水的水質,投放3 000 kg/hm2的蚌、螺及其他底棲動物和野雜小魚蝦,5—6月將抱卵青蝦投放甲魚池,能為甲魚的生長提供活餌。投放螺螄可為甲魚提供活性蛋白餌料,同時淨化池底,調節水質,投放前用8~10 mg/L高錳酸鉀消毒10~15 min,若池塘中螺螄數量較少,可於8月下旬至9月上旬適量補投。

  3 苗種放養

  3.1 池塘消毒

  放養前15 d,用生石灰全池潑灑,以消滅底泥中的病原體;7 d後注入50 cm新水,同時撈出被殺死的雜物、野雜魚,保持水質清潔。

  3.2 苗種放養

  苗種可以自繁培育,也可以從外地選購,外地選購的甲魚要進行1個月的暫養強化培育。魚苗要求體質健壯、無病無傷、個體整齊、反應靈敏、色澤光亮、健康。放養時動作輕快,以避免苗種受傷。放養的密度按規格定,一般規格為8只/kg,投放2.25萬隻/hm2左右;4只/kg,投放6 000只/hm2左右。甲魚種放養後,套養規格50 g左右的鏈、鱅魚種,套養4 500尾/hm2左右,提高水體利用率,為了保證甲魚的正常攝食,池塘不能混養鯉魚[5-6]。

  4 投喂飼料

  4.1 餌料種類

  甲魚以鮮活餌料為主,配合少量的植物性餌料,具體為小雜魚、鮮活螺蜆、蚌肉、麩類、餅類、玉米、南瓜等及人工配合飼料。為促進甲魚吃食,放養1周內在剛露出水面的平臺上主要投餵豬肝,隨後用蚌肉、小雜魚進行補喂。同時新增部分光合細菌等,禁止施用含激素藥劑、新增劑等。

  4.2 投喂方法

  甲魚餌料投放堅持“四看”、“四定”的原則。“四看”即“看甲魚攝食和活動、看水、看天氣、看季節”。“四定”即“定時、定位、定量、定質”。投喂方法如下:當水溫達20 ℃時開始投喂,每天8:00、17:00各投喂1次佔甲魚體重2%~3%的餌料;當水溫達25 ℃以上時,投喂量一般佔甲魚體重的3%~4%;當水溫達28 ℃以上時,分別在8:00、13:00、20:00投喂佔甲魚體重5%~7%的餌料。以甲魚在2 h內吃完餌料為宜。根據甲魚的生長階段選擇餌料的粒徑,甲魚生長前期投放粒徑1.0~1.5 cm大小的碎肉,當甲魚體重達350 g時,為提高甲魚的肌肉品質,可以將魚蝦或螺蚌肉去殼直接投喂[7-9]。

  5 日常管理

  5.1 水質調節

  保持水位1.5~1.8 m、水體透明度30~40 cm,水色呈藍***下轉第260頁***

  ***上接第257頁***

  綠色或黃褐色,保證甲魚的正常攝食和良好生長。營造甲魚的自然生長環境,建立水體的生態平衡,主要應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經常觀察甲魚的吃料情況,保證甲魚在2 h內吃完投餌料。二是為調節水質,保證水體清新,每隔10~15 d加水、換水1次,換水量一般不超過1/3。三是定期潑灑EM菌、光合細菌等微生物製品,起到淨化水質、防病促長、提高飼料轉換率的作用。

  5.2 分池管理

  為防止甲魚相互之間殘殺,保證甲魚的快速生長,根據甲魚的生長狀況,將規格大小相同的甲魚挑選分級進行分池飼養。

  6 疾病防治

  採取“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無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則。下塘前用3%~5%食鹽水浸泡15~20 min進行消毒。高溫季節,為防止疾病發生流行,每20 d向水體潑灑20 mg/L生石灰溶液,以殺滅水體病原,補充水體鈣質,調節pH值。每隔15 d用2 mg/L漂白粉化水全池潑灑1次。定期投喂防病藥餌,防病藥物以中草藥和生物製劑為主,每月上旬投喂2次,連喂3~5 d。

  7 參考文獻

  [1] 雷光英,李麗雪,陳耀根,等.淺談廣東甲魚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水產科技情報,2011***1***:43-47.

  [2] 李進村,劉其芝,童厚廣,等.甲魚生態養殖技術推廣效果研究[J].科學養魚,2011***7***:30-31.

  [3] 劉其芝,李進村.EM菌液在甲魚養殖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15***:322,327.

  [4] 張長芳,塗必柱,楊奉玲,等.露天池塘生態養殖甲魚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6***11***:126,129.

  [5] 朱迪,蔣天明,包永勝,等.甲魚養殖技術之一:南美白對蝦與日本甲魚混養試驗[J].中國水產,2008***10***:36-37.

  [6] 劉平,朱定貴.甲魚養殖技術之二:甲魚養殖的投餌技巧[J].中國水產,2008***10***:38-39.

  [7] 黃愛華,張大中,葛雲雷.甲魚仿生態池塘養殖技術[J].齊魯漁業,2010***10***:49-50.

  [8] 劉學東,張宗卿.甲魚溫室轉外塘生態養殖的操作技術要點[J].內陸水產,2008***6***:19.

  [9] 吳坤傑,楊東輝,周夏,等.丘陵地區水庫養殖有機甲魚試驗[J].科學養魚,201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