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挫折後成功的事例精選
挫折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去面對它,對抗挫折,不斷成長,成功也在向我們靠近!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克服挫折後成功的事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克服挫折後成功的事例篇1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裡大哭起來。
從那以後,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儘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乾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鍊計劃。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臺。
克服挫折後成功的事例篇2
1832年,林肯失業了,這顯然使他很傷心,但他下定決心要當政治家,當州議員。糟糕的是,他競選失敗了。在一年裡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痛苦的。
接著,林肯著手自己開辦企業,可一年不到,這家企業又倒閉了。在以後的17年間,他不得不為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到處奔波,歷經磨難。
隨後,林肯再一次決定參加競選州議員,這次他成功了。他內心萌發了一絲希望。認為自己的生活有了轉機:“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1835年,他訂婚了。但離結婚的日子還差幾個月的時候,未婚妻不幸去世。這對他精神上的打擊實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數月臥床不起。1836年,他得了精神衰弱症。
1838年,林肯覺得身體良好,於是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可他失敗了。1843年,他又參加競選美國國會議員,但這次仍然沒有成功。
林肯雖然一次次地嘗試,但卻是一次次地遭受失敗:企業倒閉、情人去世,競選敗北。要是你碰到這一切,你會不會放棄?放棄這些對你來說是重要的事情?
林肯沒有放棄,他也沒有說:“要是失敗會怎樣?”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後終於當選了。
兩年任期很快過去了,他決定要爭取連任。他認為自己作為國會議員表現是出色的,相信選民會繼續選舉他。但結果很遺憾,他落選了。
因為這次競選他賠了一大筆錢,林肯申請當本州的土地官員。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請退了回來,上面指出:“做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
接連又是兩次失敗。在這種情況下你會堅持繼續努力嗎?你會不會說“我失敗了”?
然而,林肯沒有服輸。1854年,他競選參議員,但失敗了;兩年後他競選美國副總統提名,結果 被對手擊敗;又過了兩年,他再一次競選參議員,還是失敗了。
林肯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年,他當選為美國總統。
克服挫折後成功的事例篇3
當年,26歲的菲利普·克羅鬆在搬動屋頂天線時,觸到高壓線,兩萬伏電流瞬間將他的雙臂和雙腿燒成了“焦炭”。一個沒有四肢的人,該如何面對未來?躺在醫院裡,菲利普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有一天,一個電視節目使他明白了自己究竟該怎麼做,那是個紀錄片,講述了一個身有殘疾的女子隻身橫渡英吉利海峽的事蹟。那場面震撼了菲利普,他想:“我也要橫渡英吉利海峽。”
沒有四肢,卻想橫渡英吉利海峽,就如同一條沒有鰭卻想遊弋大海的魚,所有的人都認為不可能,然而,菲利普決計要做一條無鰭的魚。
菲利普聘請教練傳授游泳技巧。事實上,在此之前,他是典型的“旱鴨子”,從未下過水。第一次下水,他的身體像石頭一樣直往下沉,水嗆得他差點窒息,幸虧教練在旁保護,把他迅速撈了上來。不過,他很快想到了好辦法,讓人在自己殘存的手臂上安裝假肢,在殘存的大腿上套上腳蹼,然後,頭戴潛水鏡和呼吸管,再次下到水裡。按照教練的提示,他不停地划動上肢,並且使勁地拍打腳蹼,果然沒有沉到水底,只是整個人在原地打轉。不管怎樣,沒有沉沒就是成功!經過一週的練習,他進步神速,可以沿直線遊動了,又過了一段時間,已經可以連續遊過兩個泳池的距離。接下來,他信心滿滿,開始了“魔鬼式”訓練,不僅加強泳技練習,還加強力量練習。藉助假肢,他堅持跑步和舉重,每週訓練時間長達35小時。兩年後,他體重大大減輕,泳技突飛猛進,耐力也變得超強,每一次連續游出的距離再也不是兩個泳池的距離,而是三公里。他完全像一條可以自由遊弋的魚了。
具有挑戰性的一天終於來臨。2010年9月18日8時,在英吉利海峽,全副武裝的菲利普從英國福克斯通港下水,朝著對岸法國的維桑港奮力游去。他的假肢在碧波間划動,激起朵朵浪花,他的呼吸管像高舉著的一隻手臂,頂端那一塊橘黃色標誌,在海浪中特別耀眼。他保持著節奏,合理分配著體力,每遊進三公里就休息一分鐘,然後繼續前進。可是三小時後,他感到有點不妙,渾身疼痛,但他對自己說:魚是不會停的!這時,三隻海豚在他身邊遊動,於是,他很快便有了緩解劇痛的辦法,他一邊奮力划水,一邊欣賞著海豚的泳姿。就這樣,經過13小時30分鐘,他終於遊過了34公里寬的海峽,勝利抵達目的地,比預計整整快了10小時30分鐘。那天,菲利普就是一條真正的魚,把最真實的感動留給了現場所有的人們。
明知無鰭,卻偏要堅持做一條魚,並且最終把這條魚做得純粹而完美,這就是奇蹟。也許,奇蹟的創造並不複雜,而奇蹟之所以稀缺,那是因為99.99%的人都認為,沒有鰭就不能成為一條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