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節的起源傳說
風箏節起源於中國的唐朝,中國的很多城市也依舊有風箏節,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歡迎大家閱讀。
風箏節起源於唐朝的中國,中國的很多城市也依舊有風箏節,而其他東南亞各國也幾乎都有風箏節。不過可能是歷經千年的變遷吧,這些國家的風箏節都已經不在同一個季節了。這些國家的風箏節加起來的話,節日的期限幾乎延續全年。
風箏,中國北方稱“紙鳶”,南方稱“鷂子”。“風箏”這個名字,大約始於五代***公元907——960年***據明代郎瑛《詢匈錄》記載,五代有位叫李鄴的,在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在紙鳶頭上系竹哨,放飛時,風入竹哨,發出像“箏”一樣的聲音,故名之為“風箏”。
風箏是怎樣發明的?有人說是我們的祖先受到風吹斗笠、樹葉的啟發,有人說是受帆或帳篷的啟發,也有人說是受了飛鳥的啟發,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最早的風箏出現在中國,卻是國際風箏界一致的公論。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墨翟***公元前 468-376年***居魯山***今山東濰坊青州西南部一帶***時曾“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就是世界最早的風箏,別具匠心今已有2300多年曆史。後來,墨翟把製造木鷂的方法傳給他的學生公輸班***又稱魯般、魯班***,公輸班又加以改進,用竹 為材料製成“竹鵲”,能在空中飛三日之久。公輸班還曾“制木鳶以窺宋城”,把風箏用於軍事。早期的風箏還被用於傳遠訊息、測量風力等。據<<獨異志>>記載,太清 三年***公元549年***梁武帝被叛軍侯景困在南京附近的臺城,簡女獻計作紙鳶藏詔於中,飛空傳書,以謀援軍,因風箏被敵方射下來而不果。
風箏作為一種娛樂工具,大約從唐代開始。公元713年,唐玄軍李隆基曾在山東蓬萊宮宜春院觀看“八仙過海”風箏的放飛。宋代的<<宣和風箏譜>>有多處記載著帝王貴族玩賞風箏的情況。由於造紙述的出現,風箏改用紙糊,大大降低了費用,很快傳入民間。此後,隨著國際交往,風箏流傳到世界各地。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把風箏列為中華民族向歐洲傳播的重大科學發明之一。恰如一位外國風箏專家所說的:“中國人民在兩千年前就發明了風箏,這是舉世公認的。風箏引起人類飛向天空的遐想,導致了世界上第一架真正飛機的發明。” 時代的進步使得風箏的作用也隨著發生的變化。在歷史上,風箏的用途曾經有過多次的轉換,其最初的功能據說是用於軍事,許多歷史資料中都曾提到:漢將韓信曾將風箏放飛到空中,根據風箏的放飛線長度來計算到未央宮的距離之事。在史書中曾經記載過,公元559年,齊文宣帝下令讓囚犯乘坐風箏,從八丈***大約26米高,今殘臺高12米***高的金風臺上向下飛行,能夠飛出城的便可赦其死罪。被囚禁者急欲求生,“各乘紙鴟以飛”。結果,中有一個叫黃頭的死囚乘風箏滑翔成功,安然飄到城外一個叫紫陌的地方,但後來又被捕,餓死在獄中。
唐代前的風箏可能多為尺寸比較大的風箏,可以進行載人飛行,成功與否另當別論,只能推測放飛的技術已經成熟。 〈新唐書 田悅傳〉又記,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唐將張丕被叛軍田悅的軍隊困在臨名,情況危急,張丕“急以紙為風鳶”,其上書有“三日不解,臨名士且為悅食”之言,風鳶升空後“高百丈,過悅營上”,田悅命善射者射之,竟不能及,求救書終於由風箏送達援軍,因而解圍。到了唐代中期,進入了繁榮穩定的發展階段,風箏的功能開始從軍事用途轉向娛樂,同時由於紙業的發展,使得風箏的製作材料也由絲絹開始使用紙張。風箏走向民間,風箏的型別也多了起來。中唐詩人元稹***公元779-831年在他的詠物詩〈有鳥二十章 紙鳶〉中寫道:“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有關全文詳見參閱風箏詩詞欄目***。其他一些詩人也在唐詩中多次寫有詠風箏詩詞。通過這些文獻記載,可以看出盛唐時期的風箏活動情況。
到了宋代,風箏的流傳更為廣泛。宋徽宗便是一位風箏的熱心倡導者。他除了自已在宮中放飛風箏外,據說還曾主持編撰了一本,〈宣和風箏譜〉。因有文人的參加,象形風箏在扎制和裝飾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在當時,風箏已成為兒童們的普通玩具。小兒競放風箏已成為春天郊外的一景。同時由於社會上對風箏的需求,使製作風箏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另外還出現了一種專門放風箏的職業人”趕趁人”。在當時,許多畫家也樂意取放風箏的題材入畫。宋代著名畫家、文學家郭忠恕的畫很受人們的歡迎。
而到了明清時期,風箏的發展達到了鼎盛。由於年代距今不是太遠,有不少的文獻資料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明清時期的風箏無論在大小、樣式、扎制技術、裝飾放飛技藝上都比從前有了很大的進步。明清風箏的裝飾手法上也較過去豐富。風箏和各種民間工藝開始有機地結合起來。當時的年畫作坊還用木版年畫來印刷風箏紙,民用紙紮藝人所用的裝飾手法和材料也多樣化起來:有貼紙、紙塑浮雕、剪紙、描金銀、加紙花等。在音響裝置上也有發展,除過去的響弓外,“又以竹蘆貼簧,縛鷂子之背,因風氣播響,曰‘鷂鞭’”,在沿海一帶,還有用葫蘆、白果殼做成哨子,個數、大小不一地裝在風箏 上,發音雄渾,周圍幾裡均能聽到。明清時代,許多文學家、畫家還以風箏為題材,吟詩作畫,留下了不少佳作。明代畫家徐渭***公元1521-1593年***晚年時畫了許多風箏畫,並題了許多風箏畫詩,據後人統計有30多首。在楊家埠和楊柳青年畫中也有以放風箏為題材的。當時,許多文人也親手扎繪風箏,除自己放飛外,還贈送朋友,並認為這是件極風雅的一事。這其中以文學家、紅樓夢的作者曹雪琴最具代表。他在其作品〈南鷂北鳶考工志〉對風箏進行了極為詳盡的介紹,據傳在這部書中介紹了43種風箏的扎制技法。
近代,特別是近二十多年來,我國的風箏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風箏作為體育運動專案和健身休閒娛樂活動開始普及,國內外的風箏比賽促進了風箏這項活動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加入到這項活動家中來。
風箏節的節日分佈
濰坊
自1984年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以後,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要舉辦一年一屆的國際風箏盛會。1988年,第五屆國際風箏會將濰坊定為“世界風箏都”。截止至2012年已經成功舉辦了二十九屆風箏會,也為濰坊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濰坊國際風箏節是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盛會,一般定於每年4月20日至25日在風箏都濰坊舉行。1984年舉辦第一屆濰坊風箏節以來,吸引著大批中外風箏專家和愛好者及遊人前來觀賞、競技和遊覽。旅遊者以4月20日前抵達濰坊為宜。
濰坊國際風箏節不但是交流風箏技藝的節日,也是瞭解風箏民俗文化的好機會。整個濰坊風箏節期間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藝術活動。傳統的民族花燈展覽,在夜幕下呈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民族焰火,以其絕妙的燃放技巧,展現歷史戲劇故事場景,令人不勝激動和讚歎。
風箏音樂會上,藝壇名星的精彩演唱使人陶醉。濰坊風箏歷史悠久,扎工精巧,造型優美,放飛平穩, 易於起飛。位於市區東北15公里的楊家埠村,便是風箏的故鄉。楊家埠風箏以做工考究,繪製精細,起飛高穩而聞名,分為串子類、板子類、立體類、軟翅、硬翅和自由式六大系列,六十多個品種。楊家埠木版年畫,則是馳名中外,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列齊名。在這裡可以看到明清時期典型的民間建築四合院式的風箏與木版年畫作坊,並能看到藝人們刻制年畫,扎制風箏的技藝全過程。歷屆風箏節的中外風箏佳作,在濰坊風箏博物館——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專業博物館——陳列展出,題材廣泛,花樣繁多,扎技精湛,造型各異,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留連忘返。
在第六屆風箏會上成立了國際風箏聯合會,其總部設在濰坊。同時,濰坊國際風箏節又是與發展外向型經濟相結合的盛會,期間舉辦濰坊市對外經濟技術貿易洽談會,吸引著大批中外客商前來洽談貿易,技術交流和觀光遊覽。
武漢
2014第三屆華中木蘭草原風箏節於2014年4月12日開幕。本屆風箏節將雲集全國風箏高手,本次風箏節由木蘭草原風景區和湖北省風箏協會聯合舉辦,本次風箏體形之大,品種之多,數量之眾為華中地區之最。在為期一個月的風箏節中,將有上萬只形態各異的風箏與廣大遊客見面。屆時,木蘭草原上將出現上萬只紙鳶齊飛,上萬個夢想齊飛的盛景。
此次風箏節不僅有專業的空中風箏表演,20餘組2米以上的巨型風箏和數千只來自全國各地、形態各異並具有不同文化色彩的風箏,讓遊客在參觀的同時,瞭解我國的風箏文化和歷史。
地處武漢市黃陂區的木蘭草原是華中唯一的AAAA級蒙古風情景區,位於武漢黃陂區王家河街道聶家崗,荊楚名山——木蘭山東面,湖北十大休閒度假區——木蘭湖的南面,屬“木蘭八景”之一。
景區距武漢市中心36公里,最近的高速出口12公里,交通十分便捷。4月的草原,綠草如茵,廣袤無垠,山花爛漫,景區內一片自然、寧靜而祥和。記者看到,遊客們一到景區,都要魚貫而入先在標誌性建築門樓前合影,然後自由自在地在清澈的白鷺湖邊和寧靜的蒙古部落前的草原上散步,還有很多遊客走進蒙古包去欣賞有濃郁特色的民族歌舞表演和樂器演奏。
由於木蘭草原特殊的地理環境,在草長鶯飛的4月裡,特別適合放風箏。“手中握著一根細線,看那萬千紙鳶飛翔在無邊的天際裡,悠然悠哉”。據悉,此前木蘭草原已經連續兩年成功舉辦華中最大的風箏節,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黃陂區王家河觀看風箏大賽,並領略武漢的草原文化和塞北風情。
多名曾在國際、國家級風箏比賽中獲獎的全國各地專業風箏高手將齊聚木蘭草原,為大家帶來一場視覺盛宴!其中氣勢磅礴的中華龍、由十名美女組成的特技女子風箏表演,絢麗多彩的圖案編隊飛行,帶來最震撼的視覺衝擊,讓現場觀眾感受到空中芭蕾的藝術享受。還有由著名漫畫家田恆玉先生親手繪畫製作的各種漫畫風箏、世界上最小的微型不對稱風箏、紅樓夢風箏系列等讓您大飽眼福。
陽江
陽江有“紙鷂城”、“中國風箏之鄉”的美稱,與“風箏之都”山東濰坊並稱南北風箏最大的兩大流派。從1992年開始,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陽江都在南國風箏競技場舉辦群眾性風箏比賽。
陽江風箏有1400多年的歷史。早在宋代,陽江已有重陽放風箏的習俗。據說那時有一位州官叫王亙,他在北山一塊“仙掌石”上鑿了一個“流杯池”,每到重陽佳節,就邀請各界名流,集於石上,一面“曲水流觴”,一面放風箏觀賞,周圍百姓也在山間支起帳篷觀看。 《陽江縣誌》載:“重九日,結伴攜酒選勝登高,士人賦詩,兒童放紙鳶較高下。”到了清代,場面更為壯觀。清人林葆瑩詩云:“浮屠七級北山坳,紙鷂參差萬影交。”可見當時之盛況。
陽江的風箏,品種繁多,構思精巧,格調古雅。傳統風箏又叫“生氣風箏”,有“百足”***蜈蚣***、“靈芝”、“崖鷹”等10多種,放起來隨風飄舞,栩栩如生。其中有一種能鼓風而上,在高空定位,任人觀賞的,叫“排蓬風箏”,常見的造型有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等10多種。還有一種“風蛾風箏”,能在空中自動點燃炮仗,猶如飛機發射火箭似的,更有趣味。大型的風箏高達10米,直徑3米多,重20多斤,要十幾個人拉著跑,乘五六級風才能上天。最長的“龍利風箏”,長達30米,由100~200個糊著彩紙的小竹圈串成,圈兩旁插上掃帚枝,狀似蜈蚣,放上天后能伸能縮,左右晃動,形神畢俏。 其中靈芝風箏被評為世界風箏十絕。
重慶
2015年4月4日,重慶武隆2015國際風箏放飛節開幕,世界最長風箏亮相舉行放飛表演。據介紹,此次活動有來自紐西蘭、加拿大、英國、義大利、瑞典、德國、奧地利、南非、美國、澳大利亞、韓國、馬來西亞及中國13個國家的13支隊伍參加。專業人士現場舉行世界最長風箏***6000米***放飛表演,遠超5000米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該風箏由2000片印有“中國夢”的片葉組成,全部放飛昇空需要花上6—8個小時。圖為國際風箏節開幕,長達6000米的世界最長風箏放飛。[2]
放風箏的運動意義
放風箏是一項全身的運動,益處是多方面的:
1、消疲健腦。放風箏時,心無雜念地關注空中飛舞的風箏,腿奔手拉,眼要仰望遠眺,使人精神愉快,消除焦慮;
2、增強體質。藉助野外放風箏,晒晒太陽,呼吸新鮮空氣,既享受了大自然的美景,又舒展筋骨促進全身血液迴圈、擴張毛孔、洩熱散鬱,還能增大肺活量,有吐故納新、促進代謝、維持身體內分泌平衡等作用;
3、鍛鍊身體各部位。放風箏鍛鍊人的腿、臂、腕、手、腰、肘等各個部位,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目的;
4、改善視力。在空曠的戶外放風箏,可以調節視力,消除眼肌疲勞。中老年人在放風箏時要注意保護頸部,頭頸不要長時間後仰,而應後仰與平視交替,以平視為主;
5、陶冶情操,淨化心靈。仰觀扶搖直上的風箏,可催人奮發向上,意氣風發。
放風箏也是一項健腦運動,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僅僅處理好放風箏和風向風速的關係,就得讓放飛者動一番腦筋:風箏飛起來的必要條件是地面有風,但風速過大也不好放飛,因為這時空氣水平方向力量過大,風箏不易“抬”上來,也很難控制;放風箏最怕的是風向不定,因為此時風箏最容易“栽”下來。古人認為放風箏的較高境界是:放時相牽,一線相連,未放之時,如馬臥槽,放飛後如同進了賽馬場,要精神抖擻,把線看作韁繩緊拉,如同馴馬一般,然後望天入靜,隨飄移而前後奔走。
放風箏能使人情緒開朗、心境愉悅。放飛時,大腦高度集中,無疑會消除人的內心雜念;放飛者極目藍天,其心胸也會感到開闊;此外,春季草長鶯飛,觸目皆景,放飛風箏,如同一次人與自然的美好對話。
- 風箏節的起源傳說
- 英特爾第四代處理器數字和字母代表什麼
- 阿甘正傳勵志名言_名人名言
- 試論我國電子商務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 勵志自己的座右銘語錄
- 唱歌不會發聲怎麼在其他方面加分
- 八年級上冊第一次素質測評地理試卷
- 高二學生期末老師評語
- 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養的意義
- 飯店噪音最新五篇道歉信範文大全
- 芒種節氣如何起居養生
- 燕窩雪蛤有什麼功效與作用
- 關於抱怨餐廳的英語對話情景練習帶翻譯
- 美白祛斑吃什麼水果
- 冬天長凍瘡怎麼辦的解決方法效果最好
- 孕婦夢到蛇生男孩準嗎
- 蓬鬆怎麼造句
- 關於心涼了怎麼暖的說說短語
- 電腦怎麼進入安全模式修復系統
- 科目二側方位停車考試解析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