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滅蜀之戰的主將是誰
魏滅蜀之戰,是三國後期的吞併戰,也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鄧艾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佔涪城,進逼成都。後主劉禪因鄧艾兵臨城下,向魏軍投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魏滅蜀之戰主將是誰
在魏國攻滅蜀國的戰爭中,也就是三國結束的最後一場傾國大戰中的主將是鄧艾、字士載;鍾會、字士季。
在臥龍諸葛亮死去之後,蜀國姜維任命為主將。但是劉備之子劉禪紈絝,輕信黃皓。所以姜維並不得志,在踏水養兵屯田,使內政分裂!魏國此時財政雄厚是所託與司馬氏,兵力也在大將鄧艾的掌管下強盛起來。263年夏末,魏國主將鍾會、鄧艾還有中路先鋒諸葛緒,率領十八萬魏國兵馬南下攻蜀。兵分三路於:鄧艾的三萬魏軍進兵西路,由沓中攻打姜維;諸葛緒則領兵三萬,在陰平橋頭切斷姜維後路;十萬主力兵從東路進軍,再分三路從三路羊腸小道斜谷、駱谷、子午谷直取漢中。然不識兵法的劉禪卻要指揮蜀軍,使魏軍主將鍾會得以長驅直入,直取陽平關。陽平關可是樂城與漢城的門閥,魏軍當然勢如破竹!魏軍主將鄧艾正與姜維對戰。姜維知道陽平關失守,擔心劍閣不能堅守。便令蜀軍且戰且退,希望支援劍閣。只可惜諸葛緒已經趕來,姜維已無退路。姜維畢竟是臥龍的弟子,假稱要進攻諸葛緒,並派人繞後。諸葛緒忙退軍三十里,讓姜維一路南撤,退守劍閣!劍閣易守難攻,鍾會久攻不下。姜維正想等魏軍補給不足時要包夾鍾會,讓他步入曹爽後塵。魏軍被前後夾擊,切糧草不足,軍心動搖局勢不利!然鄧艾獻奇策:“從天險小道繞之攻綿陽東,劍閣蜀軍必排援兵,可趁劍閣空虛取之,速進斷姜維後路!”此計被採納,並且讓鄧艾執行!鄧艾帶兵攀巖崎嶇山道,正因如此蜀國便沒有派人看守!魏軍天降奇兵,馬邈大驚失色,降與鄧艾!此訊息傳入姜維軍中,姜維仍然堅守劍閣,並沒有中計。然蜀國諸葛瞻較之鄧艾略輸一籌,魏軍直攻成都。但是成都兵力欠缺。劉禪聽信譙周意見,投降了魏國,並且令姜維也降之。姜維前後夾擊,終敗與魏!至此,蜀漢滅亡!
魏滅蜀之戰與晉滅吳之戰
三國後期最激烈的強者消滅弱者的吞併戰當屬魏滅蜀之戰與晉滅吳之戰。在公元263年,魏國派鍾會、鄧艾為將率軍進攻蜀國。蜀國派姜維、廖化率軍在劍閣阻擊魏軍。蜀利用艱難的地形把曹魏大軍阻擋在劍門關外。正當兩軍相持不下之時,魏將鄧艾採用迂迴之法,帶領部分精銳軍隊繞過陰平,越過百餘里小路,開山通路,避開敵人耳目至蜀漢腹地江油,從背後打蜀軍個措手不及,面對兵臨城下的劉禪不得不向魏軍投降,至此蜀漢滅亡。
司馬昭的滅蜀之戰,更加強了司馬氏的勢力。公元265年8月,司馬昭病逝,司馬炎繼承父位任相國、晉王之職掌控魏國大權。十二月份司馬炎就迫不及待的讓魏元帝曹奐下崗,自己上位作了魏國皇帝,廢國號“魏”定為“晉”,司馬炎也就是後人所稱的晉武帝。此時天下的局勢則變成晉與吳南北相抗。
公元279年11月,晉國正式向吳國宣戰,司馬炎派二十萬兵馬進軍吳國。司馬炎將這二十餘萬的兵馬分成六個小分隊。第二年二月份,初步取得了戰績,不僅攻克了丹陽城,而且攻破了吳軍在江路上的設定的重重障礙,使得晉軍船隻暢通無阻的前行,很快就降住了吳西線的統帥、都督孫歆。在吳東線方面,吳國委任丞相張悌抗敵,可惜張悌大軍也被晉軍擊敗。擊潰張悌之後,晉軍藉機直入建業,吳主昏庸,吳軍驚恐怯懦不戰而降,最終吳國滅亡,這就是著名的晉滅吳之戰,天下也由此歸一。
魏滅蜀之戰評價
三國後期的一場戰爭,魏滅蜀之戰,是一場奇戰。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魏滅蜀之戰評價是怎麼樣的。戰爭的成敗在於將領的有勇有謀,在於戰爭的戰術,作戰的地域和作戰的將士。這場戰爭是強者和弱者之間的戰爭,魏國在各方面都優於蜀國的前提下,勝利指日可待。
蜀國擁有易守難攻之地,陰平到涪城,高山險峻,人煙渺渺,道路險阻可謂上一塊寶地,但蜀國沒有在此地設防備,從而給魏國有機可乘,魏國將領鄧艾率領軍隊從陰平起,跨越三百公里無人之地,一路開山建路,克服種種困難,通過陰平。蜀軍沒有想到會有人通過這麼艱難之地,從而驚慌失色,直接投降於魏,魏國以此從背後襲擊了蜀國,給蜀國重重一擊。
一場戰爭中,作戰計劃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場歷史戰爭中魏軍先是南下,兵分三路繞的蜀軍背後,襲擊蜀國的涪城,讓擁有易守難攻的蜀軍毫無用武之地。在次計劃的攻佔之下,蜀漢只能是投降滅亡。將領的智謀領導著整隻隊伍的核心,在核心的領導下,隊伍才會有方向,才不會亂軍心,從而在戰爭中有方向的攻擊敵方,有計劃的對敵方的不足之處進行襲擊,勝戰必不可失。
蜀國受到重擊之後,派諸葛瞻抵禦魏軍,但幾次攻擊之下,魏軍佔領綿竹之地,進軍成都。而當時的成都沒有多少兵力,蜀人聽聞魏軍已進入都城之中,都不知所措。最後劉禪還是投降,並命令其他臣子皆投降於魏,至此這場戰爭結束。
戰爭中,背景環境,人員謀劃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影響著成敗的結果。強魏弱蜀之間的對抗,又有將領的謀劃,魏滅蜀就是強者消滅弱者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