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節的由來及文化內涵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又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此外,在民間,下元節農
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
農曆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又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
下元節 - 民俗活動
①焚“金銀包”等祭拜祖先亡靈的活動:民間折紅綠紙為仙衣,折錫箔為銀錠,裝入白紙糊的袋中,正面寫“謹言冥寶一封、綵衣一身上獻某某受納”,下書“子孫某某百拜”,背面寫“某年、某月、某日謹封”,俗稱“金銀包”,叩拜後焚化。除此以外,還有其它常見的祭拜祖先活動。
②道教專門場所的有關活動:這一天,道觀做道場,為民眾解厄除困,民眾前往道觀觀祭,並在道觀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③祭禹:水官大帝禹的誕辰日,各地禹廟等大禹紀念場所常有祭祀活動。
④做餈粑等食俗:這一天,人們在家中做餈粑並贈送親友,蒸麻腐包子等。
⑤家中拜祭下元水官:每逢下元節來臨,水官下降凡間巡查人間善惡,為人們解除災難。家家戶戶張燈三夜,在正廳上掛著一對提燈,並在燈下供奉魚肉水果等。
⑥“水色”等戶外活動:水,和“水官”有關,色,色彩豐富。一般是扎綵船,在河中巡遊。水色由此得名。下元節-相關活動下元節 - 相關活動上元祈福:民間將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並予人格化。因此稱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稱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為天官大帝生日。 天官的主責是賜福,所以,民間在清晨備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賜福,信徒中以漳籍移民最為虔誠。
元宵祭祖:上元節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過當時稱做浮圓子,到明朝才改稱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時為年頭佳兆,吃湯圓以象徵家福。元宵煮好後先敬祖先,然後闔家團聚,吃元宵,已是團圓幸福。
迎花燈
元宵節又稱燈節,所以花燈是元宵節的中心活動。民間稱花燈為鼓子燈,因為過去小朋友所提的燈 型似鼓鑼。
元宵花燈種類很多,如寺廟的彩燈、店鋪的走馬燈及兒童的鼓仔燈等。式樣種類很多,基本上可分為兩類:
一是形象燈如關刀燈、兔燈、水果燈、半燈等;另一是活動燈,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現在多為電動花燈,如狀元遊街、八仙賀壽、桃園結義等表現忠
文化內涵
下元節不是傳統節日復興的重點,只是為吸取其有益的文化內涵,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多一種節日文化選擇,故此處只做簡略的介紹。
農曆的每年十月十五為漢民族的傳統節日,下元節。又叫下元誕、下元水官節等。這一節日嚴格來說是一個道教節日,來源於道教所謂上元、中元、下元“三元”的說法。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三官大帝又被分別對應於堯、舜、禹,所以,下元水官也就是因治水而聞名的大禹王。
上元節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民間所謂的“鬼節”,而下元節被人們遺忘的比較久了,相關的民間風俗基本已經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中所說的“官”,其含義並非“官員”的“官”,而有“宇宙構成元素”這樣的意思。道教認為:三元之氣生成人倫,並滋養萬物。有分析認為,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這就是說,由於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故而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蘊涵著以地為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
人生在世,難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說,雖不信仰卻對其文化內涵有一定程度認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與人生的安詳。下元節與上元節和中元節一起,構成了先民對人生感受、祈福、贖罪、解困等完整的生命體驗,節日的正規化不過是這種生命哲學的文化表達而已。
上元節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民間所謂的“鬼節”,而下元節被人們遺忘的比較久了,相關的民間風俗基本已經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中所說的“官”,其含義並非“官員”的“官”,而有“宇宙構成元素”這樣的意思。道教認為:三元之氣生成人倫,並滋養萬物。有分析認為,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這就是說,由於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故而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蘊涵著以地為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
“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人生在世,難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說,雖不信仰卻對其文化內涵有一定程度認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與人生的安詳。下元節與上元節和中元節一起,構成了先民對人生感受、祈福、贖罪、解困等完整的生命體驗,節日的正規化不過是這種生命哲學的文化表達而已。
復興下元節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所說復興,並不是說一定要全民大張旗鼓都來過下元節。其實,讓下元節的合理文化內容能夠在時代中得以延續,有關的節日民俗能夠有選擇地繼承下來,讓有心過這個節的國民同胞有一種選擇的餘地,應該說就已經很好了。
下元節有一個很寶貴的東西,基於這樣一個美好的願望:那就是對生命歷程中持久的困境與苦厄的消除、化解。這種生命的體驗,並不能只用“愚昧無知”“宗教盲從”來概括甚至打壓。我們考慮,下元節在當今時代,若能被塑造為中國人的“解厄日”、“祈福日”,那麼它就有望得到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