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溼的病患者怎麼選藥

  中醫治療風溼病遵循辨證論治原則,首當辨明虛實寒熱。病屬實者,以肢體關節腫脹、疼痛、麻木為主症,無正氣虛弱表現。病屬虛者,伴氣血損傷、臟腑虧虛證候。下面給大家分享風溼的病患者選藥的方法。

  風溼的病患者選藥的方法

  一、 風寒溼痺

  症狀:肌肉筋骨關節疼痛、腫脹,肢體麻木,展伸不利,惡風畏寒,得熱痛減,遇冷痛增。舌苔薄白或白膩。風寒溼痺又有行痺、痛痺及著痺之分。行痺以感受風邪為主,肢體關節多呈竄痛,痛處遊走不定;痛痺以感受寒邪為主,肢體關節痛劇,痛有定處,喜熱怕冷;著痺以感受溼邪為主,肢體關節腫脹,痛處固定,肌膚麻木、沉重。

  治則:散寒、祛風、除溼、通經活絡。

  中成藥:風寒溼痺沖劑、風溼關節炎片、追風透骨丸、疏風定痛丸、小活絡丹、寶光風溼液、風溼骨痛丸、祖師麻片、麝香風溼片、老鸛草膏、史國公藥酒、馮了***酒、骨刺消痛液、護骨酒、木瓜酒。

  外用藥:骨友靈擦劑、麝香壯骨膏、天麻追風膏、狗皮膏。

  二、 風溼熱痺

  症狀:肌肉筋骨關節疼痛,區域性紅腫、灼熱,甚者痛不可及,得冷稍舒,或伴發熱、惡風、口渴、煩悶等全身表現,舌質紅,舌苔黃或黃膩。

  治則:清熱、祛風、除溼、通經活絡。

  中成藥:溼熱痺沖劑、二妙丸、四妙丸、痺隆清安片等。

  三、 其他證型

  症狀一:若病人肌肉筋骨關節腫痛,而無區域性冷熱與皮色異常,亦無喜暖或怕冷等全身症狀,則多屬感受風溼之邪。

  治則:以散風除溼為主。

  中成藥:散風活絡丸、舒筋活血片、活絡丹、天麻丸、風溼關節炎片、昆明山海棠片、雷公藤片、正清風痛寧等,並可外用追風膏、傷溼止痛膏。

  症狀二:若病人肌肉筋骨關節腫痛,怕冷亦怕熱,關節區域性喜暖亦喜涼,多為寒熱錯雜淤血阻絡。

  治則:散寒清熱、通經活絡。

  中成藥:通絡開痺片。

  症狀三:若風寒溼痺病人兼有氣血兩虛,可見面色萎黃、乏力氣短、自汗心悸、食少便溏。

  治則:益氣養血。

  中成藥:大活絡丹、活血通脈片等。

  症狀四:若風寒溼痺病人兼有肝腎虧虛,可見腰膝痠軟、神疲乏力、健忘尿頻、關節強直畸形或女子月經不調、男子陽痿遺精;偏陰虛者,頭暈耳鳴、五心煩熱、咽乾盜汗;偏陽虛者,形寒肢冷。

  治則:補養肝腎、強壯筋骨。

  中成藥:健步壯骨丸、益腎蠲痺丸、壯骨關節炎丸等。

  風溼性關節炎的中醫治療偏方

  1.桂枝白芍治類風溼性關節炎

  【功能主治】活經活絡。主治類風溼性關節炎,證見肌肉關節疼痛腫脹,區域性觸之發熱,但自覺畏寒,或觸之不熱,或自覺發熱,全身低熱或熱象不顯,舌紅、苔黃白或黃白相兼或少苔,脈弦細或細數。

  【偏方組成】桂枝、白芍、知母、熟附片、紅花、皁角刺、狗脊、防風各10克,生地、地龍、骨碎補各20克,生黃芪、桑寄生各1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

  2.黃芪白朮治類風溼性關節炎

  【功能主治】主治類風溼性關節炎。

  【偏方組成】生黃芪15~30克,白朮、桂枝、制川烏、防己各15克,桑枝30克,白芍、當歸、莪術各12克,炙甘草10克。

  【用法用量】將上藥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連服3個月後,隔日服1劑,再服3個月。此後,以本方製成丸藥,繼續服6個月,以鞏固療效。全療程為1年。

  【加減】若屬熱勝型,加生石膏、土茯苓各30克;若屬寒勝型,桂枝可用至20克,加用細辛3~6克;若氣血虧虛者,再加用黨蔘15~30克,首烏15克。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45例,緩解***關節腫痛消失,功能基本恢復,血沉,粘蛋白恢復正常***11例,顯效15例,好轉16例,無效3例,遠期療效***2年後***隨訪21例,其中緩解10例,顯效9例,無效2例。

  3.黃芪威靈仙治類風溼性關節炎

  【功能主治】主治類風溼性關節炎。

  【偏方組成】生黃芪30~50克,威靈仙20~25克,制附子20克,桂枝、白芍、秦艽、雞血藤各10克,麻黃、防風、知母、川黃柏、生甘草各8~10克。

  【用法用量】將上藥水煎,每日1劑,分3~4次口服,15劑為1個療程。

  【加減】若氣血兩虛者,黃芪加量至60~80克,當歸、何首烏各20克;若兼發熱者,加生石膏40~50克,薏苡仁25~30克;若關節紅腫較甚者,加萆光***氵光***20~30克,防己、澤瀉各12~15克;若上肢重者,加薑黃、桑枝各10~15克;若下肢重者,加牛膝、蠶砂、木瓜各10~12克。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67例,經用藥2~3個療程後,其中治癒***症狀緩解,關節腫大消失,血沉恢復正常***45例;好轉***關節活動自如,腫大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