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分段

  《大自然的文字》一文是《大自然的文字》這本書的第一篇。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閱讀!

  

  一***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

  二 ***2至5***分寫了大自然的文字介紹.

  三***6***善於發現大自然的文字,不要老呆在家中.

  而原文全文共24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前4段為第一部分,文章以真正的文字在生活中的作用開頭,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另外一套文字──大自然的文字,指出自然界中的每一種事物,都可以算作這套文字中的一個字母。轉換非常自然,提法也比較新穎,容易激發讀者的興趣。

  5~21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作者從身邊常見的事物入手,介紹了幾種大自然的文字,以及其中蘊含的知識和生活的智慧。這些事物又分為天空和大地兩部分,在天空這本大書中,介紹了星星、雲、鳥等幾種“文字”,在大地這本大書中,則介紹了石灰石、漂礫等“文字”。認識這些文字的人就可以從中讀出天空或大地等“書”中所蘊含的知識和智慧來。如水手通過星星判定方位,飛行員通過雲的形狀判定天氣,鳥的來來往往預示著四季的更替,石灰石和漂礫則昭示著地質地貌的變化等。因此可以看出,學會識別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讓人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更好地學習和工作。

  最後3段是第三部分,講的是怎樣才能學會大自然的文字,作者提出的途徑主要有三條,一是從小就經常去接觸大自然,注意觀察身邊的萬事萬物;二是善於從書本中尋找答案,增強讀者的自學能力;三是經常去請教有學識的人,多提問題,豐富自己的知識面。而學會識別大自然的文字,實際上也是為將來的職業和生活打基礎。文章最後點出這一點,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

  本文是科普讀物,寫得淺顯平實而又生動有趣。全文多采用短句子,每一段的結構也不復雜,不少地方是一句話一行,降低了閱讀的難度,也符合孩子們的閱讀習慣。作者行文多用口語,如“文字真是好東西”“看去很小很小”;比喻和擬人,也儘量採用生活中的常見事物,如“指路牌”、“白嘴鴉飛來說,春天已經來到大門口了”等,讀來明白如話,淺近曉暢而又生動形象。適合一些小讀者來增強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

  大自然的文字課文

  我們認識了文字,就可以讀很厚的書,就可以瞭解世界上的事情了。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腳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

  古代,當水手們需要在海上尋找道路的時候,他們就去看星星寫成的天書。即使他們沒有羅盤,也照樣不會迷失方向。他們朝天望望,在許多由星星組成的星座當中,會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當中會找到北極星,有北極星的那邊就是北方。

  雲,也是天空這本大書上的文字。炎熱的夏季,遠遠聳立著一座白色的雲山,從這座雲山向左右伸出兩個尖頭,山變得就像鐵匠的鐵砧了。飛行員知道,砧狀雲是雷雨的預兆,應該離它遠些才好。如果在它裡面飛行,它會把飛機毀掉。

  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在會讀它的人看來,也是一本有趣的書。

  建築工地上挖出了一塊灰色的石頭,你只知道這不過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來,它並不普通。它是石灰石,是由碎貝殼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貝類是海洋裡的居民,可見在遠古時代,現在是城市的這塊地方曾經是一片汪洋。

  在森林裡行走,有時會忽然看到樹林當中立著一塊很大的花崗石,上面披著青苔,就像披著毛皮一般。它是怎麼到這兒來的呢?誰有這麼大的力氣把它搬到森林裡來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樣穿過茂密樹林的呢?認識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會說,它不是人搬來的,而是冰搬來的。那些冰塊從寒冷的北方“爬”過來,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塊帶著一起走。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當時這兒根本就沒有森林。周圍的森林是後來才長起來的。

  要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從小就應當到樹林裡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觀察。假如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應再到書裡去尋找,看那裡有沒有解釋。你還應該去請教有學問的人:這是什麼石頭?這是什麼樹?總是坐在家裡的人,永遠不會懂得大自然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