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復興簡介及作品

  肖復興的散文創作涉獵範圍很廣,有有關風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樂藝術的記述作品。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肖復興個人簡介

  肖復興,1947年生,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滄縣人,現居北京任《人民文學》雜誌社副主編。1966年高中畢業於北京匯文中學;1968年到北大荒插隊;198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現任《人民文學》雜

  志社副主編。當過大中小學教師,曾任《小說選刊》副主編。已出版50餘種書,曾多次獲全國及北京、上海地區優秀文學獎。近著有《肖復興自選集》3卷,《肖復興散文》藝術卷、情感卷等。

  肖復興是中國八十年代以來創作較為活躍,收穫頗為豐厚的作家之一。作者的作品樸實無華,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個看上去頗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這一系列似乎誰都可能經歷過的故事中,作者寫出了他對生活的獨到觀感,寫出了人的處境,人的精神渴求,寫出了社會在其演進發展過程中的細微變化。

  肖復興的散文創作涉獵範圍很廣,有有關風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樂藝術的記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筆細膩,意味雋永,寫出了水之經典、山之精魂、音樂之永恆,引導讀者漫遊於自由廣闊的藝術天地。

  肖復興,曾經當過十年的記者。他說:“人其實是很脆弱的,傷懷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裡的感受無可言說。我知道,無論過去是對是錯,是可以傷感,還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人可以回過頭往後看,但路卻總是要往前走。過去的路是一張弓,只能彈射得我們向前飛奔,這就是我們無法逃避又不可選擇的命運。”

  肖復興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

  《我們曾經相愛》 作家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早戀》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7年7月版***

  《青春夢幻曲》 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年7月版***

  《青春奏鳴曲》 遼寧少年兒童出版***1992年4月版***

  《戲劇人生》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2年4月版***

  《無處不在》 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

  中篇小說集

  《遠方的雪》 百花文藝出版社***1986年1月版***

  《四月的歸來》 花城出版社***1988年6月版***

  中短篇小說集

  《國際大師和他的妻子》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她和他們》 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年5月版***

  《北大荒奇遇》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5年11月版***

  《飄散的情思》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報告文學集

  《海河邊的小屋》 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8月版***

  《生當做人傑》 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10月版***

  《僅僅因為漂亮》 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7月版***

  《呵,老三屆》 人民日報出版社***1988年8月版***

  《呵,老三屆》 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肖復興報告文學選》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3月版***

  《青春的騷動》 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3月版***

  《亞細亞大戰》 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3月版***

  《火的戰車》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2年9月版***

  《和當代中學生通訊》 少年兒童出版社***1994年8月版***

  傳記文學

  《天下第一劍》 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年2月版***

  《達爾文》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散文集

  《雪痕》 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6月版***

  《情絲小語》 天津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都市走筆》 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2月版***

  《父親手記》 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1994年8月版***

  《今朝有酒》 廣東旅遊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復興隨筆》 中原農民出版社***1995年1月版***

  《聆聽與吟唱》

  理論集

  《採訪的藝術》 百花文藝出版社***1986年1月版***

  《生活和寫作的奧祕》 灕江出版社***1992年3月版***

  肖復興代表作品

  《黑白記憶》

  這是一本回憶錄式的長篇紀實文學,作者在2004年8月重返北大荒,時隔22年後再重新踏上那片黑土地,面對曾留有自己青春痕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面對現在依然生活在那裡的老農和老知青,面對那些永遠留在那裡的知青亡魂,作者的心靈再次受到衝擊和震撼,感情的閘門再次被衝開,於是開始了一次追憶如夢年華的青春之旅。作者把這段難忘的日子裝到一個訪問式的框架中,而不是像以往傳統的編年體那樣來提煉泛泛的回憶,結構的嚴謹,文筆的優美,故事的感人,超出了長篇小說的塑造力。它既是作者的青春回憶錄,也是一代人殘酷的命運史,更是一段共和國顛簸的斷代史。特別是作者在文中一改往日的創作風格和寫法,在歷史、社會、人生等方面提出了許多精闢的思想和獨到的見解,從而就使作品具有了極強的歷史感、責任感和可讀性,其思想深度超過了以往同類題材的作品,實屬知青文學中的上乘之作。

  《音樂筆記》

  我們常常引用聖桑的那句名言“音樂始於詞盡之處”的後面,還有著這樣的話:“音樂能說出非語言所能表達出的東西,它使我們發現我們自身最神祕的深奧之處;它能傳達出任何詞不能表達的那些印象和‘心靈狀態’”這種“心靈狀態”,在我看來就是由感情所滋養出來

  的,情感.心靈一音樂,就是這樣三位一體呈現出來的奇蹟。我想這就是我能堅持十年來寫音樂的原因吧?十年的日子並不算長,但什麼事情能堅持十年,總會有其頑固的理由和原因的。

  在本書中,收集了這十年來我所寫的所有有關音樂的篇章,最早一篇《最後的海菲茲》寫於十多年前的秋天,那情景還恍如昨日,燦燦的黃葉和燦燦的秋陽一起輝映在我的窗前。為使得這本書有更多更新的內容,我又在這個秋天裡趕寫若干。我將這些文字分為三輯,第一輯大多是聽音樂會或聽唱片的感受和感想;第二輯為有關流行音樂和民間音樂方面的理解和斷想;第三輯寫有關古典音樂的印象和感悟。當然,只是一點區分,它們之間是有著相通相關的聯絡,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織。重要的不在刻意的分類區分,而在於這些篇章裡,有我十年深深淺淺的腳印和聖桑所說的那種任何詞語都不能表達的“心靈狀態”所譜就的情感譜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