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電影皇后胡蝶介紹

  胡蝶***1908-1989.4.23***,原名胡瑞華,中國早期著名女演員,民國時期“電影皇后”,生於上海,祖籍廣東鶴山。胡蝶是橫跨中國默片時代和有聲片時代的著名影星,早期與阮玲玉同為中國無聲電影的代表性演員,下面是。

  人物介紹

  今天提起胡蝶,都繞不過“電影皇后”的光環。從二十年代開始,新聞界及商家常發起明星票選,進入三十年代,這些民間選舉得票最高的幾乎總是胡蝶和阮玲玉,胡蝶多次當選電影皇后,被人成為老牌皇后。影響最大的一次是1933年上海《明星日報》發起的評選,候選女星有幾十人,最後胡蝶獲21334票榮膺“皇后”。“海上聞人”王曉籟等集聚“大滬舞廳”舉行慶典,名義很堂皇:“航空救國遊藝茶舞大會”,這比“電影皇后加冕”自然更加光明正大。胡蝶到得很晚,獻唱歌曲《最後一聲》:“您對著這綠酒紅燈,也想到東北的怨鬼悲鳴?”歌詞聽來幾乎有諷刺意味。胡蝶在回憶錄中談及此事只是輕描淡寫:“幾十年來這個象遊戲之舉的稱號一直跟著我,這是觀眾對我的愛護,我自己都不敢妄自尊大。”***《胡蝶回憶錄》***

  胡蝶從天一公司轉到明星公司後,迎來了全盛期,她的幾部影片都創造票房記錄。《火燒紅蓮寺》是無聲片時代的武俠大片,由明星公司於1928年攝製,改編自平江不肖生的小說《江湖奇俠傳》。該片轟動全城,明星公司贏利頗豐,從1928年到1931年,一直拍到十八集方告收兵,自第三集

  開始,胡蝶加入劇組,扮演“紅姑”。自從明星公司“放了第一把火”,影壇一片“火燒”,各公司競拍神怪武俠片,片名紛紛冠之“火燒”二字。

  1931年3月公映的《歌女紅牡丹》,是我國第一部臘盤發音的有聲片,胡蝶扮演京劇昆伶紅牡丹,由明星公司和百代公司合作錄音攝製。片中穿插京劇片斷,觀眾第一次在銀幕上“聽戲”。因為拍有聲片還處在摸索階段,《歌女紅牡丹》反覆試驗,耗資甚巨,上映後盛況空前。

  《姊妹花》是又一部票房冠軍之作,胡蝶一人分飾貧富懸殊、性格迥異的雙胞胎姐妹大寶、二寶,當兩個胡蝶同時出現在銀幕上,能想象當時的觀眾該是多麼新奇和驚訝。影片在1934年的上海連映六十多天,打破國產影片上座率最高紀錄。

  1933年元旦,上海《明星日報》以“鼓勵諸女明星之進取心,促成電影之發展”為宗旨,發起了一場評選電影皇后活動。在選舉過程中,三位著名電影女明星——明星公司的胡蝶、聯華公司的阮玲玉、天一公司的陳玉梅的票數非常接近。競爭相當激烈。結果胡蝶得21334票,陳玉梅得10020票,阮玲玉得7290票,胡蝶以巨大的優勢勝出,獲得了 “電影皇后”的稱號。在一年內,胡蝶又獲得了英商中國肥皂公司的“力士香皂電影明星競選”第一和“1934年中國電影皇后競選”的冠軍, 兩年之內“三連冠”。

  1935年莫斯科舉行國際電影展覽會,蘇聯當局發給南京外交部的電報中特別指名邀請胡蝶參加,胡蝶隨中國電影代表團共七人一同前往,參展的八部中國影片中,《姊妹花》和《空谷蘭》兩部由胡蝶主演。此行胡蝶還赴英法德意等歐洲各國考察,暢遊一路。出遠門前,她特意到阮玲玉家辭行,這竟是兩位影星的最後一次會面。就在胡蝶飽覽異國風情受東道主熱情款待的時候,突然得到晴天霹靂般的訊息,阮玲玉一個月前在家中自殺。“倘若人們知道我和她的友誼是如何深厚,就不難想象我當時的悲痛。”***《胡蝶回憶錄》***

  息影抗日

  1937年11月上海失守。不久,明星公司在上海楓林橋的總廠被日軍佔領,明星公司從此不復存在。此時丈夫潘有聲已在香港發展事業,於是胡蝶攜同家人避居香港。胡蝶和潘有聲度過了一段堪稱幸福的生活。

  1941年 12月25日,香港政府、駐港英軍向日本華南派遣軍總司令酒井隆投降。為了表達自己對殘暴日軍的反抗,她把香港投降日稱之為又一個“蝶恥日”。日軍佔據香港後中,為了利用中國名人出面宣傳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中日親善”,達到欺騙世界輿論的卑鄙目的,一方面對香港百姓凶殘肆虐,一面又對匿居在港的文化界知名人士施以懷柔政策。日方曾重金邀請胡蝶出演《胡蝶遊東京》,但被她以自己已經息影,而且有了身孕,短期內無法再現銀幕為由,嚴正拒絕。

  1942年,胡蝶夫婦領著兩個年幼的兒女,跟隨游擊隊艱難跋涉20多天,終於回到廣東曲江。1942年11月24日到達陪都重慶。到重慶不久,她就被國民黨軍統局局長戴笠所控制,成為他的情婦,沒能再拍電影。直到1946年3月17日戴笠因空難喪生,胡蝶才獲得自由,再次遷居香港。

  人物評價

  胡蝶是中國早期影壇最燦爛的明星,是家喻戶曉的“電影皇后”。胡蝶與阮玲玉名聲相當,可結局大異。阮玲玉在電影事業的盛年戛然作別,胡蝶則有著長久的藝術生命。阮玲玉以決絕的方式表達了所遭難堪與委屈;胡蝶一生同樣有過進退維谷的窘境甚而險境,但她展現給人的始終是深深的酒窩,含蓄的笑意。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阮玲玉、胡蝶、周璇等明星範兒成了那個時代最高的審美標準,她們的明星氣質有了強烈的示範意義。於是,名妓花魁時代日益衰落,代之興起的是一代上海灘上具有摩登色彩的名媛貴婦,也帶領上海也進入交際花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