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勵志故事精選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故事。那是人生一段特別的日子,是人生啟蒙的重要時刻。也許就在某個時間段,你成就了今天的自己。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伏爾泰3歲背——寓言

  伏爾泰***1694~1788***,法國作家、哲學家和啟蒙思想家。他的文學作品和哲學著作充滿了反封建、反宗教的精神,對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有積極影響。他的原名為弗蘭蘇阿·馬利·阿魯埃,伏爾泰是他的筆名。他出生於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法律公證人。

  伏爾泰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的父親對文學很感興趣,小小的伏爾泰受到父親嗜好的潛移默化影響,自孩提時就深深地愛上了文學。

  伏爾泰的記憶力極強,3歲時就能背誦拉·封登的《寓言》。一天,父親從外面回來,小伏爾泰站在床上自言自語地講故事,還手舞足蹈。時而洋洋得意,時而板著面孔,表情豐富多變。父親見了,又覺得好奇,又感到可愛。於是就忍住笑躲在他背後偷偷地看他表演。孩子講的故事好像是拉·封登的《寓言》上的。

  父親悄悄地拿來這本書,經過核對,他驚異地發現,原來兒子講的故事與《寓言》中的故事居然一字不差。這簡直太令人不可思議了。等兒子講完故事後,父親情不自禁地把他抱了起來,高興地把他舉過頭頂,連連稱讚道:“我的乖孩子,你太聰明瞭!”

  伏爾泰才思敏捷,多才多藝。他12歲時便開始寫詩,16歲時,他的諷刺詩和即景詩已寫得很出色。20歲時,他隨父親出使荷蘭,任文官,其才能得到了進一步的表現。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語言和譏刺的筆調而聞名。他說:“笑,可以戰勝一切,這是最有力的武器。”當時人們說他思想之快捷和語言之熾熱,有如閃電和天火。他曾因辛辣地諷刺封建專制主義而兩度被投入巴士底獄。他的書被列為禁書,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國門。

  篇二:王羲之苦練書法

  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幾十年來契而不捨地刻苦練習,終於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超逸絕倫的高峰,被人們譽為“書聖”。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一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閱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墨池”。現在紹興蘭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為“墨池”的名勝。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讚許。傳說,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導是東晉的宰相,與當朝太傅稀鑑是好朋友,稀鑑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眾的女兒。一日,稀鑑對王導說,他想在他的兒子和侄兒中為女兒選一位滿意的女婿。

  王導當即表示同意,並同意由他挑選。王導回到家中將此事告訴了諸位兒侄,兒侄們久聞稀家小姐德賢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來人選婿時,諸侄兒都忙著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問此事,仍躺在東廂房床上專心琢磨書法藝術。

  稀家來人看過王導諸兒侄之後,回去向稀鑑回票說:“王家諸兒郎都不錯,只是知道是選婿有些拘謹不自然。只有東廂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顧用手在席上比劃什麼。”郡鑑聽後,高興地說:“東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書法上學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內含不露,潛心學業,正是我意中的女婿。”於是,把女兒嫁給了王素之。王導的其他兒侄十分羨慕,稱他為“東床快婿”,從此“東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稱了

  篇三:妙算驚人——華羅庚

  華羅庚***1910~1985***,江蘇省金壇人,我國著名數學家。他從小就有天才的數學頭腦,在學習中特別善於動腦筋,以後全憑自學,一步一步登上科學的高峰。他先後擔任過大學教授、數學研究所所長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曾應邀到許多國家講學,被公認為世界一流的數學權威。

  華羅庚小時候,他的父親開小雜貨鋪,家裡窮得很。華羅庚一生下來就被裝進一個籮筐裡,頂上又蓋一隻籮筐。老人說這樣可避邪消災,所以給孩子起名為“羅庚”,很有些吉祥如意的意思。

  華羅庚上學期間,並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常常獨出心裁,我行我素。而且把作業亂改一通,但這些並不能掩蓋他的天資聰慧。華羅庚的數學天才大大超過了他的同學們。他上初中二年級時,教數學課的是法國留學生王維克。

  有一次王老師在課堂上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今有物不知其幾,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過了好半天,竟沒有一個學生能回答。王老師用眼掃視全班時,大部分學生都低著頭,恐怕被老師喊起來回答。只有一個學生在桌上用筆緊張地算著。

  過了一會兒,這個學生果然舉手要求回答了。他大聲說:“是二十三。”王老師問:“大家說他回答的對不對?”教室裡又是一片沉寂,同學們只是驚奇地看著站起來的那個學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華羅庚。王老師說:“他答對了。”

  接著老師告訴大家,這是我國古代算學經典之作的《孫子算經》裡的一道名題。在楚漢之爭中,漢王劉邦的大將韓信,還用這個方法點兵呢!西方數家尊稱它為“孫子定理”。王老師一再表揚華羅庚是個好學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

  從此,同學們對華羅庚刮目相。其實,這年才剛滿14歲的華羅庚,根本沒看過《孫子算經》。他完全是靠動腦筋,憑聰明才智計算出來的。王維克發現華羅庚是個數學天才後,不斷地鼓勵他、幫助他,一步一步把他領入“數學王國”。經過許多年的勤奮努力,他進了清華大學,又去了英國劍橋大學進修。華羅庚終於成了一名自學成材的大數學家,在國際上也很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