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豕涉河的歷史典故

  “三豕涉河”是一個歷史典故,用來形容文字上出現錯別字而且錯得很可笑的情況。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三豕涉河就是出自子夏之晉的,據說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夏在訪問晉國的路上,經過魏國的時候,就聽到有人在讀史書,子夏聽出此人唸錯一個字就上前糾正,那人回到國內一查,果然是自己讀錯了。

  這也成為一個典故,子夏在聽到有人誤會了史書中的意思,為什麼晉國會有三隻小豬過河呢,心中不解的子夏努力回想,知道了是念課文的人的錯誤,他上前指出錯誤,告訴這個唸書的人,不是豕涉河,而是己亥涉河吧,這人回去一查,發現果然是自己錯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誤呢,我們說晉師己亥涉河,是晉國在己亥年過的河,因為己亥和三豕的寫法很想,所以唸書的人才鬧了笑話,後來人們也用這個典故,來笑話那些在寫文章中出錯別字,而且錯誤很離譜的人。

  其實要是我們熟悉古代文字就不難理解,當時人們會念錯了,在甲骨文中,因為是寫在獸骨上的,所以有時候,一豎很可能就因為寫的太開,而被歸到旁邊的子上去了,這三和己應該就是發生了這樣的事故。

  那麼豕和亥字就相對複雜了,小篆裡寫的豕和金文裡的亥,兩者看起來就十分相似,這也可以解釋十二生肖的豬為什麼和亥配了。

  所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子夏的學識很高,對於歷史對於文字都有一定的研究,這也是他敢於隻身前往各大國,勸君王推行仁政的重要表現,試想要是自己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一定的道德修養,在面對君王的時候,如何做到以禮服人。

  三豕涉河的典故出處

  出自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

  翻譯過來就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夏到晉國去,路經衛國時,聽到一個人正在讀史書:“晉國的軍隊三豕涉河。”子夏就去糾正他:“你讀錯了,不是三豕是己亥,因為己與三、亥與豕字形相象。”後來那人到晉國核對,晉國軍隊果然是己亥年過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