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著名的戰役

  三國時期發生過著名的戰役你知道哪些?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三國時期著名戰役:官渡之戰

  背景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佔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併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悽慘景象。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形成群雄並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壯大起來。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縣,自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而徵四方”***,威勢大增。他先後擊敗呂布、袁術,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爭天下。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決戰勢所難免。起初形勢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

  曹操則是四面受敵,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儘管如此,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包括曹操的謀士荀彧、郭嘉,還在張繡麾下的賈詡,以及涼州從事楊阜,在綜合分析了曹、袁的優劣後,認為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他們都看好曹操,認為局勢會向著有利於曹的方向變化。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十月,河內郡太守張楊欲出軍救援呂布時卻為部下楊醜所殺,曹操解除進攻徐州呂布的後顧之憂,十一月,呂布被曹操消滅;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張楊舊部睦固殺楊醜,欲北投袁紹,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六月,袁術病死,十一月張繡投降曹操。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劉表坐觀成敗,孫策欲襲許都未行即遇刺,孫權保守江東。局勢變得更加明朗。

  過程

  前期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袁紹舉兵南下的訊息傳到許都,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對袁紹的瞭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為爭取戰略上的主動,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佔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都;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黃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騎二千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定翼側。從以上部署看,曹操所採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從當時情勢而言,這種部署是得當的。首先,袁紹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黃河多處可渡,如分兵把守則防不勝防,不僅難以阻止袁軍南下,且使自己本已處於劣勢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處鴻溝上游,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都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都的要津和必爭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許都,後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時,劉備起兵反曹,佔領下邳,屯據沛縣***今江蘇沛縣***。劉備軍增至數萬人,並與袁紹聯絡,打算合力攻曹。曹操為保持許昌與青、兗二州的聯絡,避免兩面作戰,於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速佔領沛縣,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幼子有病為辭拒絕採納,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正月,袁紹派陳琳書寫檄文併發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曹操採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急趨白馬。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衝進萬軍之中殺死顏良並斬首而還,袁軍潰敗。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繼續率兵追擊曹軍,曹操當時只有騎兵六百,駐於南阪***在白馬南***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尚有步兵在後跟進。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並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袁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曹操突然發起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丑***文丑為亂軍所殺,並不是關羽斬殺***,順利退回官渡。顏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將,卻被一戰而斬,袁紹軍隊的銳氣被挫傷。

  相持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佔優勢。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準備南下進攻許昌。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里,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九月,曹軍一度出擊,與袁軍交戰不利,退回營壘堅守。

  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曹軍制作了一種拋石裝置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袁軍又掘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粉碎了袁軍的計策。

  雙方相持三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一日見運糧士兵疲於奔命,於心不忍,不禁脫口而出,“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勞汝矣!”曹操寫信給荀彧,商議要退守許都,荀彧回信說:“袁紹將主力集結於官渡,想要與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這是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所在。當年楚、漢在滎陽、成皋之間,劉邦、項羽沒有人肯先退一步,以為先退則勢屈。現在公以一當十,扼守要衝而使袁紹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情勢已然明朗,絕無迴旋的餘地,不久就會發生重大的轉變。這正是出奇制勝的時機,千萬不可坐失。”於是曹操決心繼續堅守待機,同時加強防守,命負責後勤補給的任峻採取十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隊的前後距離,並用復陣***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擊敗袁軍,不久派曹仁、史渙截擊、燒燬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補給困難。

  期間,汝南郡黃巾軍劉闢叛變,袁紹使劉備前往相助,又派韓荀鈔斷曹軍西道,皆被曹仁擊破。江東孫策意欲偷襲許都,卻被刺客暗殺。

  奇襲

  同年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五千,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一方面派輕騎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張郃、高覽率重兵猛攻曹軍大營。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于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燬。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又被郭圖詆譭,於是投降曹操,導致了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餘人,也有說是八萬人。

  官渡之戰增強了曹操的實力,為曹操擊潰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北方僅有曹操和袁紹勢力較大,此戰擊潰了袁紹,北方就無人能和曹操抗衡。

  三國時期著名戰役:赤壁之戰

  戰前分析

  八月,劉表病死,果然劉備聽說曹操到宛城棄新野,走襄陽,劉琮投降曹操。此時一切太過順利,曹操已經基本達成此次南下戰略。

  只剩下一個夙敵劉備而已,此刻他正帶著“十萬百姓”逃到當陽,即將前往軍事重鎮江陵。於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銳部隊“虎豹騎”五千人,“一一夜行三百餘裡”,在長阪追上劉備,並擊潰劉軍主力,“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注三***

  《三國志·先主傳》說:“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三國志·張飛傳》記載:“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國志·趙雲傳》記載:“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總之其形式與《三國演義》描寫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曹操沒有八十三萬大軍而已。應該說這次追擊戰顯示了曹軍精銳騎兵強大的戰鬥力,也說明劉備此人戎馬一生的經驗,從實力對比來看,雙方可以說不勝不敗。

  關羽率領的水軍在漢津接應劉備,才使其沒有遭受滅頂之災,劉備逃到夏口。佔據江陵對抗曹操的企圖失敗。

  曹操率領部隊佔據江陵,取得大批戰船的戰略物資,使曹操決定進一步南下,徹底消滅劉備和孫權。

  早在曹操南征時,孫權就把部隊調往柴桑,並派遣魯肅前往荊州探勘虛實***注四***,結果劉表死了,卻見到了劉備,雙方決定結成同盟,劉備派諸葛亮為使前往東吳。

  兵力變化

  曹操佔據江陵後南下烏林,要渡江滅劉備,同時劉璋向江東送信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

  這個時期劉備的兵力可以參考《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語:“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但這個說法明顯是為了同盟提高自己的身份,獲得同等的待遇提出的,所以其水分不少。

  《三國志·魯肅傳》***應是周瑜、魯肅、呂蒙等人的合傳,下同***引《吳書》記載魯肅語: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

  連“一校”兵都不夠,可見當時劉備確實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江表傳》記載:劉備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是因為自建安十三年以來損失不小,使曹操不得不在十二月撤軍,沒能繼續南下。

  那麼可見,雖然在赤壁的損失不小,但曹軍的總體實力仍然遠大於孫劉,只是暫時不足以繼續渡江作戰而已。要知道在兩年後曹操還大敗了西涼人馬。

  所以,儘管曹操燒了自己的的水軍戰艦,但曹操的陸軍仍然保持了相當多的數量,其精銳部隊基本沒有損失,只是由於水軍的失敗導致曹操無法渡江登陸,再加上瘟疫,才使曹操不得不放棄從赤壁一線登陸的企圖。

  這些損失的戰艦絕大多數原荊州留下的,其水軍也都是原荊州籍士兵,赤壁之戰曹操的直接損失來自此處,而由於瘟疫間接損失的兵力雖然也不小***注十***,但與荊州水軍比還不算多,可見什麼時候都是“嫡系”好呀!

  這一時期劉備軍的兵力開始增加,《江表傳》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

  可見劉備在荊州的數年肯定沒閒著。

  緊接著劉備收取荊南諸郡,進一步擴充實力。僅僅在兩年後,劉備就可以兩線作戰。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

  劉備這個人的確不簡單,只是得志晚了點。《三國志·魯肅傳》記載: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至於吳軍起兵力變化不大,雖然收編了一些北方降兵,在攻擊曹仁時又獲得不少戰馬***注十一***,但自己也有傷亡,應該還是隻有原實力。

  戰爭形勢

  曹操從建安十三年十月之前曹操取得江陵,擁眾數十萬。他一面命文聘為大將,“使典北兵”,鎮守江夏邊境。一面親率大軍繼續南下烏林,準備登

  陸赤壁。

  那麼曹操是不是將絕對主力安排在了烏林一線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國志·曹仁傳》記載:從平荊州,以仁行徵南,留屯江陵,拒吳將周瑜。

  《三國志·曹純傳》記載:從徵荊州,追劉備於長阪,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進降江陵。

  《三國志·樂進傳》記載:後從平荊州,留屯襄陽。

  《三國志·徐晃傳》記載:從徵荊州,別屯樊。

  《三國志·滿寵傳》記載:建安十三年,從太祖徵荊州。大軍還,留寵行奮威,屯當陽。

  《三國志·趙儼傳》記載:太祖徵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昭、馮楷七軍。

  可見曹操的大將幾乎到齊,是不是這些大將沒有到達烏林,留在荊州各地?答案是否定的。

  所謂“留屯”,說明不是烏林之戰前的部署,而是之後。

  要知道《三國志》是以魏為正統,赤壁之戰乃是曹軍的汙點,自然不會多寫,也就沒有他們的具體事蹟了,比如曹軍外姓第一將於禁,他的本傳連“從平荊州”的字樣都沒有,如果不是《趙儼傳》提到他,我們也就沒有他到達荊州的證據了。

  又比如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於赤壁,王浚下於巴丘”。

  可見,曹操的主力部隊是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其實這個問題周瑜已經有很精闢的論述,他分析的五點應該說正是曹操的致命傷。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鎖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飢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江表傳》記載:***曹操***後書與權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瘟疫成了左右戰局的關鍵因素。

  ***5***新收劉表之眾,尚未歸心。

  戰爭過程

  揮鞭南征

  曹操基本上統一北方之後,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7-209年***正月回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立即開始為南征做好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準備。軍事上:建造了玄武池訓練水軍,派遣張遼、樂進等駐兵許都以南,準

  備南征;同時為了解除後顧之憂,對可能***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上表天子封馬騰為衛尉,封其子馬超為偏,繼續代替馬騰統領部隊,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作為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

  政治上:罷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捏造罪名殺了多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政敵孔融,以維護自己的政治權威。

  七月,曹操採用其首席戰略顧問尚書令、侍中荀彧“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的策略,自己親率大軍南征荊州,向宛城、葉縣進發。另遣揚武中郎將、諫議大夫曹洪等諸將從東面的小路發動奇襲。八月,荊州牧劉表病死,其次子劉琮繼位。九月,曹軍先鋒曹洪陸續在舞陰、博望等地大破荊州軍,曹軍先頭部隊已經進至新野。另外曹操在攻下章陵郡後,又命趙儼以章陵太守兼都督護軍,總領張遼、于禁、張郃、朱靈、李典、馮楷、路招七路人馬,駐紮於章陵郡,作為後備從東面策應支援。劉琮驚慌失措,於是接受了蒯越與傅巽等勸說,沒有通知屯兵於樊城前線一直在準備抵禦曹軍的時投荊州的左劉備,偷偷地納表投降曹操。劉備直至曹操大軍已經到達宛城的附近時才意識到劉琮已向曹操投降,於是派人詢問劉琮,這時劉琮才派宋忠告知劉備,劉備既驚駭又氣憤,為避免陷入孤立,只好立即棄樊南逃。

  在渡河至襄陽時,謀士諸葛亮曾勸劉備奪取襄陽,但劉備不願意,繼續南走,另派部將關羽率水軍從水路前進。然而,劉琮左右及荊州士民很多都投歸劉備,隨劉備逃走,結果使劉備軍隊的速度大大減慢,只能日行十多裡。當時江陵***南郡治所***貯有大量糧草、兵器等,有人勸劉備留下民眾,先攻佔江陵,但劉備不願意。曹操聽到了劉備南走的訊息,深怕他得到江陵軍實,於是放棄輜重,輕裝前進至襄陽,然後委任樂進守襄陽、徐晃另屯樊城,親自與曹純以及荊州降將文聘等率虎豹精騎五千追擊劉備。據《漢晉春秋》記載,劉琮麾下王威曾勸劉琮趁曹操來受降沒有防備之際,以奇兵擄獲曹操,乘勢奪得中原,可是劉琮不採納。

  飲馬江漢

  曹軍虎豹騎以日行300裡的速度在長阪追上了劉備,當時劉備雖有十多萬眾,輜重數千,但能作戰的士兵很少。劉備於是拋下妻兒,與張飛、趙雲、諸葛亮等數十騎逃走。曹軍奪得劉備軍馬、輜重不計其數,甚至擄獲劉備的兩個妻子。由於甘夫人與尚且年幼的劉禪未能及時逃走,趙雲於是重新殺回把他們救出,保護著他們撤退。與此同時,劉備命令張飛率領二十騎負責斷後,張飛在橋上橫矛立馬說:“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曹軍無人敢近,疑有伏兵暫退,張飛拆橋後追劉備而去,而曹操返回後亦沒有繼續追擊劉備,而是趕往江陵。

  此前,盤踞江東的討虜兼領會稽太守孫權勢力不斷壯大。建安十三年春,孫權擊敗守衛江夏的劉表部將黃祖,佔領了江夏數縣,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伺機吞併荊襄;聽聞曹操南下後,孫權接受魯肅的建議以為劉表弔喪為名派遣魯肅前往荊州,而實際上是去探聽劉備等人的意向及訊息。魯肅到達南郡時,劉琮投降、劉備南逃的訊息傳來。魯肅於是北走,在當陽長阪與劉備會面,隨即勸說

  劉備與孫權聯合。劉備聽從,轉向東行,與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又遇到前來增援的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遂一起退至長江東岸的夏口。

  曹操佔領江陵後,立即採取安頓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大力宣傳荊州“服從之功”,荊人因此被封侯者就有十五位,任用荊州名士韓嵩、蒯越、鄧羲等人,任命文聘為江夏太守,蔡瑁為從事中郎、司馬、長水校尉;而益州牧劉璋在曹操徵荊州之初,就已經派遣屬下陰溥向曹操致敬。曹操為了安撫劉璋,加劉璋為振威。不久後又派別駕從事張肅遣兵運送軍用物資交給曹操,表示願意接受徵役。張肅被徵辟為丞相府椽,拜廣漢太守。曹操佔領荊州後,劉璋再次派別駕從事張鬆來覲見曹操,但此時曹操已志得意滿,對劉璋不停地來討便宜也深感厭煩,便不加理睬。主簿楊修勸曹操也徵辟張鬆為僚屬,曹操不答應。張鬆因此心懷怨恨,為後來勸劉璋與劉備結交埋下伏筆。

  曹操以投降過來的荊州水軍作水戰主力,準備東征,有說目標仍是劉備,亦有指為順勢侵吞江東的孫權。賈詡勸說曹操宜先利用荊州的資源、休養軍民、穩定新佔地,可是曹操並不贊同他的意見,南朝史學家裴松之也認為賈詡這麼說“未合當時之宜”。

  脣齒之盟

  十月,曹操留曹仁駐守江陵,自己親率大軍東下。諸葛亮見曹操東下,乃對劉備說:“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遂與魯肅同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面見孫權。劉備也移師長江南岸,駐軍樊口。諸葛亮到達柴桑後,先用激將法刺激孫權。而後察覺到孫權既不願受制於曹操,但又擔心曹操勢強而不能匹敵。諸葛亮於是宣告劉備的軍力仍不下兩萬,有能力與曹操作戰。然後又分析出曹操的劣勢:勞師遠征,士卒疲憊;北人不習水戰;荊州之民尚未真心歸附曹操。諸葛亮認為如果孫劉聯合,是可以逆轉取勝的,並明示戰後將有三分天下之勢,孫權逐漸被說動了。

  為曹操託名漢相,是挾天子以徵四方,抵抗的話於理不合;又曹操已佔長江,江東沒有天險可守;曹軍水陸俱下,攻勢強大,江東沒有能力抵抗,所以勸孫權迎接曹操;此時曹操又送來勸降書,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會獵於吳。”恐嚇意味極重。所以張昭等人更加堅定要投降曹操,孫權一時難以抉擇;魯肅趁孫權如廁機會,偷偷跟到孫權身邊,先指出張昭等不足以採用;又說他自己投降曹操,還可官至州郡長吏,但身為一方之主的孫權如果投降的話,曹操是絕對容不下的。孫權大嘆張昭等人“甚失孤望”,於是認同了魯肅的看法,魯肅建議召回往駐守鄱陽的周瑜共商對策。

  周瑜回來後,亦堅決主張抗曹,他逐一分析曹軍的弱點,與諸葛亮的分析亦大致相同:曹軍疲憊不堪,必生疾病;天氣盛寒,馬無藁草;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中原士卒捨棄騎兵的優勢,卻不習水戰。既而進一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但已久戰疲憊,而新得劉表降卒的七八萬人,卻心懷猜疑。因此只要有五萬精兵就可以戰勝。於是孫權終於下定決心,

  並當眾拔劍砍下桌角說:“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任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幫助籌劃戰略,率領黃蓋、韓當、呂蒙、淩統、甘寧、周泰、呂範等及三萬士卒沿江而上,與劉備共同抗曹。孫權則繼續駐守柴桑,作為後援為周瑜運輸輜重糧草,且告訴周瑜如果戰事不利,“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

  此時,曹營之中許多人都認為孫權不敢抵抗曹操,會殺掉劉備,然後步劉琮後塵。而從曹操的勸降書中亦透露出這種想法,但程昱卻認為眾人對孫權缺乏瞭解,可能錯誤估計了孫權的膽識,而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又是萬人敵,孫權自知獨力難支,必會資助劉備 ,與劉備聯合來對抗曹操。其後果然如程昱所預測的。

  三國時期著名戰役: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背景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聞劉備將來伐,遣使求和,備不許。吳南郡太守諸葛瑾給備來箋說:“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來自吳人的議論,只能引起劉備的更大反感,而不會有何效果。蜀漢猛將張飛率兵萬人,從閬中至於江州,與劉備會師,但在出發前,被部下張達、範疆所殺。

  過程

  前期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後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總兵力應達到五萬***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 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所謂的劉備前軍四萬人的說法,主要就依據這時孫權向曹丕寫的求救信上所說的劉備支黨四萬***。

  陸遜上任後,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相持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由於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禦,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為了調動陸遜出戰,劉備遣前部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兒,所以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道城堅糧足,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

  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後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反攻

  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蜀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為此他上書吳王孫權說:交戰之初,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並進、夾江直下。眼下蜀軍舍舟就陸,處處結營,從其部署來看,不會有什麼變化。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擊破蜀軍,當無困難。孫權當即批准了陸遜這一由防禦轉入反攻的作戰計劃。

  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 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五千首先突破蜀軍前鋒,猛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於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破之。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守禦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鬥。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四十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絡。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近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傅彤等被殺。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

  這時,蜀軍鎮北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同月,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時被步騭截擊而死。

  此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傅子》更是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

  劉備逃到白帝城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此時劉備收攏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來援,永安駐軍接近兩萬,陸遜已經失去攻克永安的機會。再加上他顧忌曹魏方面乘機渾水摸魚、襲擊後方,遂停止追擊,主動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吳,但因陸遜早有準備,魏軍終於無功而返。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夷陵之戰就這樣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