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禮儀有哪些特徵

  我們每個人都受到中華禮儀深深地影響,也受益,那麼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第一是“敬”。敬,是禮的核心。《孝經》說:“禮者,敬而已矣。”禮,無非就是為了表達敬意罷了。人與人互相尊重,才能形成和諧關係。兩個人見面,我覺得你一定有我值得學習的地方,三人行必有我師嘛。然後,我通過語言、肢體動作把內心的敬意表達出來,讓你感受到。當然,我希望你也以相同的方式來對待我。這種友好的互動方式就是禮。於是,我們之間就有了更高層次上的尊重與平等。禮有兩個要素,一個是形式,表達敬意的方式,另一個是表達敬意的核心。有人講,我們不要這種虛頭巴腦的形式,我心裡有就可以了。我說不行,沒有形式,內涵就沒法表達。天安門升旗了,你躺在那裡,說我心裡很愛國。可是誰會相信你?如果沒有形式,核心就成了遊魂,沒有地方可以安頓。相反,如果沒有核心,形式就成了沒有生命的形式。所以兩者都不可缺少。

  第二是“淨”。潔淨,是文明人的特色之一。古代家裡來了客人,酒具、茶具事先都要反覆清洗的。客人來了,還要當他的面再洗,以示鄭重。去見尊貴的客人前,要沐浴。唐代政府規定,官員每10天都要沐浴一次。前幾天,一個學生來見我,渾身臭氣,似乎已有一個月沒洗澡,很失禮。此外,我們把自己房間裡打掃得很乾淨,樓道衛生就不管了,至於街頭、馬路,那就是大垃圾箱、大痰盂,隨意糟蹋。環境是我們共有的家園,人人都要愛護。

  第三是“靜”。安靜也是一種修養,噪音有礙健康。我去日本,有意識地分別選乘國航與全日空,發現兩者的重要區別是安靜與否。全日空上的乘客幾乎都不說話,非常安靜;國航的乘客則是相反。日本的高鐵與普通的火車上也是如此,乘客要麼看書,要麼看風景,或者閉目養神,基本上都不說話。如果手機響了,他會彎下腰輕聲說:“對不起,我正在車上”,到列車停了,再跑出去打電話。這樣做,就是怕打擾周圍的乘客。列車屬於公共空間。如今的中國人好熱鬧,無論在哪裡說話,都旁若無人,只顧自己快意,所以環境很嘈雜,在中餐館裡,吃飯都吃不安穩,甚至乾杯時,把酒杯在玻璃桌上敲。外國人來華,對此很頭疼。我有一位廣東肇慶的朋友開個餐廳,提倡安靜用餐,很有成效,400多人的餐廳裡面,沒有一個人說話,大家覺得非常舒服。

  第四是“雅”。在中國語言裡,文明與文雅,可以說就是一個詞。文明人一定舉止有度,進退從容,談吐文雅,就是《論語》裡說的“文質彬彬”。

  中國人的文雅,往往含有哲理在內。比方說,我們中國人講輩分,對長輩、平輩、晚輩的用語和動作不能一樣,對客人和尊長要用敬稱、敬語,對自己或者自己一方要用謙語。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懂得“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曾國藩一生謹慎,低調自守。有一年他立了戰功,慈禧重賞他,他馬上給家裡寫,說天下的好處不可能都給我們曾家,我們一家得朝廷的好處已經太多,如果我們不低調,在鄉親面前狂妄自大,就會招災引禍。他說:“鬥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天概之。餘謂天之概無形,仍假人手概之。”這句話是從《管子》“鬥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天概之。天之概無形,乃假人手概之”來的。“概”是什麼意思?我小時候到米店買一升米,米店的夥計用笆斗盛了米往升裡倒,升裡的米倒滿後堆成了尖。於是,夥計會用一根木片把升上部溢位來的米刮平,然後再賣給你。這根木片就叫“概”。為什麼概?因為升裡的米太滿。如果人太滿了,天就會出來概你。天自己不會動手,他會借別人的手來概你,例如借中紀委的手。前兩年,有一位孩子狂呼“我爸是李剛”!這就太滿了,結果他爸很快就被概了。所以,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自謙。

  中國禮儀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禮儀的起源

  關於禮的起源,說法不一。歸納起來有五種起源說:一是天神生禮儀; 二是禮為天地人的統一體; 三是禮產生於人的自然本性; 四是禮為人性和環境矛盾的產物; 五是禮生於理,起源於俗。

  1、從理論上說,禮的產生,是人類為了協調主客觀矛盾的需要。

  首先,禮的產生是為了維護自然的“人倫秩序”的需要。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與大自然抗爭,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人類的群居性使得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又相互制約。在群體生活中,男女有別,老少有異,既是一種天然的人倫秩序,又是一種需要被所有成員共同認定、保證和維護的社會秩序。人類面臨著的內部關係必須妥善處理,因此,人們逐步積累和自然約定出一系列“人倫秩序”,這就是最初的禮。

  其次,起源於人類尋求滿足自身慾望與實現慾望的條件之間動態平衡的需要。人對慾望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人們在追尋實現慾望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發生矛盾和,為了避免這些矛盾和衝突,就需要為 “止欲制亂”而制禮。

  2、從具體的儀式上看,禮產生於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