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丁謂的歷史
丁謂***966-1037***,字謂之,後更字公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任參知政事***次相***,天禧三年至乾興元年再任參知政事、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相***,前後共在相位七年。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北宋丁謂的簡介:
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時遷居蘇州。祖父丁守節,與范仲淹曾祖範夢齡同是吳越國中吳軍節度使錢文奉***錢鏐之孫***的幕僚,任節度推官,遂為長洲人。通籍後丁謂官運亨通,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工部員外郎、三司鹽鐵副使。大中祥符元年***1008***,召為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加樞密直學士。後歷任禮部侍郎、參知政事,工、刑、兵三部尚書。
生大中祥符九年***1016***九月,丁謂以參知政事身份任平江軍節度使,衣錦歸裡,"建節本鎮,一時為榮"。離京時,宋真宗特賜御詩七言四韻和五言十韻,"尤為盛事"。他同時兼任使持節蘇州諸軍事、蘇州刺史、蘇州管內觀察處置堤堰橋道等使,又兼任知升州軍州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書復參知政事。不久,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玉清昭應宮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師。乾興元年***1022***,封為晉國公。顯赫一時,貴震天下。
據《中吳紀聞》、《姑蘇志》等記載,丁謂第宅在蘇州大郎橋,"堂宇甚古,有層閣數間臨其後,號晉公坊。"龔明之曾到其故宅與他的孫子德隅過從。又據《吳門表隱》記載:"甫橋丁家巷,宋丁謂舊宅。南濠丁家巷有丁家園,為謂之別業。今道旁有青石座椅、上馬石"。又據《吳縣誌》記載,大中祥符間,丁謂任蘇州軍節度使時,宋真宗曾為他在蘇城西南橫山吳王拜郊臺後丁家山下建造過第宅。又,藍家巷***今鈕家巷***原有丁晉公廟。
:
丁謂是北宋人,一生為趙家打工,服務於宋太宗、真宗和仁宗三代領導核心,是當之無愧的三朝元老。早年,丁謂做過工部員外郎,相當於建設部副部長,主抓全國基礎設施建設。
公元1015年,皇城失火,燒得皇宮面目全非。宋真宗欽點丁謂擔任重修宮殿工程總指揮。要說,這個活不難幹。開啟國庫,搬出金銀可勁兒花就是了。可要是統籌規劃地幹,用最少的錢費最少的力氣,把皇宮多快好省地蓋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
擺在丁謂面前的難題主要有二:建材問題,運輸問題。試想,修建皇宮這樣浩大的工程,單憑牛馬的脊背勞工的肩膀運送建材,那要費多大的勁。
作為專案負責人,丁謂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命人在皇宮前開挖溝渠,把京城附近的汴河水引入渠中,隨即以小船、竹筏把木料、石塊徑直送到工地一線。開渠挖出的土呢也不用運走,就地留下用來燒磚。等工程基本完工,把渠水排淨,將灰土瓦礫等工程廢料填進溝裡,覆上土壓實,又是一條光亮平整的大街。
簡單來說,丁謂採取了挖溝取土燒磚——引水入溝保證運輸——填溝處理垃圾的方案,順順當當地解決了取土燒磚、材料運輸、清理廢墟這三個工程中最難解決的問題。既節省了時間和費用,又使整個工程井然有序。對此,宋朝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不吝讚美之詞,讚揚丁謂英明神武,“一舉而三役濟,計省費以億萬計”,為國為民省下了大筆銀子。丁謂的高明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到了仁宗在位時,丁大人買了一次房子,卻被同僚認為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因為無論地段還是地勢,這套房子都不怎麼樣,單從其所處的冰櫃街這個名字,就能體會到地段之冷僻,地勢之低窪。
大家都知道,無論哪朝哪代,無論房地產有多少泡沫,無論退潮之後有多少人在海灘上裸泳,地段永遠是支撐房價穩如泰山的不二基石。然而丁謂卻反其道而行之,選擇了在這樣的地段置業安家,著實讓人大跌眼鏡。難道他老丁又有什麼高招,能負負得正、差差成優?
想搞明白此中原委,可以翻一翻披露了不少北宋高層內幕的《東軒筆錄》,它的作者魏泰很有娛記潛質,嘴勤手也勤,因與政界上層過從甚密,從而掌握了不少祕聞。老魏白天打探訊息,晚上秉燭疾書,把這些珍聞一一記錄在案,給我們後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據《東軒筆錄》記載,丁謂在買房之後,當即著手佈置市政建設。
第一步,在集禧觀***當時叫會靈觀***修建一個蓄水池,不論是打著安全第一、未雨綢繆的旗號用於儲備消防用水,還是美化景觀,這項人工造湖工程名正言順。挖出來的土不能浪費,直接運到老丁自己家,墊在地面上,是為“取棄土以實其基,遂高爽”,解決了地勢低窪的問題。
第二步,上奏皇帝,在自家門前拓寬馬路,並在附近修了一座橋。關於為什麼修路修橋,書中沒有說清楚,想來憑著丁謂的智慧,這個理由一定堂而皇之,容不得別人質疑反對。
丁謂的這個兩步走策略十分有效,自己家門口很快變成了守著交通要道的黃金地段,史稱“宅居要會矣”。如此一來,出門方便不說,房價那可是騰騰地上漲。
考慮到丁謂在宋真宗在位時,不過四十多歲,即便是修建宮殿時,也剛剛四十九歲。而到了仁宗朝,他已經邁入花甲之年。通過魏泰筆下記述的故事,我們不難看出,丁謂早年是盡職盡責的,晚年是假公濟私的。這種由晚節不保帶來的房產增值,怎麼看怎麼充滿了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