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書法家於連坤書法

  於連坤,1941年生於山東諸城。現任旅順工藝美術裝裱部經理,工藝美術師、遼寧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大連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旅順口區書畫協會副會長,文化藝術委員會書畫師、學術委員。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於連坤書法簡介

  於連坤,1941年生於山東諸城。現任旅順工藝美術裝裱部經理,工藝美術師、遼寧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大連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旅順口區書畫協會副會長,文化藝術委員會書畫師、學術委員。作品屢次參加大連市及市以上美術展覽。有四幅作品載入《旅順地方誌》,多幅作品被大連市畫苑收藏,還有的作品先後被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等客商收藏。1985年考入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畢業後被授予“優秀學員”稱號,該年工筆國畫《隆龍圖》入選大連市與日本舞鶴市舉辦的書畫聯展。藝術傳略入編《國際現代書畫篆刻家大辭典》,並榮獲“世界銅獎藝術家”稱號,入編《中國名人錄》、《世界名人錄》、《世界藝術家人才大詞辭》等。

  王獻之是如何學習書法的

  王獻之***公元三四四——三八六年***,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字子敬,小字官好。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後人將他與王羲之並稱為“二王”,或合稱“羲獻”。 主獻之兄弟七人,據記載,以書法出名的有六個,然而學到了真本事的只有王獻之一個。據傳王獻之最初練習寫字時進步緩慢,心情急躁,就問王羲之:要練到什麼時候才能成為書法家?王羲之指著院子裡的缸水說:“你每天用水研墨寫字,等你把這缸水用完時,你的字就練出來了。”王獻之這才又安下心來,苦寫苦練。

  王羲之喜歡清靜,常常關起房門練習寫字,王獻之為了窺測其父親的寫字技巧,就偷偷在樓板上鑿個洞,從洞中往下偷看其父寫字,並學著其父的動作,用手在樓板上畫來畫去,把父親寫的字都默記在心裡,然後再回自己房裡練習,終於把各種字型都寫得很好。其行書一改其父內擫的筆法,自創外拓法以增加字的開闊雍容的氣勢。其小楷亦寫得很精到,窮微入聖,不亞於王羲之。

  王獻之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王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王羲之誇讚他:“此兒後當復有大名"

  十來歲時,他自認為字寫得不錯了。一天,他去問父親:“我的字再練三年就夠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搖著頭說:“遠著呢!”獻之又問:“那,那五年呢?”母親的頭仍舊搖著。獻之急著追問:“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練好字呢?”又問道:“爸爸,大家都說您的字寫得好,那有什麼祕訣?”王羲之看看兒子,心想這書法沒有紮實的基本功,怎麼可能入人眼目呢,於是他走到窗前,指著院內的一排大缸說:“你呀,寫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穩腿呢!”王獻之聽了心裡很不服氣,暗自下決心要顯點本領給父母看。

  於是他天天按父親的要求,先從基本筆畫練起,苦苦練了五年。一天,他捧著自己的“心血”作品給父親看。王羲之沒有作聲,翻閱後,見其中的“大”字架勢上緊下鬆,便提筆在下面加一點,成了“太”字,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小獻之心中有點不是滋味,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母親則仔細地揣摩,許久才嘆了口氣說:“我兒字寫了千日,惟有一點似羲之。”獻之走近一看,驚傻了!原來母親指的這一點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點!獻之滿臉羞愧,自感寫字功底差遠了,便一頭撲進書房,天天研墨揮毫,刻苦臨習。聰明的王獻之深深的體會到寫字沒有捷徑,只有“勤”字。

  不知又經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他的書法大有長進。後來終於成為舉世聞名的書法家,與父齊名,並稱“二王”。——轉自百度

  王獻之小時候就在翰墨世界長大的。他父親王羲之,母親郗夫人都喜歡書法的,王獻之自己也常常跟著父母學寫字。有一天王獻之寫了一個“大”字,他自以為寫得很得意,便拿給母親郗夫人看,“母親,我這個字寫得好嗎?”郗夫人看沒說什麼,拿起王獻之手中的毛筆在“大”字的下面加上一個點,變成了“太”字,王獻之便拿著“太”字到父親王羲之那裡去請教。王羲之看說:“這個‘點’寫得很好,入木三分。”王獻之從此刻苦練書法,也成了書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