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凇是怎麼來的
雨凇的結構清晰可辨,表面一般光滑,其橫截面呈楔狀或橢圓狀,那麼,?
初冬或冬末,有時會出現一種奇怪現象:從空中掉下來的液態雨滴落在樹枝、電線或其它物體上時,會突然凍成一層外表光滑晶瑩剔透的冰層,這就是"雨淞"。這種滴雨成冰的現象是怎麼回事呢?實際上這裡的雨滴不是一般的雨滴,而是過冷雨滴。
這種情形並不常見,多在冷暖空氣交鋒,而且暖空氣勢力較強的情況下才會發生。這是靠近地面一層的空氣溫度較低***稍低於攝氏零度***,而其上又有溫度高於攝氏零度的空氣層或雲層,再往上則是溫度低於攝氏零度的雲層,從這裡掉下來的雪花通過暖層時融化成雨滴,接著當它進入靠近地面的冷氣層時,雨滴便迅速冷卻,由於這些雨滴的直徑很小,溫度雖然降到攝氏冷度以下,但還來不及凍結便掉了下來,當其接觸到地面冷的物體時,就立即凍結,變成了我們所說的"雨淞"。
雨凇
雨凇發生時間
雨凇最多的季節,冬季嚴寒的北方地區以較溫暖的春秋季節為多,如長白山天池氣象站雨凇最多月份是5月,平均出現5.7天,其次是9月,平均雨凇日3.5天, 冬季12月至3月因氣溫太低沒有出現過雨凇。
而南方則以較冷的冬季為多,如峨眉山氣象站12月雨凇日數平均多達2***天,1月份也達24.6天,甚至有的年份12月、1月和3月都曾出現過天天有雨凇的情況。
雨凇的危害程度與雨凇持續時間也有關係。上海市1957年1月15~16日曾出現一次雨凇,持續了30小時09分鐘;北京最長連續雨凇時數是30小時42分鐘,發生在1957年3月1~2日;哈爾濱最長持續28小時29分鐘,發生在1956年10月18~19日。中國雨凇連續時數最長的地方也發生在峨眉山,從1969年11月15日一直持續到1970年3月28日,即持續3198小時54分鐘之多。其次是衡山南嶽1370小時57分鐘***1976年12月24日~1977年2月19日***,第三為湖南的雪峰山1192小時09分***1976年12月25日~1977年2月12日***。雨凇積冰的直徑一般為40—70毫米,也有的幾百毫米,中國雨凇積冰最大直徑出現在衡山南嶽,達1200毫米,其次是巴東綠蔥坡711毫米,再次為湖南雪峰山的648毫米。
氣象站觀測雨凇積冰直徑用的方法是:由於雨凇在結冰的過程中,導線變得越來越粗,但當雨凇積累到一定直徑時,“雨凇冰棍”必然逐漸碎裂,這時氣象觀測人員就乾脆全部清除殘冰,讓雨凇重新在導線上凍結。在高山上,也許要連續清除幾次以至十幾次,雨凇過程才告停止。按氣象部門規定,各次碎裂時最大直徑之和就是全部雨凇過程的最大積冰直徑。
1962年11月24日發生在衡山南嶽的一次雨凇積冰,每米導線上積了16872克,即16.872公斤的重量,是中國目前全部記錄中的冠軍。
其他重量較大的紀錄有:湖南雪峰山15616克,黃山12148克,廬山5468克和金佛山5440克等。河南省 商丘縣1966年3月5~9日的一場雨凇,最大直徑160釐米,最大積冰直徑1400克/米,則是60年代平原氣象站中的罕見記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