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淳老街導遊詞

  高淳老街又稱淳溪老街,位於南京市高淳區淳溪鎮,是高淳的商業中心,江蘇省內儲存最完好的古建築群,被譽為"金陵第二夫子廟"。下面是帶來的,僅供大家參考。

  篇一:

  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的到來,我是這裡的導遊***,今天就由我帶領大家參觀南京高淳。來到這裡,我們就先了解一下這裡。

  江蘇省高淳縣是個盛產大螃蟹的地方,這裡以蟹為媒,第ⅹ屆中國南京固城湖螃蟹節於9月26日至10月6日在高淳隆重舉辦。

  “高淳是中國民俗文化的?富礦區?”!來到這個被譽為中國第一蟹鄉的地方,除了能品嚐到鮮美無比的大閘蟹外,還能感受這裡獨特的民俗文化,遊覽秀美的自然風光和眾多的名勝古蹟。

  1997年8月,薛城鄉***現為淳溪鎮***在新建衛生院挖地基時意外出土了部分文物,縣文保所瞭解這一情況後,立即控制了施工現場,並同南京市博物館一道對此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這個地方就是後來被評為“全國考古重要發現提名榮譽獎”的薛城遺址。它佔地約6 萬平方米,被專家推定為南京地區目前已知面積最大、年代最早的一處史前古文化遺存,距今約6 3 0 0 年。

  薛城遺址的文化堆積分為上、中、下三個階段,均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時代約相當於馬家浜文化中、晚期,中期約相當於或略早於北陰陽營文化第三期,晚期約相當於崧澤文化中、晚期。其上層為氏族墓地,下層為居住址,遺址位於皖南青弋江,水陽江洩入長江口的“古蕪湖”之濱,豐富的遺存頗具有特色,代表了蘇、淅、皖交匯地帶,山地與沼澤地交界區的一個新文化型別。

  6000多年前,當土生土長的高淳人在這裡生活時,就開始用原始的高淳方言交流,至今這裡還流傳著不少唐音,不少唐詩用現代普通話朗誦沒有了韻感,但用高淳方言則句句押韻。目前高淳縣專門成立了縣長掛帥的申報小組,並抽調一批教育、文化界的老同志對高淳方言進行科學、全面、典型的蒐集整理,以早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在高淳,除了有古老的遺址和方言外,吳國宰相伍子胥兩千多年前率部在這裡開鑿的胥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並仍在發揮航運作用的人工運河;古固城遺址乃是春秋吳瀨渚邑所在地,比南京古代的金陵邑還早兩個多世紀;總數達320幅的清末道教神像畫,是國內保留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道教文化遺產;東壩戲樓、滄溪戲樓為蘇南地區罕見,折射出當時多姿的民間娛樂活動和鮮明的建築文化特色。另外,雙女抗婚的美麗傳說和韓國大詩人崔致遠的動人詩人令人鬼共泣,在韓國流傳甚廣,北京大學、揚州大學、南師大都因此而舉行過崔致遠學術暨中韓文化交流研討會……

  高淳,除了名聞遐邇的“固城煙雨”、“石臼漁歌”、“保聖晚鐘”、“官溪夜泊”等高淳八景外,“四方寶塔一字街,倒栽柏樹白牡丹”的高淳四寶更是眾口皆碑,千秋光彩。難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唯獨把“江南聖地“的美譽賜於了高淳。

  列為“四寶“之首的“保聖寺塔“相傳建於三國時期的吳赤烏二年***239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據說是孫權為慶賀其母八十壽誕而建。亦說周瑜英年早逝後,孫權之母痛憐周瑜之愛妻小喬,親自到當時的周城***今磚牆鎮***接她回建業〈今南京〉遊玩解悶,當八牛車駕行至高淳鎮〈今淳溪鎮〉東龍城山時,被兩個打架的醉道士擋住去路。孫母喝令拿下,不料兩道士受驚而死。孫母一生信佛,待人寬厚仁慈。於是令人在龍城山建造了一座“七級浮屠“***即保聖寺塔***,以超度兩位死去道士的亡靈。這座寺塔別具一格,國內罕見。歷代地方官吏都視該塔為鎮縣之寶。塔高31米,塔身用特製的青磚疊砌。“近看似玉筍拔地,遠眺若健筆凌雲“。登塔鳥瞰,縣城風貌,一覽無餘,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早已消失在固城湖底的“一字街“,始建於南宋,因明正德七年〈1512年〉東壩被加高三丈,

  對高淳民俗作了長達12年研究的東南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第一個民俗學博士陶思炎陶思炎博士稱高淳為江蘇民俗文化的“富礦區”。而這一“富礦區”的形成也是有其歷史與地域原因的。 高淳雖離南京不遠,但因交通不便,長久以來多靠水、陸兩路與溧陽、安徽宣州等橫向地帶進行文化、婚嫁等方面的密切交流。而與南京的縱向來往就少多了,幾乎沒受到什麼六朝都市文化的輻射。歷史上高淳也無大量的外地人員流入,本地人也很少到南京來,直至今日,其語言體系仍屬於吳語區,其封閉性可見一斑。

  近年來,高淳縣委、縣政府認識到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組織當年親身經歷的老人們回憶、整理,同時對民間文藝表演形式、套路、音樂等方面加強指導改進,克服了原來程式化、單純以跑“字”***一般按“天下太平”四個字的筆劃進行表演***為主的表演模式,豐富了表演內容,並在指導中注重對民間文藝特色的保留,強調原始性、民間化。全縣各級各部門對高淳民俗文化的認定與保護力度在逐步增強,但把民間宗教活動上升到傳統文化的高度,加以開發利用,轉化成文化資源、旅遊資源,對民俗區的開放與進步、傳統文化的保持與發揚,高淳僅還只是開了一個頭。

  給大家介紹了這麼多,相信大家對高淳也一定有了一些瞭解了吧,現在就請大家自由活動吧!

  篇二:南京高淳老街遊記

  今年五一長假,我和阿姨一家去了一趟高淳,那裡的老街和品茶樓裡的茶,留給我的印象很深。

  到了高淳,我們一行人便走向那條著名的老街,去看它的容貌,一睹它的英姿。到了老街,只見那裡的商店和小賣部全都跟明清時代的建築風格一模一樣。地下的石磚一塊連著一塊,雖然凹凸不平,但秩序坦然,別有一番風味。我們彷彿進入了明清時代。當然,那裡的下水管道,也和現實生活中的不一樣,而是凹進去的,真是太神奇、太有趣了。

  時間過的飛快,轉眼已到12:00,由於已到了吃午飯時間,我們不得不戀戀不捨地離開了老街。

  剛吃過午飯,我們來到環城大道旁的品茶樓,阿姨給我們每人點了杯龍進茶,只見服務熟練地把大茶杯裡的茶倒進小茶杯裡,空氣裡頓時迷漫出一股濃濃的香味,我品茶時,用手輕輕地端起茶杯,就迫不急待地喝一杯,只覺得苦苦的,沒有別的味道。服務員見了笑了起來,說“品茶不能囫圇吞棗般一口喝下去,要慢慢品,一口一口地喝。”我們就按著服務員說的做,果然喝後便暖和……看來品茶也是有學問的啊!

  時間的車輪飛快地轉動,這時太陽西斜,我們一行人戀戀不捨地離開了這風景如畫的人間天堂—高淳。

  篇三:

  如“一”字,無任何扭曲,遂又稱“高淳一字街”,其內建築物皆為明清時期所建,於太平天國時期免於戰火,被良好儲存下來,故稱一“老”字耳。

  步入老街,見到的是一棟棟陳跡斑斑的木雕建築物,迎面吹來是“牛衣古柳賣黃瓜”的依稀古風,聞到的是高淳特產的老白乾和辣椒末。街寬只有2米多寬,只容得兩三人並列走進去。街的兩旁皆是商鋪,有賣涼蓆的,扇子的,古玩的,字畫的,更有甚者開起了“客棧”,或許是到的較晚,許多店鋪業已關門,只剩下幾戶人家開著門,在店門口乘涼,好象順帶再賣點東西。有幾個穿著汗衫短褲的老頭蹲著圍在一個木桌前,專心致志的下著象棋,時不時冒出兩句“將軍”之聲;也有幾位身著花布格衫的中年婦女抱著各自的小孩,哄逗得小孩咯咯直笑;也有書者在門前支起一張小桌,鋪上宣紙,旁若無人的用狼毫揮灑起來……這一切與外面那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人流如水馬如龍的世俗街道相比,豈能同日而語?不知

  不覺的我想起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若他老人家在此,豈能不讚道這是一個現代的“桃花源”?

  無意間,我在兩家店鋪之間發現了一條羊腸小道,曲徑通幽處,極目望去,竟望不到底。不由的,讓我想起晏九道的“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綿綿細雨中,伊人空撐一把油紙小傘於這江南小道上搖曳身姿,雨滴在油傘面上分外明朗,從遠處望去卻是茫茫的一片。細雨漸欲迷人眼。雨也漸淅,路也迷迷。“XX!”媽媽的一聲呼喚讓我淡出了黯然神傷,匆匆忙忙之際,趕緊將這江南美景收之於相機。

  漫步於這用大塊青石板鋪成的路上,腳步不覺的沉重起來。走近細看兩旁的古建築,用手感受著陳舊木板上的斑斑皺紋,細細品味著前人卓爾不群的血汗,我輕輕拉動著木門上的獅頭拉環,青澀的銅鏽發出輕脆的聲響,與遠處傳來的敲鐘聲彷彿交織成一首琵琶古曲,傳遞著歷史的資訊。歲月的滄桑始終褪不盡老街的容貌,卻褪盡了老街的榮華。能想到,百年前的老街充斥著熙熙攘攘的人群,處處皆是買賣之聲;而如今,時代的進步,歲月的流逝,跟不上時代朝流的老街,終將被淘汰,終將被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結果只是木樓古雕影空照遊人。

  但若僅老街當作歷史遺蹟,卻有幾分樸素雍容之感。它既不像故宮那樣的雕欄玉徹,也不像周莊那樣的浮華繁盛。老街就是老街,永遠保持著原汁原味,永遠守著它那份獨有的特色,決不與它物雷同,讓一昧要求復古的那些所謂的建築師為之抱愧,為之郝顏。

  不由為老街得意的我竟被子那頗為光亮的青石板鋪成的路迷住。坑坑窪窪的路面,不知留下了多少前人的足跡。佛說,前生多少次的回眸,才贏得今生的這一次邂逅?這路竟與我心靈相通。斷送了一生的憔悴,恐怕也只消得這一個黃昏。不知在青苔密佈的石板上,閱覽了那麼多勿勿而又倦怠的腳步,哪一雙才是真諦?才是這老街的靈魂?閒雲樓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這一切的一切,彷彿都是定格在綿長的老街裡。

  時間如白馬過隙,叫人過猶不及。回首向來瀟灑處,卻是也無風雨也無晴。老街,我期待著與你的下一次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