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文化發展畢業論文

  在音樂文化的發展歷史中,音樂文化基於其傳承和發展的需要賦予音樂教育一定的社會意義和存在價值,而音樂教育則給音樂文化的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如何在音樂課堂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 》

  [摘要]本文通過對我國音樂課堂中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現狀進行分析,並且以此作為理論基礎,結合筆者的音樂教學經驗,提出了一些在音樂課堂中進行民族音樂文化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同時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希望在幫助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得到傳承的基礎上,也能夠幫助提升傳承民族音樂文化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學校的課堂在目前已經成為了傳承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主要途徑,所以對這方面進行了具體的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音樂課堂;傳承;民族音樂文化

  一、我國音樂課堂中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現狀分析

  縱觀中國的教育歷史,音樂的教育一直是中國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音樂教育對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審美和日常生活都會帶來非常大的幫助和正面的影響。但是在目前的音樂課堂教學過程當中,普遍都是以新式的歌曲以及歐美的著名歌曲為主要教育題材,在加上從海外學習歸來的音樂教育者日益增多,所以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就受到一定的影響,雖然一直以來我國的學校都在試著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仍然沒有達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近一個世紀以來,我國音樂課堂上的教學體系依然是按照歐洲音樂教育體系進行的,雖然歐洲音樂教育體系非常的成熟,對於音樂的教學效果以及對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影響都非常良好,但是使用這種歐洲音樂教育體系,必然會使得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無法得到應用與重視[1]。

  因而,對於我國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都造成了阻礙。近些年來,由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各國之間經濟和文化交流逐漸增多,更多的西方音樂走進了中國。

  以此同時,西方音樂也給中國的現代音樂創作造成了影響,目前中國所被廣泛接受的流行音樂和通俗音樂大部分都是來源於西方的音樂體系,這些音樂遍佈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是學生和青年人非常喜愛和接受的一種音樂形式。這樣一來,也就使得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沒有受眾和消費群體,進而無法得以發展。

  我國是由很多個不同的民族組成的,各個民族都有自身的音樂文化和音樂體系,但是目前這些音樂由於西方音樂的影響已經很難得到發展和傳承,這也主要是因為我國的音樂教學沒有對民族音樂文化進行足夠的重視有關,所以在學校方面應該對這種現狀進行改革,應該認識到對於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視和教育也是傳承我國音樂文化的重要使命[2]。所以筆者提出了一些在音樂課堂上進行民族音樂文化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希望可以幫助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得到傳承,同時也能夠有效地提升傳承民族音樂文化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二、在音樂課堂中進行民族音樂文化教學的方法

  1.引導學生們對於我國民族音樂產生興趣

  想要提升音樂課堂上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質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引導學生們對我國的民族音樂產生興趣,這也是提升教學效果和達到目標的基本前提條件。

  想要讓學生們對我國的民族音樂產生興趣,首先音樂本身要對學生有吸引力,這就要求音樂教師在提升學生音樂賞析能力的同時,也要在具體的音樂教學過程中設定一定的教學情境,例如圖片、視訊或者是背景故事等方面,在播放音樂的同時,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民族當地的風景和舞蹈建立課堂上的文化氛圍,更有利於學生對於民族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從而增加學生們對於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興趣。

  在進行這些內容之前,音樂老師要對於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特點進行足夠的瞭解,所設定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興趣特點,保證所設定的內容符合學生的音樂知識掌握程度,能夠被學生所接受和理解[3]。

  另外,也要在上課之前對這些內容進行充分的準備,例如資料、視訊、圖片等內容,保證課堂上的教學質量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師在選擇材料的時候可以首先從班級裡面已有的少數民族同學入手,當同學們發現身邊就有一個少數民族的同學,那麼對於這個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將會更加有興趣。除此之外,建立一個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也很重要,建立師生之間的情感,增加學生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都對學生學習我國民族音樂文化有非常良好的幫助[4]。

  2.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以往我國都是採用填鴨式是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進行知識的傳授和教學,當然音樂教學也不例外,這種教學方法把學生處於一個課堂中的被動地位,無法有效參與到課堂的學習當中,非常容易走神,同時也影響學生對於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這種由老師單調進行講授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同時也對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沒有任何好處。尤其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本來就非常困難,如果利用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會對於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

  所以在具體的音樂教學中,老師可以根據民族音樂文化的特點來設計一些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提升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質量。例如在賞析音樂的同時進行相關文化背景的講解,同時也可以講一些音樂背後的故事。

  這種音樂和文字相融合的方式,可以非常有效促進學生對於音樂的學習和理解,同時也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5]。另外一方面,音樂教師也可以用問題和懸念來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們主動地自發地去感受音樂,從而在音樂中找到問題的答案。這種方式不但可以充分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充分鍛鍊了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讓學生們在學習音樂知識和提升音樂賞析能力的同時,增強了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在課程進展到了一定的階段,音樂教師可以組織一個民族音樂歌唱比賽,讓學生們參與到學唱當中,通過學唱民族音樂歌曲取得一定的成就感之外,也加深了對於民族音樂的理解和情感。

  3.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音樂教師的作用

  在學校進行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才是接受傳承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主體,而音樂教師要做的就是把民族音樂文化詳細地教授給學生們,讓他們真正能夠理解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從而達到預期的傳承作用。在具體的音樂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不但要進行教學,同時也要在學生們的學習過程中起到引導和輔助的作用。幫助學生們選擇學習內容,同時對學生們所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的歸納和總結。使得學生們擁有一個好的音樂學習氛圍。

  民族文化音樂的傳承和發展,直接影響到我國民族的興旺程度和凝聚力。對於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也是弘揚我國傳統文化主體意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音樂課堂,也是傳播和教授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主要途徑和最有效的方式。在具體的音樂教學中,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於民族音樂的興趣和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及愛國情感方面來增強民族音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民族音樂文化教學,不僅在於傳承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同時也是促進了學生們關注和熱愛本國文化內容,提升了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要讓他們意識到對於民族文化傳承負有光榮的責任。

  作者:孫晶 單位:遼寧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馮光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03***01***:20-22.

  [2]李鬆,樊祖蔭,張歡.對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反思———“第三屆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術研討會”主題發言[J].中國音樂學,2013***01***:12-23.

  [3]紫茵.從音樂治療起步向文化傳承發展———音樂教育改革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論壇在北川中學舉行[J].人民音樂***評論版***,2013***07***:21-23.

  [4]陳培剛.論我國民族音樂傳承模式的當代意義———《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隨感[J].人民音樂***評論版***,2010***02***:88-89.

  [5]肖明雅.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分析[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5***07***:203-203.

  篇二

  《 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發展探究 》

  [摘要]本文重點敘述了民族音樂在我國建國後所處的地位及悠久歷史,講述了中國音樂家對民樂在中國近代的發展及當代民樂發展傳播所作出的努力,同時提出當前中國民族音樂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對應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民族音樂文化;傳統音樂;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採用電視、廣播以及舞臺演出等各種形式,民族音樂在我國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已經越來越重要,並得到快速發展。但當前民族音樂在的發展普及比起流行音樂、通俗音樂等的影響力還比較小。雖然我國民族音樂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是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音樂,但目前在中國仍是小眾音樂,在世界更是一個新鮮面孔。

  一、民族音樂在我國的地位

  建國後,民族音樂的發展道路十分曲折,產生該現象的主要因為指導思想向“左”傾斜。民族音樂核心的問題是明確民族音樂在社會主義國家中的關鍵位置。大量學者都曾經提出民族音樂是社會主義音樂文化建設的核心,民族音樂和大量其他音樂相同,肩負著滿足民眾精神需要的重要責任。就這點而言,民族音樂與其他音樂型別之間沒有本質區別,應該將民族音樂放在一個較高地位,培養我國民族文化。要實現民族音樂穩定發展,就要把民族音樂質量放在整個工作的核心位置。最好的措施則是多元化發展民族音樂。

  二、民族音樂的歷史發展與影響

  中國民族音樂歷史悠久且很早便形成體系。早在遠古時期,中國就有了多種古歌、樂舞;樂器按材質有骨、土、石、革等多種型別,敲擊樂器就有:磬、鍾、鼓、鈴、搖響器等;吹管樂有壎、骨笛、骨哨、陶角等等。其中距今8000~9000年左右的骨笛就能奏出完備的七聲音節及其變化音,時間遠遠超出西方音樂。“中國傳統樂器”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七十多種樂器了,經過歷史的演變到現在已達兩百多種。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彈琴、吹笙、吹竽、鼓瑟、擊缶等演奏形式,秦漢時期的鼓吹樂,魏晉的清商樂,隋唐時的琵琶音樂,宋代的細樂、清樂,元明時的十番鑼鼓、絃索等,演奏形式豐富多樣,影響深遠。

  三、民族音樂發展的現狀與思考

  從一百多年前的“維新運動”開始,西方音樂文化通過教會的宗教歌詠、新式軍樂及新式軍歌、學堂樂歌的開設發展,及新型音樂社團的建立等途徑,進入到中國各階層人民的音樂生活當中,它們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增強。我們在學習民族音樂時一直學習的是西方音樂體系的十二平均律,而事實上我們中國民族樂器大多都是“五度相生律”等等其他音律。教學學習方式也都是西方音樂體系,學習的音樂理論課統統來自於西方音樂理論。

  音樂學院所設定的管絃、鍵盤、作曲、視唱練耳等西方音樂的專業型別遠超出民族音樂的專業數量。中華傳統文化就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的命脈。在學習外來文化的同時,不應擯棄自身文化的精髓,要傳承保留住民族文化的“根”。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鑑別有揚棄地對待繼承,既不能片面的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的厚今薄古。習在參觀考察孔府、孔府研究院同專家學者座談時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經濟文化“全球化”,世界的主流文化都來自己西方文化,很多優秀的傳統劇目、音樂已經接近失傳。現在國家採取“非物質文化遺產”經行政保護。但我們更需要的是這些民族文化是在傳承的基礎上的發展,我們不是在原地裹足不前,時代在發展,科技在發展,文化也需要發展,傳統音樂文化有很多精髓,亦有很多不足。要懂得揚棄,取精華、去糟粕。學習利用其他文化中的優秀元素,但不能一味單純模仿,結合自身特色,揚長避短。民族文化是根,但我們更需要在根的基礎上開枝散葉,只有保護好根,這樹才能茂盛,傳承和發展,這才是民族文化的復興。民族文化需要傳承和發揚、創新並存。

  四、民族音樂當今市場現狀分析與建議

  根據近幾年的民族音樂演出情況顯示,民族音樂逐漸走出國門,作為中華文化符號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樂的魅力,在西方國家也收到了很大的歡迎。國內關於民族音樂的民樂專場音樂會也漸漸在各大劇場及音樂廳多了起來。現實是這些演出目前幾乎完全是依賴於政府撥款扶持,演出大部分都是贈票吸引觀眾,根本沒有盈利。在國外中國音樂作為新鮮的調味品偶爾出現在舞臺上,例如柏林音樂廳一年幾乎每天都有音樂會,而這一年中中國音樂能佔到的比例只有百分之零點三甚至更少。

  在國內大部分觀眾情願花幾千塊去加價購買一張西洋音樂會的門票,而不會花幾百塊去聽一場民族音樂會。民族音樂目前從表演形式、音樂風格、音樂作品及傳播手段都過於單一。流行音樂為什麼影響力大?在開啟電視、公共場所聽到大部分都是流行音樂,開啟網路撲面而來的也都是流行音樂。耳濡目染已經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中國歷史悠久的民族樂器,在中國,大部分人是不認識的,更不要說對其演奏的音樂是什麼,完全的不瞭解,介於這樣的情況,自然就很少有人願意花錢走入音樂廳了。

  沒有市場,民族音樂發展自然也就緩慢。除了以上說的傳播手段單一,民樂從作品到表演到都存在模仿太多,創新太少;學院派一味追求西化,發展自己特色太少;過度注重技巧,炫耀技巧,忘了音樂本身最重要的意義;脫離大眾,極端發展,認為高深到大眾無法理解就是高雅。民族音樂目前的發展幾乎都是靠學院派引領,雖然湧現出大量的優秀作品,但單一流派風格勢必影響民族音樂的普及,而學院派存在的過於炫耀寫作技巧,演奏技巧而忽視了音樂本身可聽性的問題也會使大部分聽眾難以欣賞。這樣的音樂勢必會侷限在小眾範圍內,何談影響力。

  呼籲給民族音樂更多不同型別的展示平臺,讓有想法的年輕人有機會創作創新且有途徑可以傳播。鼓勵創新,多元化發展,不能只是單一流派,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民樂市場才能繁榮興盛起來,瞭解了才會有共鳴,有共鳴就有更多的人喜歡,有更多的人喜歡就有更多人置身民樂發展事業中,從而形成良性迴圈,開創中國文化的復興與大發展。

  為提升民族音樂隊伍的素養,全面提升其社會責任感,同時還要提升輕音樂工作者的文化水平及藝術素養,引導其進行藝術探索工作,構建“精益求精”的理念,將民族音樂的藝術質量提升起來,構建新的民族音樂環境。最後希望大量民族音樂工作者能正視現實,走出困境,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啟示,從而推動我國民族音樂專業的發展。

  中國民族音樂文化要想得到更大的普及,要想在世界具有影響力,需從音樂風格、形式、內容等多個方面進行多元化發展。其應該具備的要素與特徵,除去技巧、理論等方面,更應注重音樂性、感情性、可聽性。既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更需要雅俗共賞。復興中國民族文化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多方面努力,從宣傳手段、音樂質量、音樂創作、音樂教育等等都需要努力。期待未來中國民族音樂不再是小眾音樂,而成為主流音樂,也期待中國音樂在世界的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讓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更大,傳播的更遠。

  作者:姜毅 單位:陝西省民族管絃樂學會

  [參考文獻]

  [1]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2]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華樂出版社,2002.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