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含有哲學原理的故事

  一個不懂得什麼時候該失去什麼的人,就是愚蠢可悲的人。這也是人生的哲理。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謝謝你的閱讀。

  篇1

  唐代偉大文學家柳宗元在《蝜蝂傳》中說有一種善於背東西的小蟲蝜蝂,行走時遇到東西就拾起來背在背上,高昂著頭往前走。它的背發澀,堆放上去的東西掉不下來。結果它背上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重,不停止的貪婪行為,最終導致它累倒在地。聽朋友講,一位旅客去三峽旅遊,站在船尾觀賞兩岸的景色時,不小心將手提包掉落江中,包中有不少貴重物品,他當即不假思索地躍身投水撈包,雖然包抓到手中了,可是人再也沒有上來。這位旅客如果學會習慣失去,就不至於連性命也賠進去了。

  人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又赤手空拳地離去。人的一生不可能永久地擁有什麼,一個人獲得生命後,先是童年,接著是青年、壯年、老年。然而這一切又在不斷地失去。在你得到什麼的同時,你其實也是在失去。所以說人生獲得的本身就是一種失去。人生在世,有得有失,有盈有虧。

  有人說得好,你得到了名人的聲譽或高貴的權利,同時就失去了做普通人的自由;你得到了鉅額財產,就失去了淡泊清貧的歡愉;你得到了事業成功的滿足,同時就失去了眼前奮鬥的目標。我們每個人如果認真地思考一下自己的得與失,就會發現自己在得到的過程中也確實不同程度地經歷了失去。整個人生其實就是不同程度的得而復失的過程。

  一個不懂得什麼時候該失去什麼的人,就是愚蠢可悲的人。誰違背這個過程,誰也會像貪婪的蝜蝂,累倒在地,再也爬不起來。

  所以說得和失是並存的,這是一對永遠也不可以分開的親兄弟,關鍵是你如何掌握住機會,如何正確看待得和失這一辨證關係。讓自己在失去的同時,得到比失去的還多的東西。

  居里夫人的一次"幸運失去"就是最好的說明。1883年,天真爛漫的居里夫人中學畢業後,因家境貧寒,無錢去巴黎上大學,只好到一個鄉紳家中去當家庭教師。她與鄉紳的大兒子長西密爾相愛,在他們計劃結婚時,卻遭到了男方父母的反對,這兩位老人深知居里夫人生性聰明,品德端正,但是貧窮的女教師怎麼能與自己家庭的錢財和身份相匹配呢,父親大發雷霆,母親尋死覓活,最後長西密爾只好屈從了父母的意願。

  失戀的痛苦折磨著居里夫人,她曾有過向塵世告別的念頭。居里夫人畢竟不是平凡的女人,她除了個人的愛戀,還愛科學和自己的親人。於是,她放下情緣,刻苦自學,並幫助當地貧困農民的孩子學習。幾年後,她又與長西密爾進行了最後一次談話,長西密爾還是那樣優柔寡斷,她終於斬斷了這根愛戀的繩索,去巴黎求學。這一次"幸運的失戀"就是一次失去。如果沒有這次失去,她的歷史將會是另一種寫法,世界上就會少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居里夫人的故事告訴我們,該放棄時一定要放棄,不放下手中的東西,又怎麼會騰出手去拿另外的東西呢,天道吝嗇,造物主不會讓一個人把所有的好事都佔全。古人不是說過嘛,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有所得必有所失。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獲得都是以失去為代價的。有人曾經採訪過一位成功人士,問她成功的祕決,這位人士的回答很令人意外,她說她的成功得益於"失去"。然後用其自身的經歷對此做了最生動具體的詮釋:為了獲得事業成功,她失去了很多:優裕無憂的生活、舒適的工作環境、數不清的假日、甚至身體健康、生命安全……人生苦短,要想得到更多,就必然會失去更多。

  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在一首詩中寫道:"一切都是暫時,一切都會消逝,讓失去的變為可愛。"所以,我們如果學會了習慣於失去,便往往能從失去中獲得。懂得這個道理並施行的人就是得其精髓者,那麼他的人生則少有挫折,多有收穫。心靈必然從幼稚走向成熱,從貪婪走向博大。

  篇2

  有一則笑話是這樣的,話說蜜蜂和蝸牛都在追求蝴蝶,最後蝴蝶選擇了誰呢?大多數人都會說是蜜蜂,因為蜜蜂能和蝴蝶比翼雙飛,而最終結果蝴蝶選擇了蝸牛。蜜蜂哥百思不得其解,就去詢問蝴蝶:“我哪裡比不上他?”蝴蝶回答道:“因為蝸牛哥最起碼有棟房子,至少我不用到處流浪,而跟你在一起,還得住集體宿舍”。

  雖然只是一則笑話,卻呈現了當今社會現實生活。生活有時覺得是一種無奈,曾幾何時,蜜蜂哥或許抱怨父母為什麼沒跟自己留套房子;或許抱怨時代進步太快生不逢時;或許抱怨蝴蝶太現實太殘酷;或許......

  太多的或許,太多的抱怨,太多的感慨,也許這就是所謂的生活吧。

  誠然,客觀來講,蝴蝶的選擇並沒有錯,她選擇了自己所需要的生活。每一個女人都希望有一份歸屬感,一份安居樂業的生活。蜜蜂哥能給嗎?至少目前不會。曾經的山盟海誓,曾經的花前月下,也許在婚姻面前變得微不足道。

  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也許只有這句給能夠安慰受傷的蜜蜂哥,不知道處在糾結中的蜜蜂哥醒悟沒有?

  生活中像蜜蜂哥這樣處境的人比比皆是,只想說,男人要拿得起放得下。生活縱然硝煙瀰漫,生活縱然冷酷無情,真正的男人,是不會被屈服的。

  謹以此文,獻給追尋幸福的人們,同時也祝願蝸牛和蝴蝶的婚姻幸福!

  篇3

  從前在一戶人家的菜園裡,有著一顆大石頭。這顆石頭不但妨礙大家出入菜園,而且還常常有人被它絆倒、受傷。

  有一天,兒子便問父親說:“爸爸我們為什麼不把那顆討厭的石頭移走呢?”

  父親回答說:“那顆石頭從你爺爺的時候,就一直在那裡啦!那麼大的石頭,也不知道要搬多久,工程浩大啊!”

  幾年以後,這顆大石頭還是留在原地;而當年的兒子如今也娶妻生子了。

  有一天,他的兒子也對他問起了一樣的問題:“爸爸!菜園的那顆石頭又礙眼又危險,我們一起來把它搬走吧!”

  父親笑著回答:“算了吧!那顆大石頭很重的,要移走可是難上加難!它從我爺爺時代就一直在園子裡了,如果那麼簡單就能移走,哪會讓它留到現在啊?

  不過,這回兒子並沒有就此放棄。第二天,他自己到了菜園,用鋤頭慢慢把大石頭周圍的泥土都攪鬆、挖開,沒想到才一下子,整個大石頭就鬆動了。他趕快叫來眾人幫忙,輕而易舉的就把這顆石頭搬走了。

  沒有真正嘗試過,怎麼知道事情一定會如我們所想的?有時阻礙我們去發現、去創造的,正是我們自己心理上的預設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