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地震雲意思概念介紹形成與特徵

  地震雲是非氣象學中雲體分類的一種預示地震的雲體,那麼你對地震雲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什麼是地震雲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什麼是地震雲

  地震雲***Earthquake Cloud***是非氣象學中雲體分類的一種預示地震的雲體,在國際上的研究還較為表面,至今沒有一個共同觀點。現在西方和日本學術界對地震雲抱有不可信與偽科學的態度。畢竟現在還沒有找到地殼運動與短時間氣象變化相關聯的理論證據。只有中國、日本、印尼等還有較多民間愛好者對它進行探索。

  地震雲的形成

  熱量學說

  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引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溢位,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頭端指向地震發生處。

  電磁學說

  地震前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出現“壓磁效應”,從而引起地磁場區域性變化;地應力使岩石被壓縮或拉伸,引起電阻率變化,使電磁場有相應的區域性變化。由於電磁波影響到高空電離層而出現了電離層電漿濃度銳減的情況,從而使水汽和塵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形成了地震雲。

  核輻射說

  我們知道,早期核物理學家使用雲室***cloud chamber***探測核輻射,利用純淨的蒸氣絕熱膨脹,溫度降低達到過飽和狀態,這時帶電粒子射入,在經過的路徑產生離子,過飽和氣以離子為核心凝結成小液滴,從而顯示出粒子的徑跡,可通過照相拍攝下來。

  地球的大氣,其實可以看做是一個簡陋的雲室,當地球內部產生輻射時,大量穿透力極強的離子穿過地殼進入大氣,在適宜的條件情況下,水滴沿輻射軌跡凝聚成雲,這就是所謂的“地震雲”。

  這個假說出叫“地震的核爆炸假說”。

  存在爭議

  地震雲成因眾說紛紜。較早的理論由日本的真鍋大覺教授提出:地震前地球內部積聚了巨大的能量,使地溫升高,加熱空氣,成為上升的氣流,並以同心圓狀擴散到同溫層。使10,000 米高空的雨雲形成細長稻草繩狀的地震雲。呂大炯提出的觀點,彌補了該理論中的很多不足。呂提出地震雲既能產生於震中區上空,也能產生於遠離震中區而又有應力集中的斷裂帶上空。當因震前容積增大而傳遞應力至遠離震中區時,在應力集中過程中,斷裂帶上的強應力作用使岩石發生擠壓摩擦,使熱量增加,地下熱流通過斷裂帶不斷逸出地面,上升到高空,形成帶狀地震雲。壽仲浩對地震雲的成因機理也提出了自己的模型。巨大的岩石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最脆弱的部分首先破裂、造成小震。這些裂縫一方面減小了岩石的結合力;另一方面,地下水乘裂隙而入,水的膨脹、收縮和化學反應進一步減小了岩石的結合力。隨著孕震區構造活動的加劇,由於摩擦等因素產生大量熱量,岩石中的水份在高溫、高壓下變成了水蒸汽,水蒸汽通過裂縫到達地表;到達地表的水蒸汽不斷上升,遇到冷凝條件就形成雲。

  對於地震雲的形成原因眾說紛紜,雖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釋地震前出現的這種現象,所以至今還是個謎,而且地震本身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所以預報地震,最好採用綜合法。

  地震工作者們認為,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應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逸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處。也有的認為,“地震雲”的必然性尚缺乏實驗資料,也可能是一種巧合。究竟如何,有待進一步考證。

  地震雲的特徵

  雲體高程:6000米

  雲體顏色:白色、灰色、橙色、橘紅色

  共有特點:大風 不易改變其形態,天空和雲有明顯界線,多出現波狀。

  什麼樣的雲才是地震雲呢?這種雲的最大特點在於“奇”,與一般的雲有著明顯的區別。

  地震雲大致分為四種,第一種是橫條狀的雲,一般都是單條出現。這種雲很像飛機飛過之後留下的痕跡,所以又有人叫做飛機雲。不過更加厚實和豐滿些,它一般預示震中處於雲向的垂直線上,一般預示著2周以後有地震;第二種是成波浪狀或者放射狀的雲,一般預示著1周以後地震;第三種是垂直得像龍捲風一樣,或者像無風時垂直向上的煙柱一樣的雲,預示著三天以後地震;第四種是固體形狀的大塊的或者團狀的雲,一般出現在地震當時或者地震發生之前。

  地震雲的特點有五種:

  1、外形呈細長條帶狀,有時如一直線,有似飛機的尾跡;有時為輻射狀,數條地震雲交於一點,如一把沒有扇面的扇骨鋪在空中;有時為干涉紋狀,形似人的兩排肋骨。

  2、邊界清晰,此點有別於傍晚出現的輻射狀高積雲,也是幾條長條形雲延長交於一點。

  3、出現的時間以凌晨或傍晚居多。

  4、其雲多為無端橫出。

  5、其色可怕而感到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