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養生之道

  健康養生之道,是抗老防衰保健康的最佳方法!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養生之道,希望對你有用!

  日常養生之道

  1.養生貴在養與現代體育不同,養生不主張挑戰極限,不和自己的身體較勁。養生是順其自然,循序漸進、慢火煲湯,功到自然成。

  2.生活即養生不要把養生看成是高不可攀的專門學問,養生的解讀權不全在專家手裡。養生的普遍規律和原則、技能都在日常生活中。"過好生活就是最大養生",這是我們的基本理念。概括的話,著重首先要做到四件事,即: 合理營養、適當運動、 充足的睡眠、平和的心態。

  3.平民養生拒絕貴族化養生是將科學的生活習慣滲透於日常衣食住行中,是人人都能做好的。在養生面前窮人和富人有同等的機會。沒有條件進健身房、游泳池、網球場的人照樣可以很好地鍛鍊和養生。其實,健身房裡空氣難保新鮮;游泳池的水溫長期會令人體內積寒;網球、高爾夫球很難天天堅持。這些專案適合鍛鍊,不一定適合養生。

  4.個性養生現在所有的媒體都闢有養生的欄目,有許多從業者和非從業者都以專家身份談養生,這沒有什麼不好,但專家談的是一般規律,而規律都是以犧牲個案為前提概括而成的。所以規律並不適合所有的人。如果碰巧你就在規律之外尋就被專家們坑苦了。養生說到底是個性養生,一定要在弄懂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把自己的體質、性情屬性、生活環境、生存條件都搞明白。然後根據自己的條件安排養生的時間、方法、內容、強度、頻率等,在個性養生方面千萬不能跟風,千萬不能人云亦云。

  5.慎聽"專家"言社會浮躁時地位、知識都容易縮水,很多人動不動就自稱或他封為"專家",在大講"養生"的"專家"中有不少是冒牌的,是以偏見來誤導民眾。還有的為推銷自己的產品而故意誇大其辭。市場社會不拒絕包裝,但很多"專家"的良知卻很容易被收買。

  6.養生不是治病養生是"醫未病之病",不是治已病之病。養生追求的是增強體質預防或自身化解疾病。不能期望養生之法能治病。

  7.世間無靈丹妙約經常有廣告把一種藥品或營養品吹得神乎其神,能包醫人間百病。其實不管是中醫藥還是西醫藥中都沒有靈丹妙約。

  8.科學養生三字經人之初,壽本長;輕養生,早衰亡;欲長壽,有其道;胸懷寬,首其要,知足樂,宜常笑。勿悲愁,莫急躁,名利輕,是非薄。辯證論,因人異,煩惱事,皆可拋。勤勞作,莫貪逸,慢調理,也適宜。調飲食,宜清淡,肉蛋奶,莫過貪。高蛋白,低脂肪,維生素,需補償。主副食,要全面,講營養,重保健。常運動,勝服藥,或快走,或跑跳。練氣功,易鬆懈,動與靜,結合妙。好睡眠,更重要,有規律,莫心焦。可賴床,可思考,頭腦靈,精神好。三字經,講養生,四主題,撮其要。

  秋季養生之道

  堅持鍛鍊,但切勿過量

  秋季秋高氣爽,適合戶外運動。因此,我們應根據個人體質,進行適當得到體育鍛煉。但運動不可過量,以免加重秋乏的程度。

  避免過早新增衣物

  秋季晝夜溫差較大,天氣變化無常,過多過早地新增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後吹風,容易傷風感冒。因此衣物需逐漸新增,不可過早過急。

  注意胃部保暖

  秋天需要注意胃部保暖,睡覺時需關好門窗,腹部蓋好被子,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

  多睡一小時,保持充足睡眠

  增加睡眠一小時,可以讓我們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儲存能量,養精蓄銳。

  合理膳食防“秋燥”

  秋季天氣較為乾燥,會出現諸如面板緊繃、起皮脫屑、毛髮枯燥、嘴脣乾燥等秋燥現象。多喝水、多喝粥,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正是預防秋燥的好方法。要少吃或不吃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多食會助燥傷陰,加重秋燥。

  少開電扇,關窗睡覺

  秋天晝夜溫差大,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容易發作,吹電扇,很可能引發肩周炎、頸椎病、痛風等毛病。因此,要少受“冷刺激”。

  保護臍部,預防疾病

  天氣漸涼,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要及時增添衣物,睡覺時蓋好腹部,還可按摩臍部,將肚臍部位的寒氣驅散。

  中醫養生之道

  三步調順你的睡眠

  如果長期存在失眠問題,不妨將睡眠分為三步。

  第一步

  睡覺準備的階段。首先要保證臥室有足夠的空間,相對的密閉性。這樣提議提供足夠的氧氣,床應該稍微的大一點,床墊不能太軟,否則睡覺時會覺得很舒服,但是一覺醒來,就會感到身體有痠痛的不適感,被褥要按季節選擇合適的舒適的,枕頭應該高度適中,不軟不硬,還要有一定的透氣性。

  第二步

  入睡階段。我們要先安靜下來,睡前半個小時不要做劇烈運動,不要想一些傷腦筋的事,不要生氣。入睡前不宜進食,睡眠時人體代謝減慢,如果吃得過飽會使食物長時間停留在胃腸道中,不利於消化。

  睡覺時,身體最好呈蜷縮彎曲狀,採取側臥位,尤其以右側臥為佳。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頭冷有助於入睡。所以睡眠時頭上不宜蓋被子,不宜接近取暖裝置,應讓頭部處在一個比較涼快的環境中,而肚子和腳應注意保暖。

  第三步

  起床。剛睡醒不宜立即起床,應先讓身體從側臥蜷縮體位變為平躺體位,在床上略微躺一會,使四肢以及各個關節伸展開。起床後,可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給身體預熱。

  三招助眠法

  如果通過以上三步睡眠法還是無法達到良好的睡眠效果,還可以試試以下幾個助眠方法。

  1、藥枕助眠法

  在選擇藥枕的時候,最好事先諮詢一下專業的醫生的建議,瞭解自己適合什麼樣子的藥枕,一般情況要選質地比較柔軟的,利於安神的藥枕,如果質地比較硬,可以事前用工具研磨成細小的顆粒即可,最好不要研磨成粉末狀的,避免睡覺時直接的吸入藥物。

  2、按摩穴位助眠法

  最簡單的穴位助眠法就是按摩湧泉穴,即搓腳底。手心相對互搓至雙手發熱,用右手搓左足心***腳底前1/3正中間的位置***,用左手搓右足心,直到感覺發熱為止。

  3、食療助眠法

  可食用一些清心安神的食物,比如百合、蓮子等。這裡向大家推薦一款藥膳———酸棗仁粥。取炒過的酸棗仁30~50克,在水中煮15分鐘,將酸棗濾出,用過濾出的水煮粥食用。不過,這款助眠粥可能會對消化道有一定的刺激性,消化功能不好的人應謹慎食用。

  五臟養生法

  1、肝臟怕胖

  肥胖容易引起脂肪肝,嚴重者會引發肝纖維化,繼而發展為肝硬化、肝癌。所以,人們應避免多吃油膩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難以消化,會加重胃腸道負擔,誘使肝炎發作,還會使難以分解的脂肪在肝臟內堆積,演變為脂肪肝。

  專家建議:應該均衡飲食,少吃油膩、煎炸的食物,每天保證6~8個小時的睡眠,戒除熬夜等陋習。限制飲酒量,提高健康意識,不要拿生命開玩笑。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大多數藥物都需要經肝臟代謝,由此引起的藥物性肝損害發生率也很高。所以,使用藥物時應注意其不良反應,不要擅自用藥。

  2、心臟怕累

  中青年猝死事件頻頻見諸媒體,過度勞累是心臟的頭號天敵。心源性猝死不是一時造成的,長期作息不規律,以及壓力過大、抑鬱或情緒波動、肥胖、大量抽菸喝酒等,都可能引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導致血栓形成等急性病變,也會導致冠狀動脈痙攣或使冠狀動脈嚴重狹窄的患者心肌氧耗量明顯增加,出現急性心肌缺血,從而發生猝死。

  專家建議:對心臟來說,健康的生活方式無比重要。每天應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和良好的心態、飲食宜清淡、戒菸限酒、適量運動。不得不熬夜時,要定時起身運動,熬夜後注意補充果蔬、蛋白質。有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人群,要堅持規範用藥,定期體檢及做心臟專項檢查,建議30~45歲的人群每年做1次,45歲以上者每年2次。

  3、胃怕生冷

  對於我們的胃來說,“冷”是最難以接受的。因為一旦胃部受到了寒冷空氣後者食物的刺激的話,很容易引起胃部的痙攣,絞痛,腹瀉等不適的症狀。夏天要到了,很多人喜歡吃一些冷的東西來解暑降溫,雖然當時感到了一絲的涼爽,殊不知自己的胃卻遭殃了,冷的食物進入胃部,會是胃部的血管快速的收縮,血量就會減少,導致消化功能的不協調,從而影響我們的消化吸收。

  專家建議:要想讓胃舒服,就要儘量“討好”它。除了保證三餐規律、每餐八分飽、細嚼慢嚥等健康的飲食習慣外,還要注意以下幾點。在高溫環境下,人體代謝速度加快,體內的鈉、鉀等電解質流失較快,所以應保證營養均衡,蛋白質的攝入不可減少,要適當吃些魚類、瘦肉、雞肉、蛋、奶製品、豆製品,同時要多吃新鮮果蔬;夏季出汗較多,胃口不佳時,最好吃些湯粥類食品,如綠豆湯、百合粥等,既能防暑清熱,又能解毒開胃。

  4、肺怕差環境

  肺對環境的要求很高,清新的空氣是它的最愛。在尾氣密集、煙味瀰漫的環境內待太久,肺就會提出抗議。肺本身有一套很完善的自淨體系,即使是直徑小於2微米的顆粒也會被吸入,被肺泡的巨噬細胞吞噬,並最終經呼吸道隨痰排出體外。但如果持續大量吸入顆粒物,肺這道防禦屏障就會慢慢變得脆弱。過多的可吸入顆粒物沉澱,會降低肺吸入氧氣的能力,使肺泡中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和生存能力下降,導致肺排除汙染物的能力下降。

  專家建議:養肺最好的一招就是積極補水。每天主動喝6~8杯水,其中晨起一杯水最為重要,因為經過一夜的睡眠,排尿、面板蒸發及口鼻呼吸等,已使不少水分流失,人體已經處於缺水狀態,小支氣管內的痰液已變得黏稠不易咳出,清晨飲水可緩解呼吸道缺水情況。另外,戒菸很關鍵,煙性屬“火”,最易灼傷肺之津液。早上起床後可找一處空氣清新的地方做做深呼吸。飲食上,多吃些富含維生素的果蔬,多吃些滋陰清熱的食物,如銀耳和秋梨。中醫更有“常笑宣肺”一說,笑能讓人心氣平和,對肺好處多多。最後,霧霾天一定不能大意,堅持佩戴口罩出門。

  5、腎臟怕熬夜和憋尿

  熬夜會損傷腎臟,因而一些長期熬夜、工作壓力大、愛喝濃茶和咖啡的人,腎臟很容易出問題。

  工作、學習一忙起來,很多人都出現過憋尿情況,其實對身體健康危害很大。尿液在膀胱內停留時間過長會繁殖細菌,細菌會經輸尿管逆行到腎,導致尿路感染和腎盂腎炎。這類感染一旦反覆發作,會引發慢性感染,不易治癒。